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花
(甘肅省古浪縣土門九年一貫制學校,甘肅古浪 733102)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所以自新課程改革提出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后,核心素養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立德樹人,必須采取有效手段,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最大限度上增強區域認知,發展綜合思維,提高地理實踐力,建立人地協調觀。但是縱觀當下初中地理課程環境,核心素養與實際教學之間缺乏銜接。因此,教師要積極改革教學,探究有效策略。
2014 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但是在不同學段和學科中,核心素養的體現形式有所不同。研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可知,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1]。
使初中地理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立德樹人價值,必須有策略地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協同發展,而不是單獨培養學生某一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初中地理“區域認知”核心素養認為,地理教學應使學生在“空間—區域”視角下認識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由此,為促進學生區域認知,教師應幫助他們打破“空間—區域”學習局限,加強識圖教學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方式。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網絡、書籍等多種渠道收集地圖資料,進而在課堂上打造真實形象的地圖情境,指導學生通過地圖感知空間和區域,一邊建立地理空間觀念,一邊提高區域認知能力。比如,立足于生活,收集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省市地圖等,在學生習得地圖的閱讀方法后,指導他們閱讀對應掛圖;立足于網絡,收集某地降水分布圖、某市地形圖、某省土地資源分布圖等,在學生具備一定地形圖判讀能力后,指導其自行判讀地圖,分析隱含在其背后的人地關系。在此期間,學生不僅識圖,更對地圖所蘊藏的空間、區域、人地關系等信息展開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學生思維的鍛煉,能夠同時起到促進學生區域認知和思維發展的作用。
地理實踐力通常情況下是指人們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形成和運用的能力。只有具備良好的地理實踐力,才能出色地進行地理實踐。反過來,也只有積極參加地理實踐,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發展地理實踐力。因此,為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教師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積極組織地理實踐。而這,要求教師全力發揮資源優勢。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周邊自然環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參與野外考察,了解周圍地形、地勢、氣候與資源,探索各種神奇的地理現象,思考這些現象背后的地理知識,也可以在條件有限時,組織學生在校內展開考察,豐富社會調查和地理實驗[2]。比如,借用體育活動所需要的沙坑,組織學生模擬制造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一方面使學生頭腦中的地形知識點形象化、具體化,另一方面鍛煉學生地理實踐力。在實驗條件充足時,可以使用“沙盤”取代“沙坑”,提高學生地理實驗獨立性。另外,教師可以在了解當地氣候、降雨、降水、土地資源、水資源、交通運輸等信息后,設計“家鄉的氣候”“家鄉的交通運輸”等主題,組織學生展開社會調查,收集對應數據,撰寫調查報告。
校內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無論野外考察、校內實驗還是社會實踐,都能對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起到一定作用。此外,站在思維與區域認知視角下,形式多樣的地理實踐還能在潛移默化中訓練學生思維,有助于進一步打破其“空間—區域”學習阻礙,因此還有利于其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的提升。
培育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形成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以及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但是,思維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學生綜合思維的提升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緩慢進階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此期間悉心引導,還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靈活多變[3]。
1.課前善用導學案。教師應在課前善于使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地理現象,猜想教材導學等問題的正確答案。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自主預習具有極高價值。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本質上是引導學生提前思考地理現象和問題,提前調動其思維。學生帶著良好的態度預習,既能鍛煉思維,也能鋪墊課堂學習和思考。這樣,預習與課堂學習強強聯合,更能使學生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深化地理思考,發展綜合思維。
2.課堂善用微課、任務、導圖與問題。基于一定預習基礎,教師可以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開發微課教學、任務型教學、思維導圖教學等教學模式,讓問題貫穿教學全過程,借助微課、任務、思維導圖的不同引導作用,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地理思考,使其形成更高一級的綜合思維。
以微課為例。憑借主題突出、內容具體、指向明確等優勢,微課經常被用于講解課程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先根據新課重點、難點制作微課,預設問題,再在課堂使用微課,依據微課視頻播放進度,引導學生回答不同問題。學生依次在觀看微課、歸納知識點、分析和回答問題時鍛煉思維,對綜合思維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對于任務來說,教師可以將其有意設計為較高難度,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比如在講解中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時,設計“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剖面圖等圖像資料找出中國地勢特征”任務,隨后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選派代表匯報本組觀點。學生先落實組內辯證思考,再展開組間動態討論,最后統一觀點,每一個環節都是培養綜合思維的契機,都能使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向前邁進一大步。
至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將其應用在課堂教學最后一個環節:總結梳理。思維導圖是思維可視化的重要學習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思維,歸納知識,建立系統的認知和思維體系。教師可以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最后幾分鐘,向學生出示空白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整體回顧新課,填寫空白處內容,也可以直接提示學生關鍵詞,使其自主繪制思維導圖。但不管哪一種方式,都能使學生思維可視化,避免學生在最后出現思緒混亂的情況,為其形成高階的地理綜合思維創造有利條件。
3.課后善用作業單。教師還應關注地理課后作業的特殊價值。眾所周知,作業具有鞏固教學的功能,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是,作業的價值并不局限于此,學生基于課后作業提高學習質量的本質是在獨立解決新的高階問題時,自覺訓練和提升綜合思維。這也就意味著,課后作業的合理安排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育學生綜合思維有一定促進意義。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進度,為學生安排開放性、分層次、探究性作業,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作業,及時提交,之后,利用習題課或新授課前幾分鐘,講解典型錯題,帶領學生重新剖析問題。
例如,結束“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知識點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作業:讀下圖1 理想大陸氣候分布圖(按照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律劃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1)一般來說,A 處降水量大于J 處;(2)一般來說,B 處降水量大于F 處;(3)一般來說,D 處降水量大于I 處;(4)一般來說,I 處降水量大于H 處。
圖1 理想大陸氣候分布圖
獨立探究作業是思維的自主訓練,在教師指導下分析錯題是思維由“錯誤”到“正確”的調整,在不同程度上服務于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發展,為學生后續深化區域認知奠定良好的思維條件。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要素,幫助學生了解“人對地的影響”“地對人的影響”,是使學生建立“人與地協調發展”意識的必要手段,也是學生持續學習,自主深化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關鍵驅動力[4]。但是研讀現行各版本教材后,教師不得不重視一個問題——部分初中地理教材人文要素存在局限。積極應對此情況,教師可以將教材視為起點,從多個角度探尋人文拓展切入點。
1.聯系生活實際。教師可以將視線聚焦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天,社會現實生活中都會發生地理事件,不論事件影響如何,都能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拓展材料,對培育學生人地協調觀起到一定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正面案例指導學生學習其保護自然等“人與地協調發展”觀念,也可以借助反面案例,指導學生辯論典型問題,說出案例在哪些方面缺乏保護自然意識,違背了“人與地協調發展”觀念和“綠色發展”目標。
此外,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勤于觀察社會現實生活的習慣。圍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地理事件,教師可以做如下引導:“你們是否在生活中發現過相似事件?如果沒有,可以在之后留意觀察。”若存在“觀察和發現”經歷,學生可以侃侃而談,一邊表達對人地協調觀的看法,一邊強化個人觀念;若沒有對應經歷,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觀察”欲望,更加留心周圍的地理事件,這也能滋養其人文情懷,使其強化人地協調觀。
2.鼓勵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科普自然讀物,鼓勵學生在“讀教材”的基礎上踴躍展開課外閱讀。以“地理”為主題的優質讀物不勝枚舉,如《房龍地理》《地理學與生活》《46億年的地球物語》等,作者潛心研究地理,創作書籍,在書中表達了自身的人地協調觀,傳遞了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等理念。學生對其展開閱讀,與作者對話,能夠在感受、建立人地協調觀基礎上,潛移默化地豐富地理學習,可謂一舉多得。因此,教師應發揮專業優勢,向學生推薦一些優質讀物。之后,為激發學生對課外讀物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出示“拓展閱讀資料卡”“地理小故事”等拓展學習提示。學生完成課外閱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地理學與生活》閱讀分享會”等特色活動,鼓勵學生匯報閱讀成果。學生先將讀物與作者的人地協調觀內化于心,后將其宣之于口,有望在“讀懂”與“表達”的結合下,進一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宗旨,強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科學、客觀、準確和有效地測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5]。由此可見,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評價舉足輕重。教師要走出傳統“終結性評價”思維,建立“過程性評價”意識,努力整合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對學生地理學情、核心素養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價。并且,為使評價結果富于指導意義,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參照,依據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目標要求、學業質量內涵,設定綜合性評價指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比如,針對“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教學,在確定“把握降水季節變化與空間分布的規律”“掌握降水量分布圖的閱讀方法”“感悟人類活動對降水的影響”等評價指標后,引導學生按照指標進行自評、互評,使學生先自主說出學習感受,點評自身核心素養與地理認知。隨后,補充教師評語,帶領學生填寫評價記錄,將評價記錄歸檔留存。這樣,隨著教學的穩步推進,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回看評價表,使學生親眼見證自身地理認知與核心素養的進步,形成持久的學習動力,始終充滿提高地理核心素養的熱忱。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任何學習都不能止步于了解或理解知識層面,而是要深度吸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品質。因此,應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落實初中地理教學,在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策略地培育其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師應以此為己任,潛心研讀《課程標準》,改革教學過程,為學生創造發展核心素養的廣闊空間。文中結論可為教師提供一些參考,一線教師可以立足于實際,借鑒文章觀點,開辟初中地理教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