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燦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鳴凰中學,江蘇常州 213164)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國家層面提出的第一個聚焦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強調堅持五育并舉,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其中,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標是落實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也強調堅持以美育人,引導學生參與各種藝術活動,豐富審美體驗。美術課程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主陣地。媒體融合一開始是由新聞傳播學專業提出的,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傳播信息的技術手段,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產物。教師可通過融合教學媒體技術對美術資源進行創新加工,重新設計美術活動,進一步優化美術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審美能力。
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已經開始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導致美術教學效率偏低。要想克服以上困難,教師必須深入分析問題,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切實發揮初中美術課程在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對初中美術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往往將大量精力放在應試科目上。教師對美術教育認知也存在偏差,教學中往往淺嘗輒止,缺乏深入的教學研究,直接導致學生對美術學習敷衍了事,審美教育效果相當有限。因此,初中美術教學整體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需要引起學校、教師以及家庭等方面的重視,切實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經常是照本宣科式地講授知識或走流程式地演示PPT 課件。這種教學方式單一,而且容易受到局限,難以獲取真正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機會。此外,部分青年美術教師教學經驗有限,還需要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切實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提到“評價”一詞,教師的關注點往往放在學生的美術作品上,而且對作品的評價相對片面化,比如僅評價繪畫作品的色彩、構圖,甚至用簡單的等級制對作品優點或缺點進行評價,沒有為學生指出需要提升的要素。同時,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缺少有效反饋,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改進建議,致使學生即使在學習中產生困惑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在這種評價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進一步消退,對審美能力的培養成為空中樓閣。
“寓教于樂”就是將對學生的教化融入充滿樂趣的氛圍中,以樂激趣,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媒體融合背景下,營造“寓教于樂”的教學環境能夠使師生從中獲益。在充滿樂趣的情境中,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物質環境主要從校園環境著手設計,如校園宣傳欄、墻體文化、基礎設施等;文化環境是指文化氛圍營造、學校傳統繼承、學校管理規則等給予學生強大的精神支持。教學環境與學生活動緊密聯系,物質環境還可以延伸到家庭、社會,這些環境都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校園環境是展示文化內涵的主要載體,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環境將美的意境、思想承載于外,將文化內涵傳遞下來。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既能展示文化精神,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美術作為一門幫助學生發現美、審視美的課程,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接受美的熏陶。在此期間,教師需要積極營造趣味性的學習氛圍,學校也要重視校園文化宣傳,比如利用校園屏幕展示學生作品;引進獨立創作的新媒體創客空間,引導學生在空間內盡情發揮想象力;鼓勵學生參與各類作品評選等等。美術是一門陶冶情操的視覺藝術,以視覺感知為主的審美體驗很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對校園內部及周邊設計具有視覺審美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對美的感受,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術課程改革涉及的方面比較多元化,既有內容上的改革,也有教學方式上的改革。媒體融合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按照審美標準的要求多為學生提供鑒賞作品的平臺,激活他們的想象空間,使其學會對比分析。教師不能一開始就以講授的方式將作品蘊含的內在價值直接呈現給學生,這是因為此教學方式難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而應當讓學生討論交流,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在體驗、思考、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師生深度交流,培養審美情趣。媒體融合背景下,美術鑒賞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師借助優秀藝術作品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在深入交流的過程中提升審美情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減少主觀性講授,多了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在繪畫中永生——外國肖像畫》一課教學為例,在備課環節,教師需要準備豐富的數字媒體資源,利用互聯網搜集圖片并制作內容豐富多樣的PPT 課件。然后,教師需要聲情并茂地為學生展示教學資源,并深入分析作品蘊含的審美元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學習完本節課后,教師要讓學生說一說學習收獲。學生的回答出人預料,又在情理之中:“老師分析得很精彩,可是等講完以后就沒有什么印象了。”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說一說設計此作品的初衷是什么,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主動鑒賞,大膽表達感受,促使學生深層次地審視作品,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必須以學生知識的內化為前提,不是教師的簡單灌輸,此外知識的形成不是按部就班由外而內的強行輸入,需要在適于學生探究的自內而外的審美情境中才能真實發生。
同樣是本節課,教師先導入新知:肖像畫形神兼備。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不同時期藝術家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各不相同,藝術風格豐富多樣。但是,優秀的肖像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不僅僅是停留在能夠描繪出某一人物,而是更注重通過精心設計人物外形特征和構圖,彰顯形神兼備的效果,進而引發觀眾的想象和深入思考,其表達的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鑒賞肖像畫,共同感受國外藝術家的智慧,引出課題。接著教師就可以播放PPT 課件,并與學生交流如下問題:(1)你是否知道和了解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2)通過鑒賞你對作品有什么感受?(3)你對每幅作品的作者了解多少?(4)你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欣賞作品,能夠清晰地指向教學目標。學生思考片刻后,很快形成自己的感受:“老師,這幅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理解起來比較容易,體現了達·芬奇獨特的藝術思想,那就是用科學的精神觀察自然的態度,而且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了很大創新,采用的是‘暈涂法’,將抽象的線條部分完全溶解,避免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作品在外觀形象上總是讓人感覺生澀的弊端。同時,作品以真人命名,喚醒人們對于人性的贊美。”通過深入交流,學生對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認知,促進了知識的內化,豐富了審美感受。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提高審美能力。媒體融合背景下,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敢于突破自我,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倡導先行、合作式學習。在實施教學前,教師要讓學生初步感知教材內容,鼓勵學生精心準備,感受學習的樂趣。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點滴成功和進步,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生活的藝術——中國工藝美術》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請學生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作品并說出理由,隨后導出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接著,教師播放介紹中國工藝美術作品的短片,并相機作出提示:生活中的很多工藝作品既有實用價值,又兼具觀賞價值。生活中的工藝作品也給予了我們美的享受,使人的心情愉悅,這是作者的初衷和目標。大家應當學會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工藝作品,樂于探索作品的優點和不足,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最后,教師出示作品《果盤》,請學生分析作品的實用和觀賞價值。一會兒,學生帶來了自己的探究結果:果盤可以盛放五顏六色的水果,吃完水果后又可以成為餐桌上的飾品。在擺放水果時,果盤顏色與水果顏色對比鮮明,果盤與水果兩種物品在平面、立體上的結合給人以協調的享受,形成統一的美感;而單獨擺放果盤,也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
媒體融合背景下,引導學生開展審美評價既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業成就,同時還能發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其中審美能力就是一項重要的潛在能力。針對學生實際,開展科學、合理審美評價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第一,要尊重學生在美術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掌握共同性和獨特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美術課程并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引導他們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美術課程,切實提升審美能力。第二,審美評價的目的不是給學生的能力定性,而是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評促學,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索,將個體思想完全融入創作的作品中。第三,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是評價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風格,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審美評價只有達到以上要求,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內在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反復審視作品,形成共性認知。每次欣賞一件作品,學生生成的認知都會有所差異。長期重復去做,隨著認知的深入對作品內涵理解也會更豐富,為對作品形成共性認知奠定基礎。因此,讓學生反復審視作品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從共性感知評價作品。首先,在初步欣賞作品的情況下,學生會對作品產生整體印象和獨特感受,進而形成共性認知。第二,在引導學生反復審視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作品創作背景,以確保審視過后的感悟準確、深刻。還是以《國外肖像畫鑒賞》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粗略地欣賞一遍,對作品形成初步印象;接著,要求學生結合查閱到的作品創作背景,以審美評判的思維再次審視作品,形成感性認知;經過二次鑒賞,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鼓勵他們以評價性語言審視作品。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交流不同評價結論,在共性認知上更加統一,從深層次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
2.體悟作品情感,注重多元評價。從審美角度評價美術作品,需要學生學會感悟作品蘊含的情感。帶著客觀公正的情感反復思考作品,形成的審美評價才更經得起推敲,進而更具生命力。在進行審美評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綜合考慮整體維度,比如表現手法、色彩組合等方面,引導學生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再從多元角度實施評價,使學生深度理解作品內涵。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嘗試著從作者的角度審視作品,學會換位思考,將切身感受融入作品審美評價中。比如,在評價一件肖像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作者角度出發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從多元維度評價認知過程。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評價審視作品,學生獲取的情感更加多樣,審美起點和層次更高,對審美能力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悟作品情感,使其在關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進一步拓展學生審美思維,開闊他們的眼界,引發對美的共鳴,發展審美評判能力,在審美評價中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
媒體融合背景下,注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初中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舉措,能夠通過新穎的作品呈現方式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但是,當前初中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學校和初中美術教師應當不斷深入探索,為學生積極營造“寓教于樂”的教學環境,創造性地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審美評價,用有效的審美教育使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體悟美術作品的美感,提升感悟美、評價美、審視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