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巧娟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香檳湖小學,江蘇常州 213000)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國家頒布和實行了“雙減”政策,意在緩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壓力,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中“填鴨式”的題海戰術的弊端顯露無遺。對此,教師要改革和創新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精選練習內容,依據學生的真實需求組建多種類型的課堂練習體系,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課程的魅力,進而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
數學課堂練習自身具有鞏固學生知識基礎、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等作用,而在傳統數學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影響下,部分數學課堂的練習環節具有明顯的單一化、機械化的特點,不僅不利于提升數學課堂的整體效率,甚至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和壓力。基于此情況,將“雙減”政策與數學課堂練習融為一體,能夠讓教師樹立減負增效的教學觀念,改變“以量取勝”的錯誤性理念,注重加強數學練習的質量,精心地設計多種多樣的課堂練習題目,以此引發學生的關注,讓他們積極踴躍地參與到練習活動之中,將課堂中所學的運算、幾何等方面的知識、技能等運用于具體的題目之中。經過精準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數學思維便能逐步加強,而當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升學習效率時,即可為課余活動節省下充足的時間。由此學生的學習信心自然也會逐步加強[1]。
“雙減”背景下,削弱學生的學業負擔、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和期待感,才能真正投入學習進程中。為此,鑒于興趣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階段,教師可聚焦于以趣導學的原則,將數學教材中的基礎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熟悉的游戲活動融為一體,設計游戲化的練習活動,利用口算接力、你畫我猜、限時搶答等多樣化的游戲形式,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檢驗學生解題的準確性和速度。針對他們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教師有選擇性地進一步轉變教學方法,從而推動“教”與“學”的有機融合[2]。而且,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要注重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游戲練習中,并依據數學練習的屬性、種類等為其設計游戲練習方案。如針對“乘法”“除法”等四則運算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數字和符號卡片,展開運算競賽活動,鍛煉他們的計算能力、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此種種,結合不同單元和章節的數學知識,師生雙方設計多樣化的游戲練習活動,既煥發了數學課堂的風采,也強化了學生的主動性。這與“雙減”政策的要求不謀而合。
自古以來,因材施教便是我國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減”背景下,其價值和意義更為明顯。為迎合“雙減”政策中“分層化”“個性化”的需求,教師可立足于因材施教視域,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階段運用分層練習精準地對接不同的個體的需求,從而提高群體的學習效率。
1.依據習題的難度分層
小學生的思維成長規律呈現出“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特點,他們在成長的初期,會從具象化的角度看待問題,逐步抽象出事物的本質規律。針對小學生的這一思維特征,教師也要對數學習題的難度進行科學劃分和合理分層,依照問題的難易程度、復雜程度、考查的范圍等等,創建由易至難、由簡單到復雜的數學習題系統。在課堂上,教師最先呈現簡單、容易的練習題,并穩步提高問題的難度,當學生能夠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學習技巧后,引入深層次和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從習題中提煉出抽象化的概念和規律。同時,教師也要依據問題的難度設置不同層級的“數學練習冊”,使學生以闖關的形式一層層地突破難題,最終解決最具難度的問題。經過這一過程,學生的基礎知識會更為穩固,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2.依據學生的學情分層
學情是設計數學課堂練習方案的重要考查因素。在運用分層練習模式時,教師要提前開啟學情分析工作,結合班級內學生的長期表現、測評成績、作業完成度等多項數據統計和歸納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據此劃分層次,為分層化的課堂練習做好準備。在科學分層的基礎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多種類型、不同難度的數學練習題,將基礎理論類、實踐拓展類和深層探究類的問題有機組合起來,并根據學生的實際理解和接受能力將其分發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切實滿足學生的主觀需求,使得他們能夠利用難度合理、數量適宜的數學練習題達成鞏固知識的目的。而當學生對自身的實力有了清晰的認知后,教師即可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學生以自選的方式制作習題冊,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自學熱情,還能真正契合他們的學情和實力,長此以往,學生的自我審查、自主反思意識也會逐步加強[3]。
以推動學生深度思考為目的,教師要將課堂練習的目標指向學生的思維發展,結合“雙減”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將數學課堂的價值、作用最大化,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自學平臺,以此規避參加校外輔導、學習壓力過大的不良現象。對此,教師可以布置探究化的數學課堂練習內容,開闊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使其展開深度思考和高效學習。
1.布置變式類的探究練習
一直以來,大部分數學教學都會將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作為數學課堂練習的主要內容,這些例題和習題大多都具有相同的結構。如此反復,學生很可能會產生固化思維,一旦接觸結構、內容有所不同的問題,他們就會出現解題困難、思路不暢的情況,其壓力和負擔隨之而來。針對此種情況,以“雙減”政策為依據,教師可以布置變式類的探究練習,改動習題中的條件、結構,合理地轉換其形式,形成一套具有內在關聯、但又具備個性化特點的課堂練習體系,增強學生的變式思維,讓他們能夠創新化地運用所學知識,這樣即可達成開闊學生思維、增強其創新性的目的。而且,當學生的變式思維逐漸加強時,教師也應要求學生主動地變換問題的條件,與同學互相交換練習的內容,從而豐富課堂練習的內容,推動學生的深度思考。
2.布置開放性的探究練習
基于“雙減”的數學教學背景,傳統的教學理念、固化的課堂練習模式顯然已經行不通,因此尋求變革和創新顯然成為教師的必然選擇。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開放性的探究練習,不拘泥得到某一種答案,以“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等多種形式為主,給予學生探索的空間,使得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得出不同的答案。這既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縝密度,也能讓學生在深度思考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高階思維。但是,在布置開放性探究練習時,教師要合理把控問題的難度,規避“小學數學中學化”的現象,使其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能力。這符合“雙減”政策要求,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數學素養。
數學教學離不開現實生活的支持。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天性、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充分認識現實生活對數學教學的影響。基于此,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引進實踐性質的練習內容,以此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1.通過生活情境引進實踐練習
以現實生活為素材,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將實踐類的數學練習引入課堂,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為學生描述生活中常見的情景,讓他們在超市購物、班級建設等多樣化的場景中有效地運用混合運算、多邊形面積等領域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將數學課程內的基礎知識遷移到生活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之中。此教學方式能夠鍛煉學生運用知識、整合知識的技能,并強化其觀察能力、數學思維。而且,在概念教學的課堂練習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啟發式的問題創設生活情境,如“這一概念可以用生活中的哪一種現象來說明”等等,引領學生主動關聯生活實際。這既能加強學生識記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能為提升其解題能力助力。
2.通過學習項目引進實踐練習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練習要更加注重實踐的重要性,所以教學范圍不單單局限在教室內,也可以在校園、社區等多個場域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項目將實踐練習活動引入課堂,精心設計數據統計、實地測量、問卷調查等多種類型的練習活動,讓學生能夠將圖表統計、幾何、運算等多方面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現象、客觀實物等鏈接起來,使得他們從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和歸納信息的完整進程中探尋到解題的便捷途徑,并能在親身經歷和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課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在此基礎上,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即可不斷提升[4]。
現代社會環境中,我們應具備團結協作的意識,能夠在集體中找準自身的定位,并能與他人密切配合,進而提高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效率。而“雙減”背景下,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生既能提高溝通和解題的效率,還能有效地突破思維困局,尋求解決問題的多元化路徑。這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緩解精神壓力的辦法。所以,教師要從合作共贏的視角展開,利用小組化的課堂練習形式,為學生支撐起合作學習和探究的框架,讓他們在小組交流、以優帶差、深度探究等多個環節中理解數學問題中蘊含的內在規律、涵蓋的邏輯結構等等,并在合理的猜想、反復的論證過程中確定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手段,用最為便捷和快速的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此模式中,學生的協作意識、合作能力能夠不斷增強。此外,教師也應時刻觀察各個小組的練習進度,適當地添加一些輔助性的任務,讓他們在完成主線任務的同時拓展練習范圍,從而于拓展任務中拔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強化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程度。
“雙減”背景下,不單單要緩解學生的壓力和負擔,還要致力于培養綜合性的人才,讓學生能夠將不同學科和課程的知識關聯起來,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便捷路徑,這樣才能使學生應對高速變化的外部世界。由此入手,教師要以多元融合為基本原則,將數學課程中的教學內容與語文、科學、歷史、美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技能等相機融合起來,借助跨學科的數學課堂練習素材,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思維習慣和實際學情,探尋到最具創意、最為便捷的解題方法,高效地完成數學學習任務。比如,針對“雞兔同籠”這一經典的數學問題,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題意,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歷史、語文閱讀理解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品析題目的真實含義,精準地提煉題目中的有效條件,在此基礎上利用混合運算等方面的知識制訂解決問題的計劃。這樣既能保證解題的正確率,還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性想法,讓他們運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為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意識,教師也可以針對小學階段涉及的課程內容開設專門的“數學+語文”“數學+歷史”“數學+體育”等類型的練習板塊,為學生提供專項化練習的資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解決相同類型的習題時,自然能夠主動地鏈接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而促進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融會貫通,為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打下基礎。
基于“雙減”教育背景,為舒緩學生的學業壓力、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要結合“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通過設計游戲練習、運用分層練習、布置探究練習、引進實踐練習、利用小組練習和借助跨學科練習等方式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改革與創新,賦予課堂練習教學和育人的價值,讓小學生能夠在參與練習活動的進程中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解題技巧,并將其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之中,以此強化其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