郭明椿
(福建省仙游縣蓋尾中學,福建仙游 351200)
問題引導法是以問題為載體驅動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引導法,教師應結合歷史課程的實際內容、課程標準、史料資源等要素,精心設計歷史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歷史材料、解讀歷史人物和事件等等,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驅動和帶領下深入探究歷史問題,進而形成深刻的歷史感悟能力。在運用問題導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真實反饋情況,適當地調整問題的難度和輔助素材,讓學生集中于資料中的問題,從而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啟迪他們的歷史觀念、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和歷史素養。
在高中歷史主體教學中巧妙運用問題引導法是一項多元并舉的措施。當教師以問題為載體開啟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時,他們必然會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細致提取,并嘗試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真實學情。長此以往,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知識儲備和歷史素養等皆能得以增強。而經過問題的引導,高中生對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要素的了解程度日漸加深,他們不單單能夠將基礎的歷史知識收入囊中,還能從多元化的角度解析一些經典歷史事件或人物,將自身獨到的見解展示出來。所以,學生的探索意識、深度學習能力以及歷史思維能力也都會不斷提升,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也能有所增強[1]。總之,無論是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還是對歷史教學的發展來說,問題引導法的意義和價值都不容小覷。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歷史教學中,關鍵在于激活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驅動力和積極性,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學生在整個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以,在運用問題引導法時,教師可以將激活高中生主體意識作為重點目標,以預習檢測單為素材,合理設置和編排問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源,讓他們能夠結合檢測單中的問題解析教材中的課程內容,全面了解課程的結構、主要特征和涉及的重點知識,幫助他們理順學習思路,為課堂教學中探尋更高難度的問題奠定基礎。同時,預習檢測單中的問題也要具備層次性特征,教師既要引入基礎的理論知識,也要融入時下的歷史文獻資料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皆能擁有實力相匹配的課前學習資料,而教師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真實情況也能明確學生的真實預習情況,了解他們在知識、學習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以此維護其自主學習的信念,促使他們在歷史學習進程中始終保持熱情的態度。
有效的追問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從歷史學科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特別是在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追問的方式,可以激活學生的內在潛力。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借助圖文結合的資源設計問題,合理地穿插追問素材,以此啟迪學生的歷史觀念[2]。
1.借助歷史地圖,啟迪歷史觀念
在國內外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縱橫交錯的方式穿插在時間和空間的洪流中,要想準確了解不同歷史事件和人物誕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等,必須明確其隱含的地理、政治和經濟等多項要素,才能準確解讀歷史事件和人物影響。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歷史地圖資源,根據地圖中包含的真實信息和與之對應的課程內容設計層次遞進的問題串,提前預設學生可能給出的答案,據此引入追問環節中的歷史問題,讓學生能夠重點分析和挖掘地圖中的隱藏要素,從時空結合的角度概述歷史事件、總結事件的影響和價值,從而使學生更為全面地解讀歷史問題。而在學生觀察和分析歷史地圖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完全按照預設的情況放任學生,要以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為基準,創造性地進行追問和引導,將處于課堂邊緣的學生拉入課堂的中心,讓他們集中和專注于歷史教學內容,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探究和解讀問題。通過這一方式,高中生既能正確地梳理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出現的偉大人物,還能從縱橫交錯的角度全面地解讀問題,他們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會不斷增強。
2.借助實物圖片,啟迪歷史觀念
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國內外積累了數量眾多、類型各異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政治、經濟和科技等多個角度展示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文物資源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歷史觀念、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教師可以從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出發,選擇與之相關的歷史文物資源的實物圖片,根據實物圖片中涉及的顯性信息穿插具有導向性的問題,在歷史課堂上引領學生鑒賞和分析,讓他們從文物的外觀、出土保存情況、所用材料等多個角度,明確歷史文物所代表的時代背景、制作工藝、科技水平和文化繁榮程度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深入探索能力等都會不斷增強。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歷史實物圖片展開趣味化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圖片猜測、推理和驗證它們所代表的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等,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展開合理的猜想,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中辨析文物資源的歷史內涵。在這一過程中,為推動學生全面思考,教師應以“如果從政治/經濟/科技……的角度出發,應該怎樣分析文物的歷史成就”等類型的問題展開追問,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考廣度,以此達成啟迪學生歷史觀念的目的。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審視和探析歷史問題,進而形成歷史思維。教師將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和歷史思維的目標與問題引導法相融合,便可創建辨問式的教學模式,利用文字類的史料素材,引領學生從真實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學界得出的結論展開辯證思考,進而詳細論證歷史問題[3]。
1.利用出土專著,培養學生歷史思維
近年來我國考古學界發展較為迅速,全國各地出現了眾多出土文獻,這些文獻中記載的歷史材料,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理應成為歷史教學中的素材。鑒于歷史學界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利用出土專著,結合高中歷史學科的課程內容,精心設置具有互動性和探究性的歷史問題,或是以出土專著中的真實文字信息為起點,或是以其誕生的歷史年代為切入點,確保歷史問題同時兼具探討的意義以及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積累的歷史學習經驗等,對該問題展開辯證性思考和解讀,針對不同的意見進行辯論和推證,調動起高中生的思維活躍性,讓他們掌握解讀歷史問題的技巧。除了常規的課堂討論外,教師還可以圍繞出土專著舉辦專門的辯論賽,要求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名義提前搜集相關的材料,從出土專著映射的社會文化、科技和政治制度等多元化角度,辯證性地解析其折射出的隱藏深意,推動他們在辯駁與推論的過程中形成歷史思維和高階思維。
2.利用歷史評論,培養學生歷史思維
針對相同的歷史事件,不同年代、不同思考角度的學者,會站在不同的視角對其展開解讀和分析,他們自身秉持的意見和發出的歷史評論自然也會有差異。針對歷史學術評論中存在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開啟問題引導教學活動,在歷史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多個歷史學者針對同一個問題發表的歷史評論材料,給予學生閱讀和解析文字材料的機會,要求他們將歷史問題、課程內容和學者的歷史評論融合起來,從特殊的時代背景出發,解讀歷史評論是否貼合史實、是否具備正確的思想觀念等等,而后得出個性化結論。當學生能夠針對歷史問題形成獨到見解時,教師即可為他們提供場地和時間,讓他們選擇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評論資料,對歷史問題展開辯證性解讀,利用思維導圖、PPT 等道具,展現自己的思路和見解。由此,學生既能接觸到豐富的史料素材,還能從歷史發展和進步的角度解析問題,進而增強其歷史思維和辯證思考能力。
1.開啟人物辨析專欄,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人物是歷史教學中的關鍵要素,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為提升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歷史核心素養,教師要從探問的角度出發,以探究為目的,圍繞典型人物展開歷史探究。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開啟人物辨析專欄,選擇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提前設定與人物相關的探究式問題,要求學生以個人為單位,結合自身的閱讀經歷和以往學習的知識,向教師、同學等普及基礎的歷史知識,讓他們能夠在互相分享經驗、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完整地探究出問題的答案,并在探討的過程中剔除不恰當的觀點。當學生全面認識歷史人物后,他們也可以針對人物的具體行為、歷史貢獻等提出問題,將其作為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的素材,如此反復,學生的論證和反推論能力便能明顯增強,他們的歷史素養也能逐步提高[4]。
2.開啟人物探究項目,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項目化學習模式是維護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載體。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僅能獲得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還能圍繞學習議題,廣泛搜尋課外學習資料,這也有助于開闊其眼界,進而提升其歷史素養。對于項目化學習模式所表現出的重要性,教師可將問題引導法與項目化學習融合起來,開啟人物探究項目活動,精選歷史人物身上發生的典型歷史事件、做出的卓越貢獻等,設計項目化學習的議題,要求學生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搜集和整合不同類型的史料素材,從多元化的視角解析、評判歷史人物產生的歷史影響,深入探究其貢獻和在某一事件中的價值,以此增強其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素養,推動其深入思考和學習。
在新課程背景下,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已經成為歷史課標的要求,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必然要求。對此,教師可以在問題引導法的輔助下,以趣問的方式將趣味化的活動和歷史問題融合起來,將多元活動作為素材和載體,促使學生深入解析歷史問題,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增強歷史表現、辯證思考、語言組織等能力。
1.引進情景表演活動,強化學生綜合能力
基于趣問的要求,教師既要考慮提問方式的趣味性,還要考慮問題的深入性和探究性。經過比較和分析后,情景表演活動被投入使用。教師可以從歷史課程內容中提煉出真實故事,結合拓展化的史料資源,將其改編為情景劇表演的劇本,在劇本誕生之際提出一個具備指向性和隱含寓意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親身實踐和表演中領會特殊時代背景下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歷史人物身上具備的偉大精神等。而在表演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抒發自身的感受和體會,讓他們將表演中獲取的經驗、心得感悟等一一表述出來,經過總結和概述后整理出問題的答案。如在“紅軍長征”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演繹紅軍戰士的艱苦經歷,回答“紅軍長征具有哪些啟示意義”等問題。在此模式中,學生的體驗感會明顯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也能得以強化。
2.引進角色代入活動,強化學生綜合能力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谶@一要點,教師可以從趣問的角度出發,提出“某某人物在某一個歷史事件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綜合性問題,引導學生結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行為舉止等展開角色代入對話活動,要求他們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展開對話,科學合理地敘述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狀、政治局勢等,促使他們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和行為舉措。在此基礎上,學生的體驗感、理解能力、歷史感悟能力等皆能不斷加強。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維護高中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將問題引導法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設問、追問、辯問、探問和趣問等環節,帶領學生參與學習檢測、解讀史料、分析任務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相關活動中深入分析歷史問題,明確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歷史人物的誕生原因,促使他們對歷史史料形成獨特的見解。同時,在問題引導法的運用過程中,教師也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臨時反應,以此做好教學監督和課堂監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