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蘭
(瓊臺師范學院,海南海口 571127)
如今文化自信這個詞語已經廣為人知,越來越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文化自信進行了一系列論述,他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黨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視又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主力軍,是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中堅力量。少年強則國家強,可以說,學生的文化自信直接關系著新時代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培養出對民族文化有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才能進一步激發和喚醒大學生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認同,進而在新時代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很多學者都論述了文化自信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文化自信是植根于人們內心的一種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積極認同、肯定、踐行以及不斷傳承、傳播和創新。尤其是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堅守社會主義文化立場既要對外來文化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同時又要不迷戀、不崇拜外來文化,辯證對待各國文化,這是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應有之義。
一些學者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的研究表明,當代部分大學生缺失或正在逐漸缺失文化自覺與自信,主要表現為:第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足、缺乏興趣、關注不夠、認同感低,踐行自覺性不足。相反卻盲目認同西方外來文化,這是當代大學生文化觀存在的最根本的問題,也是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源性問題(賈海寧、劉芝等,2022)。第二,多元文化沖擊,再加上大學生本身缺乏整合多元文化的能力,高校教育引領也不足,導致文化自信教育受阻(郭鳳臣,2018)。
從國家的層面來看,在“中國夢”的背景下,要想改善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和完成“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首先要求大學生能夠用外語講好中國話語,傳遞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對本國的文化充滿自信,擁有文化自信的人才更能勝任上述使命。要想使學生成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必須將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放在教育教學的核心位置。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是外語教育國際化必須堅守的前提(何芳、都寧,2019)。從學校的層面來看,多層次、階梯式的文化自信培養體系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發揮通識課和專業課的協同效應(賈海寧、劉芝等,2022)。大學英語課時較長、影響面比較廣,是責無旁貸的主陣地。課堂不能只注重工具性,就語言講語言或者單純地學習西方文化,而應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外語教學,將價值觀引領寓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中,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認識中外文化的異同,正確看待各國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從大學英語課程本身的層面來看,與自然學科的課程相比,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大學英語課程具備“人文性”的先天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成熟穩定,極易受到沖擊,如果教師在介紹外來文化時不加以引導,學生的認知就容易偏離,進而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如此大學英語課程就背離了“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外語課程思政的基本內容,這是由外語學科的屬性決定的,也是外語學科應有的時代擔當(斐希山,2021)。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是跨文化的基本要素,語言是跨文化交際的工具。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必定伴隨著培育人文精神和傳播世界文化。因此,外語教育具有傳播和傳承文化的功能,而這種文化傳播必須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西方國家不同地域和國度的文化,做到文化包容和文化開放,借鑒和吸收西方有益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要傳播和推介中國文化和文明,使之走向世界。中外文化都是人類共同的珍貴資源,要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擴大和提升雙方的文化共性和共識,建構全球文明。而外語教育可以充當橋梁,促使兩種文化平等對話,而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入,導致全盤西化。大學英語課程通過多種方式融入中國文化,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培養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從而培養文化自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師要利用好大學英語課程這個主陣地,充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了更好地發揮大學英語課程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筆者通過課堂觀摩和課后訪談的方式調查了海南省海口市高校區三所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瓊臺師范學院、海南經貿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師和課堂。觀摩課堂數量達到30 節,每所學校10 節。近幾年在課程思政浪潮的背景下,大部分教師意識到了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還是不夠明確,這方面的教育教學能力也需要加強。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任重而道遠。從觀摩課堂來看,大學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講語言時,脫離不了文化。大學英語課堂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也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也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既要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和思想,也要培養學生通過英語這個媒介介紹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意識和能力,也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但是部分教師在觀摩課堂上只顧講解西方文化,極少談及中國的文化,在課堂上無意識地表現出“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行為,課堂上所舉事例僅代表一些表層現象,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這樣的跨文化教學是膚淺、片面和單向的。沒有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和培育其文化自信,也沒有引導學生辯證思考西方文化。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母語文化和身份認同危機。因此,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輸入英美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從這些觀摩課堂來看,大部分大學英語課堂仍舊圍繞語言知識和技能展開,筆者在與部分教師交談時發現,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考試的壓力,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學習目標首先是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雖然大學英語的總學時較長,但是每周課時通常只有3 或4 節,教學進度壓力大,所以有限的時間只能放在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上。雖然很多教師意識到文化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文化介紹往往只放在導入部分,僅為學習語言作鋪墊。在課堂上詞匯、語法、課文內容講解以及課后練習耗時較多,文化學習占比偏少或沒有。這也說明了課程的文化導向不夠,還沒有徹底糾正重工具性、輕人文性的觀念,文化自信培育目標不夠明確。
教育部2020 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雖然大部分觀摩課堂都采用了最新的“思政”版教材,但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教學、滲透中華文化,仍是一個難點。大部分觀摩課堂的教師做到了有機融入,真正“潤物細無聲”,把語言教學和價值引領融為一體,但是仍有少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通過文化教學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但是教學方法上仍有待創新和提高。
近年來隨著提出“課程思政”和“文化自信”等系列重要論述,2020 年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在定位課程性質方面在舊指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大學英語課程可培養學生理解和闡釋中國文化的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新指南補充強調了一直缺位的中國文化和文明,大學英語課程不僅要搞好跨文化教育,也要培養學生理解、闡釋、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而對中國文化認知、認同、自信是基礎。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在體現校本特色和專業需求的同時,也應該緊緊圍繞這個目標重新定位大學英語課程,明確文化導向和培養文化自信的目標。比如,筆者所在學校最新版的教學大綱中增加了課程思政和文化教學的內容。在第一冊第一單元Fresh Start的主題下增加了Chinese Dream 的內容;在第二單元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 的主題下增加了Filial Piety—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的內容;在第三單元Digital Campus 的主題下增加了Technology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的內容;在第四單元Heroes of Our Time 的主題下增加了China Needs Heroes to Become Great again 等。每個單元都會根據單元主題融入與之聯系緊密的中國文化內容或時事熱點,深受學生喜歡。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自己接受教育的年代與現今已經相距甚遠,時代在進步,面對新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新一代的學生,教師如果還在原地踏步的話,很明顯會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因此,一方面,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提高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更新理念,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跨文化教學和文化育人的能力,工作中要以身作則,構筑自身的文化自信,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和經費支持,經常組織教師參加有實效性、有針對性的線上、線下培訓,舉辦各種教學技能大賽,切實幫助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能力。
隨著外語領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認識外語教育的使命,很多出版社在原來教材的版本上增加了思政版,這一定程度上為教師的思政教學和培養文化自信創造了便利。選好教材是第一關,但是教材不是全部教學內容,教師應該甄選教材內容,根據主題內容進行刪減,深挖文化負載詞和文化元素,并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結合主題把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學上升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度,上升到服務于“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度。
應試教育雖然不可取,但是卻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之一。近幾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和寫作部分明顯增加了考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那么,學校平時的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中也應該適當增加考核中國文化的比例。例如,可以利用課前的五分鐘讓學生發表與單元主題文化相關的演講,并納入平時的考核。這樣學生就可以有探索、有思考,既有文化輸入,也有文化輸出。學生只有更多地了解和認知中華文化,才能在跨文化學習的過程中辯證、清醒地認識中外文化,才能樹立自覺而堅定的文化自信,提高外宣中華文化的能力。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培養文化自信方面,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宣傳欄,開展講座、主題英語演講等系列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鑒別能力、文化安全意識和整合多元文化的能力,對“文化霸權主義”保持警惕。
大學英語課程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有緊迫的必要性和天然的優勢,但是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要想促使學生成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必須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將培養文化自信放在教學核心位置。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