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榮
(甘肅省莊浪縣水洛中學,甘肅莊浪 744699)
數學作業的布置方式多種多樣,需要教師根據數學知識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布置方式。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課本習題作業;在綜合復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綜合試卷類的作業。這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就當前情況來看,部分數學教師對作業布置存在誤區,需要學校結合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認識到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作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布置作業的效率。
作業對于學生來說是課堂學習之外的“負擔”,很多學生對作業存在一定抵觸心理,就是因為作業內容枯燥乏味,需要他們耗費大量時間,機械地重復同一件事。尤其在教師教授與計算相關的數學知識時,必然會為學生布置大量習題作業,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多練習提高計算能力。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學生在完成此類作業時,會逐漸失去耐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由此可以看出,作業內容缺乏趣味性,不僅無法發揮作業的價值,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影響他們后續的學習和發展。
雙減政策下,教育部門提倡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創新作業布置方法,讓學生喜歡上做作業。在面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時,教師可以設計分層作業;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時,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探究作業;在增強學生合作能力時,教師可以設計小組作業。但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知識教學方面,忽視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所以并沒有意識到作業布置方法創新的重要性。
作業一般是教師布置、學生完成。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的作用,教師還需要重視作業完成后的步驟,即作業批改。具有互動性的作業批改方式能夠增加師生溝通,加強教師對學生學習現狀的了解,方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1]。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改變對教師的看法,從而喜歡上數學,調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但是,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使用傳統作業批改方式,即以對錯判斷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不與學生互動。此種批改方式會嚴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初中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設計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尤其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更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他們的需要合理進行設計。對于初中生來說,數學是一門較難的學科,他們在學習時會遇到各種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以利用布置作業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師的認知中,作業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這主要因為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之后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內容,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加強對知識的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教師在對作業布置方式進行創新時,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選擇布置方法,避免作業布置環節流于形式。
要想改變初中數學課堂作業布置現狀,解決作業布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改變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的價值,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有很多,課堂氛圍便是其中之一。有趣的課堂氛圍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該如此。有趣的作業內容能夠激勵學生高效完成作業,無趣、死板的作業只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教育部門新頒布的雙減政策便對課后作業布置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教師優化教育理念,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2]。很多教師會認為,減少作業數量便可以達到減輕負擔的目的。但實際并非如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角度出發,增強作業趣味性,讓學生喜歡上做作業。這樣才能充分落實雙減政策,達到預期目標。初中數學教師經過探究發現從游戲角度出發設計作業,可以有效增加作業內容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要主動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尋找適合數學教學的游戲,將其與作業內容融合起來。大部分初中生都對戶外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共同開展游戲。大部分數學知識都很難與游戲融合在一起,教師需要調整作業設計方式,以游戲為框架,在其中填充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解決數學問題。以較為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為例,一般情況下,教師會習慣為學生布置大量習題作業,讓他們通過不斷計算加強對方程的了解,并提高計算能力,但此種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而在設計游戲作業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卡片,每張卡片上填寫2~3 道一元一次方程。同時,教師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組織他們進行接力賽,每個學生計算一道題,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地完成接力。對于獲勝的小組,教師要適當給予獎勵,以此激勵學生。這樣在其他游戲中,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游戲作業完成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想法以及發現的問題不斷地調整和完善作業布置方式。
每個班級中的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學習經歷不同,這導致他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課堂學習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同樣如此,如果以相同的標準為學生設計作業內容,會導致他們產生不同的看法[3],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會認為作業過于簡單,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會感覺較難。所有學生都無法在完成作業時發揮自己的真正能力,甚至還會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他們的后續學習和發展。為此,教師要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通過探究發現,設計分層型作業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的價值。
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測試,了解他們的數學水平,并合理進行分層。在分層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溝通,讓他們正確地認識分層,避免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之后,教師還要以難度為標準,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完成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幾何圖形、全等三角形、軸對稱等知識為例,這些知識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但很多學生并不具備此種能力,很難理解教師講解的相關概念。對此,教師可以從能力發展角度出發,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更具實操性的作業,讓他們繪制不同的圖形,并描述不同圖形的特點。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設計與生活相關的作業,比如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軸對稱圖形等。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結合,作業難度會降低,學生也可以在尋找過程中提高自身空間想象力。通過設計分層型作業,學生可以在能力范圍內高效完成作業,并從中獲得成就感。這非常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能夠促使所有學生共同進步。
一般情況下,教師設計的作業都是以個體為主,需要學生回家后單獨完成作業。這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需要他們具備較強的自制力,還要具備完成作業的數學水平。但是,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并不完全具備這些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有效完成作業。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需要調整作業布置方式,提高對每個學生的監督力度。此外,一些家長并不會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管理他們寫作業上,所以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探究。經過分析總結發現,設計小組型作業,可以解決學生缺少監督、作業完成效率差的問題,還可以拉近學生間的距離,增加他們的互動效果,促使他們在互幫互助中高效地完成作業。
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設計小組作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謹慎選擇,還要注重為學生分組。由于小組作業需要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其中,互相幫助、共同討論,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組隊,確定每個小組的基本雛形,之后再根據每個小組成員的數學水平進行調整,保證每個小組中有能力強的學生,也要有能力弱的學生,確保分組的均衡性。就拿統計調查相關的數學內容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學校附近十字路口一小時內路過的汽車數量、自行車數量、電車數量,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在教師布置完作業后,小組成員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分配任務,如數學水平較低的學生負責收集數據,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時,小組成員要共同參與其中,一起商討,比如有些學生會提到污染問題,有些學生會提到不同車的用途。學生通過此種方式完成作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提高合作能力,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基礎。
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任務發生了較大變化,他們逐漸認識到在課堂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素養,以此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教師開始從各個環節出發調整教學方式,作業布置環節也不例外[4]。為了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收獲,教師需要對作業布置方式進行創新,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能力,讓他們發現數學的魅力以及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有效推動學生發展。通過分析探究發現,實踐型作業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促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得到發展。為此,教師要合理設計實踐型作業。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先認識到初中生的不足,確定作業設計方向。初中階段的學生缺少耐心,喜歡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所以教師在設計實踐型作業時要尊重這一點。比如在對勾股定理、平行四邊形等內容教學時,學生對教材中的概念一知半解,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闡述勾股定理、平行四邊形的用途。為此,教師在講解完教材中的知識后,便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并讓他們說一說這些物品的應用原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勾股定理判斷家中墻角是否為標準直角。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此種方式不僅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還能促使其實踐操作能力、探究能力獲得發展。
初中數學教師不僅在布置作業時存在問題,還在批改作業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作業布置方法與作業批改方式同樣重要。有效且有趣的作業批改方式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促使他們喜歡上做作業、喜歡上數學學科。但在了解時發現,當前很多初中數學教師的作業批改方式較為陳舊,他們習慣為學生布置書面作業,然后通過對答案的方式批改作業。此種方式忽視了學生做作業的態度,忽視了學生的完成質量和效率。為此,教師要對批改作業的方式進行創新。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相批改。初中生具有責任心強的特點,會在互相批改作業的過程中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再加上很多初中生自尊心較強,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勝負欲,在之后做作業的時候會更加認真仔細,能夠達到提高作業完成效率的目的。
其次,教師可以在批改作業時增加一些激勵政策,比如在班級內部設置一個榮譽墻,并將所有學生的名字粘貼到墻上。教師不定期抽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查到學生高效完成作業時便獎勵一顆星,湊夠五顆星可以獲得一次免寫作業的權利。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勵學生,改變學生做作業的態度。對于不喜歡做作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批改政策,每當他們有所進步時,便可以獲得一顆星。這樣學生會從中獲得成就感,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
綜上所述,要想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教師就應該深入了解學情,通過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總結作業布置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通過探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實現作業布置方式的創新,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推動數學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