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平
(甘肅省武威第十九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初中階段的“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可能在未來加以運用的各科知識,還包括班級管理,通過以學習活動、班級生活等為載體的日常言行管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有益于當下學習和未來發展的杰出品格。而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應將以人為本手段合理應用在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以此擴大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效果,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何為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對本校以及當地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展開調查,筆者認為,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為一些原因將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其在以人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體現在“不管什么樣的學生都應該得到公平的對待”上。在以人為本視角下,無論學生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學習成績是高還是低,學習目標是遠大還是一般,班主任都應一視同仁地管理學生,確保學生得到公平、善意的對待[1]。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其在以人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體現在“辯證地看待學生長處和短處,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等方面。班主任應充分了解學生特點,明確其長處與短處,在長處方面鼓勵學生,在短處方面幫助學生,結合學生特點,設計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讓班級管理在“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適宜的發展”的前提下展開。
其一,如何改善略顯緊張的班主任與學生關系,始終是初中班級管理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以人為本是將學生置于班級主體位置上,尊重學生在班級中的話語權,班主任愈發減少對學生的刻板約束,師生關系自然會得到改善。
其二,在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中,學生需要親自管理班級,這使其充分認識到自身一言一行與班級集體榮譽的聯系,對增強班級凝聚力大有好處。
其三,現代化教育環境對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提出了“人性化”要求,而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是“人性化”最鮮明的體現,是順應現代化教育要求,這使其具有促進教育改革價值。
“班主任與學生地位不平等”“班主任權威性過強”是傳統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存在的常見問題,也是傳統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與“以人為本”班級管理理念存在的最大矛盾。因此,以人為本在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應用,首要任務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這要求班主任主動換位思考,轉換班級管理角色定位。
展開來說,班主任應學會在學生角度上思考問題,無論制訂任何班級管理制度,處理任何學生問題,都要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思考學生最真實的需要。之后,在與學生展開深度交流時,班主任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態度,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分析學生的需求。必要時,班主任還應給予學生“提意見”的權利,鼓勵學生圍繞某個時間段的班級管理方法和結果提出建議,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或希望感受哪一種班級管理模式。學生不再將班主任視為權威的管理者,更容易與班主任“交心”,無疑會大大推進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
班級是為培養和管理學生而建立的最小單位,所以說,學生才是班級真正的主人,班主任是管理班級和學生的主導者,但不是“唯一”。以人為本在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應用,還要給予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權利,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這要求班主任稱賢使能,重用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學生。班主任可以按學期、半學期等規律組織班干部選舉工作,鼓勵學生毛遂自薦,競選班干部,建設一支由學生組成的班級管理隊伍,幫助班主任分擔班級管理工作。然后,鼓勵班干部帶領其他學生商定班級日常管理方案,避免直接以班主任的身份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主討論“應該在班級中遵守哪些規則、杜絕哪些行為”。這樣,對于自己制訂的規則,學生也更加認同和遵守。
此外,考慮到學生班級管理能力是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發展的,班主任還可以建立“班干部輪崗體驗”制度,鼓勵沒有成功選上班干部的學生輪崗體驗班干部工作,認識和熟悉學生管理班級的基本流程。通過科學輪崗和體驗,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身班級管理能力,還能認識到班干部和班主任管理班級的辛苦,進而更加配合班干部與班主任工作。
以人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還要求班主任避免故步自封,博采眾長,積極借鑒其他優秀班級的管理經驗,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遷移運用其他優秀班級管理手段。隨著以人為本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理念的提出,不止一位班主任在運用以人為本策略管理班級,其他班主任也會在以人為本的初中班級管理中總結有效經驗,并且這些源自其他班主任的經驗,很有可能促進本班班級管理。班主任應積極與其他班級班主任交流,與其一同討論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方法,并在必要時向其他班主任說明自己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尋求其他班主任的建議和幫助[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班級中的學生不同,各個班級有各個班級的特點,其他班主任班級管理手段多數時間不能直接挪用在本班。班主任還要聯系實際調整其他班級管理手段,提高所借鑒經驗與本班學生被管理需要之間的適應性。
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離不開“真誠”與“真心”。班主任只有真心付出,真誠關懷和呵護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換取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為班級管理創造良好環境。而表示對學生的真誠關懷和呵護,班主任可以分別以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為切入點。
1.以學習生活為切入點。學習生活是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最主要內容,班主任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評估學生學習態度、生活習慣、思想品德等,及時發現并處理學生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正確的學習和生活方向。在此期間付出真心,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時刻站在學生身邊”。比如,班主任可在班級規劃一塊辦公區,將班級視作辦公室,只要沒有其他工作任務,就在班級內陪伴學生,觀察學生上課與課間表現,并在記錄本上記錄學生問題,利用課間休息、午休等時間與學生談話,幫助他們明確和改正問題。學生若出現學習生活困惑,也可以直接在班級找到班主任,向其說明困惑所在,在班主任的及時幫助下解決問題,感到溫暖。
2.以家庭生活為切入點。之所以將家庭生活視為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真誠關懷和呵護學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因為學生家庭生活的和諧性與幸福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性格與習慣,而發揮班主任力量幫助學生解開關于家庭的“心結”,有助于學生更進一步地融入班級,更大膽地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我。首先,班主任可以定期家訪,深入班級“問題學生”家中,了解學生家庭結構、家庭教育習慣、成長環境、家庭生活表現等,挖掘影響學生班級學習與生活表現的家庭生活因素。其次,遵循保密原則,與學生展開針對性談話,基于對學生家庭生活基本情況的了解,向其提供適當的額外幫助。比如:向單親家庭學生提供更多關心,力所能及地幫助留守家庭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多表揚因家庭教育方法不當而內向、不愿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的學生等。學生得到班主任有策略的“區別對待”后,能夠在最舒適、自然的狀態下減輕戒備、自卑等情緒,充分融入集體生活,促進班級管理的有序進行。
3.以心理健康為切入點。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目前多項調查研究表明,初中階段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關注和培養學生心理健康也成了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關鍵內容。班主任應積極學習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做學生合格的“心理醫生”[3]。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通過日常觀察和交流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細心分析問題成因,制訂心理健康輔導計劃,并遵循保密原則,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心理健康服務,與學生溝通學習壓力、成長困惑、未來規劃等,溫暖學生心靈。學生愈發實現心理層面的健康發展,有更強大的個人自信,更積極的理想信念,這都是以人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重要成果,有利于學生更長遠的身心健康成長。再者,班主任也可以帶領學生定期觀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影片,集體落實心理健康輔導,讓學生通過“看影片”,系統地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亦可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支持作用。
以人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實質是使學生在“自由人”角色下,以更正確的方式參與初中班級活動,而適當獎懲是幫助學生明確“正確”和“錯誤”的現實需要。為此,班主任還應在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建立獎懲分明的管理機制[4]。特別是學生在班級中有出色表現時,教師要注意發揮獎勵的正向引導作用,激勵學生保持更正確和積極的言行。學生A與學生B 同在一個“幫扶”學習小組,學生A 不僅在課堂上積極幫助學生B 探究課程內容,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學生B 答疑解惑,向學生B 分享一些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公開表揚學生A 樂于助人的行為表現,并給予其一定獎勵。同時,表揚學生B 虛心求教、樂學向學的品質,以此確保“獎勵”公平性,讓學生B 也能感受到“被表揚”的榮譽感。此時,學生A 與學生B 均可成為班級其他學生的好榜樣,帶動其他學生的互助學習,讓整個班級都處于積極的學習氛圍中。
班主任不僅肩負著管理班級的責任,而且有以身作則影響學生的義務,初中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在教師影響下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和態度,而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所以,班主任還應在初中班級管理中,建立以身作則意識,積極發揮“為師者”的榜樣影響作用。比如,班主任可在班級辦公區擺放《論語》等圖書,利用閑暇時間閱讀,通過自身閱讀行為點燃學生閱讀熱情,鼓勵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名著,從中獲得精神食糧。再比如,班主任可以時而向學生分享自身樂于助人、奉獻社會的真實故事,利用自己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學生“三觀”,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思想動態,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學生在班主任不知不覺地“教化”下實現更加積極的自我成長,在對班主任的不斷學習和模仿中,學會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各種情境下的真實問題,足以促進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后用來比喻人和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如此,由于成長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會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不同長處和短處,班主任管理班級,應在合理范圍內求同存異,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幫助學生在擅長的方面實現穩步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完善不足,在短處方面下苦功夫[5]。比如,有的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占據優勢,并且能夠出色地完成偏理性的學習活動,但在偏感性的學科中表現一般,班主任可以大力培養其體育愛好,鼓勵他們加入化學、物理、數學等興趣小組,并在“無傷大雅”的前提下,適度降低對學生偏感性學科的學習要求。這樣既避免了向學生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也能通過學生其他優勢或特長的不斷發展彌補學生弱勢,避免學生在中考等選拔性考試中,被“偏科”拖后腿的情況。
總而言之,以人為本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具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內涵,是最符合現代化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要求的一種管理模式和手段,有改善師生關系、增強班級凝聚力、促進教育改革等價值,是初中班主任優化班級管理的必然趨勢。初中班主任可以通過轉換管理角色定位、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借鑒優秀班級經驗、真誠關懷呵護學生等策略落實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為學生打造和諧的班級環境,助力學生可持續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