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霞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吳家井鎮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分層作業是依托素質教育觀念產生的一種新型作業形式,其旨在通過不同形式、內容、數量等作業的提供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真正讓初中生物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并最終實現全體學生共同發展的目標。基于分層作業的設計理念設計出一種“自助餐”式的作業,同時借助動態層次化的模型建構提高分層作業的應用有效性,已經成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必行之舉。
分層作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層次性,層次性作為分層作業的設計中心,對分層作業的質量有決定性影響。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教師錯誤地將層次性看成作業內容的層次性,忽視了層次性在作業設計其他方面的體現,限制了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性。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核心素養正在取代三維目標成為培養目標,而培養目標作為教學目標的指引,教學目標作為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只有在適配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教師應該以核心素養為依據來對教學目標進行相應水平層次的劃分,之后再帶動教學反饋機制——課后作業的層次劃分,深化課后作業目標的層次性。
分層作業的目的就是要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生就是分層作業的設計核心,也是分層作業實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出發,通過滿足學生學習期待實現分層作業的科學設計。
學生在初中階段表現出來的水平差異主要有可變差異與不變差異兩種形式,可變差異是通過后天學習可以比較快速實現改變的差異,而不變差異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差異,不能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因此教師針對學生水平差異所設計的分層作業也應該正視學生自身發生的這種變化,實現對分層作業的動態化調整。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是學科教學有效性的衡量依據,因此課后作業的呈現形式、分層作業的設計標準都應該基于生物課程標準,在明晰生物課程標準對生物課程的性質、目標、結構、內容等的要求之后完成對分層作業的設計,使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起到促進課程目標實現的作用。
生物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而課后作業作為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一種教學活動,也應該以核心素養為中心,提高分層作業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在此基礎上實現分層作業有效性的提高。這在雙減政策落地之后是十分重要的。
盡管素質教育觀念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但是考試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實現升學的主要方式,在當今的教育形勢下仍然占據中心地位。因此分層作業的設計就不能不考慮考試對學科教學、對學生所提出的要求,要在做到以考試大綱為導向的基礎上,讓學生做的每一份課后作業都能幫助學生在考試中拿到更高的分數。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指導材料,能夠在第一時間反映教育思想的變化,做出適應當今教育形勢的改變。因此在設置分層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材的作用,避免課后作業與教材的脫離,通過設計與教材契合度高的分層作業,實現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
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在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被重視。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讓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目標的重要路徑。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以學生發展為宗旨,看到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真正落實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僅是落實以人為本教育觀念的需要,更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人才的現實需要。
作業內容作為分層作業的設計核心,是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有效性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做到選擇合理的課后作業內容,避免“盲選”給學生帶來學習壓力增加、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選擇合理的分層作業內容,首先要依據學業水平測試標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走出唯分數論的桎梏已經成為教育共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考試制度的摒棄。事實上,考試制度在人才選拔的公平性以及教學評價的客觀性上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要致力于尋找核心素養與考試制度的平衡點,在保留考試制度優勢的同時,將核心素養引入分層作業,在二者的協同作用下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要確定課后作業內容設計的主體。分層作業強調的就是在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背景下,讓學生自己決定完成什么樣的作業以及怎樣來完成作業。因此在確定分層作業內容選取標準之后,教師不得不考慮作業內容設計主體在當前教育形勢下的變革。一方面,教師仍然具有課后作業設計者的優勢,其對考情、教育形勢的了解對實現分層作業的科學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在分層作業體系中可以承擔一部分作業設計的責任,成為分層作業設計的一大主體。學生自主設計分層作業的形式不僅避免了教師對學生情況不了解所造成的針對性不強的問題,還能讓學生在思考作業設計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
經過多年學校教育與自我學習的初中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多個方面具有的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差異既是分層作業設計的初衷,也是分層作業設計的難點。其一是課后作業的層次缺乏動態性,表現出相對固定的性質,忽視了對學生可變差異的發展;其二是分層作業這一形式本身就有可能讓學生產生“三六九等”的感覺,打擊學生的自尊心。針對在分層作業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從作業結構的設計入手,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必選+自選”的作業設計模式。必選作業是所有學生都需要選擇的作業形式,沒有人為分層,主要是依靠學生對必選作業的完成情況來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測,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漏洞,挖掘學生潛力。自選作業是學生以自身必選作業的完成情況為依據進行自主選擇的一種作業形式,是分層作業的集中體現。這種分層作業形式避免了完全由教師決定的分層作業設計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中,實現了分層作業的合理設計。自選作業可以分為基礎作業與拓展作業兩種形式,分別針對必選作業完成度不高以及完成度高的學生,能夠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實現自身能力的發展。
基于素質教育觀念,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分層作業不僅需要在內容與結構上體現差異性,還要在形式上體現出差異性。因此針對學生對作業興趣不大等問題,教師要從分層作業的形式入手,實現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如果說分層作業是一種“自助餐”式的作業,那么在形式設計上就要秉持著一種“主食+配菜”的方式,一方面要通過“主食”幫助學生完成對教學主干知識的學習,如考試型作業、記憶型作業、歸納型作業等;另一方面要通過“配菜”賦予學生更廣闊的作業選擇空間,如探究型作業、制作型作業、調查型作業等,進而通過“主食+配菜”這一作業形式在考試制度與全面發展之間尋求到平衡點。
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賦予了學生更加廣闊的自主空間,這在激發學生創造意識與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業選擇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因此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影響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必須制定一定的作業選擇標準,使這一標準為學生提供較為科學的作業選擇指導,進而保證分層作業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確保分層作業的有效值。不同分層作業的有效值要從完成作業所需時間以及作業難度兩個方面考慮,通過這兩個方面分值的結合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作業搭配起來能夠達到的有效值。同時,教師還要制定出每次分層作業學生所需要達到的最低有效值,進而幫助學生實現對分層作業的合理搭配。其次,教師要促進顯性分層向隱性分層的轉變。分層作業的一大弊病就是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必選作業與自選作業之外,教師還要通過自選作業來實現分層作業由顯性分層向隱性分層的轉變。自選作業完全沒有選擇限制,學生可以根據必選作業的完成情況來對自己的水平做到“心中有數”,之后再通過自選作業來彌補自己在必選作業中暴露出來的缺陷。這種選擇形式并沒有規定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必須選擇低水平的自選作業,學習水平高的學生必須選擇高水平的自選作業,而是看到了同一個學生在知識掌握上的不同情況。在這一選擇模式下,優等生也可以在自己的薄弱項選擇基礎作業,后進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強項選擇拓展作業,進而在實現顯性分層向隱性分層轉變的基礎上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提高了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學生都是發展中的人,即使是相對穩定的不變差異也可以在長期作用下產生一些變化,因此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性,并基于學生的發展性實現對分層作業的動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分層作業由靜態分層向動態分層的轉變。通過必選作業與自選作業的合理搭配,學生可以各取所需,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層次的提高與發展,實現學生的整體性發展。
為了激發學生對分層作業的興趣,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努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引入了多種呈現形式的分層作業。不同呈現形式的分層作業產生了不同的作業要求,作業的完成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因此,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要基于分層作業呈現形式的不同來選擇多樣化的作業完成方式。分層作業的完成方式一方面要從作業的形式入手,如記憶型作業需要學生通過背誦來完成,調查型作業需要學生撰寫調查報告來完成,制作型作業需要學生制作相應的作品來完成;另一方面則要從學生完成形式入手,如練習型作業需要學生自主完成,探究型作業則需要學生合作完成。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從作業完成時間入手,根據分層作業內容與難度的不同為學生留出不同的完成作業時間,豐富分層作業的完成方式。
健全的課后作業體系不能缺少評價體系,因此在優化課后作業體系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從作業評價入手,通過多樣化的、與分層作業設計相適應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強化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多是教師考評,在班級授課制下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還降低了作業評價的效率。鑒于此,教師一方面可以在教師考評之外引入學生自評、組間互評、組內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作業形式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作業評價形式,如記憶型作業可以采用學生自評,探究型作業則需要表格評價的方式。
及時對課后作業進行講解是發揮課后作業積極作用的基礎。因此,為了強化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教師必須將作業講解作為作業設計的關鍵一環,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講解的方式來提高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學生講解形式在分層作業中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實現了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在學生的自主參與下實現了分層作業有效性的提高。
初中生物分層作業設計是立足新課改背景課后作業所產生的一種創新性設計,分層作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成為銜接教育改革、教育目標轉變的關鍵,從作業設計原則、制定依據以及設計策略三個角度入手,設計出一種適合教師與學生發展規律的課后作業模型,成為新時期提高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首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