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泰
(甘肅省景泰縣第一中學,甘肅景泰 730499)
高中階段的思政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系統性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專業課程體系,旨在為社會培養符合精神文明發展需求的現代人才。因此,在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發揮其德育教育價值,深入挖掘課程中的德育資源,通過創新性教學手段實現課程改革,將德育教育滲透于思政教育的不同活動中。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通過德育資源的挖掘、教學情境的創設、網絡資源的應用等手段實現對學生優秀性格的塑造和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斷促進學生思政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有效落實高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德育教育是學校通過系統性的教育活動對學生所進行的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活動,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維度,并與學校教育的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教學活動相互聯系,能夠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積極的價值。高中是學生人生價值觀念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高等人才培養的奠基時期,在思政課程中加強道德教育的滲透,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教育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渠道。
思政教育課程是高中生學習黨史的重要渠道,而黨的發展歷史中又包含了最生動也最有說服力的德育教育素材,對于學生品格塑造和價值引導具有重要價值。高中思政課程的核心素養包含四大要素,涉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制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大要素也進一步明確了高中階段思政教育課程的育人標準,是整個課程教學活動實施的基本準則和核心要求,通過德育滲透的過程能夠促進四大素養的同步發展。例如從學科素養“政治認同”的角度來講,這是人才培養中最根本也最核心的素養之一,而德育滲透就能促進學生對政治形成高度認同。當前的思政教育課程中包含大量的黨史教育內容,展現了大量關于新中國建立的史實資料,這些材料不僅印證了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理論知識,還能引導學生認識并形成堅定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知識學習中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再比如從學科核心素養“科學精神”的角度來看,德育教育將引導學生在面對大是大非時能夠秉持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能夠對相關的事件、現象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同時,還將引導學生正視歷史,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觀看待和分析歷史事件,在辯證性的問題分析中探究出正確的方法論。由此可見,在思政課程中突出德育價值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政學科核心素養。
思政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通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發揮其德育價值,將更有利于扎穩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教育價值的根基。例如通過應用黨史教育能夠堅定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導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史料印證過程中自覺遵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能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信仰,在內心培育濃郁的家國情懷。同時,通過思政課程的黨政教育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昂揚斗志,能夠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從開天辟地的“紅船精神”到不屈不撓的“長征精神”再到攻堅克難的“航天精神”,每一種精神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抽象詞匯,而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長期實踐中所展現出來的偉大品質。因此,在思政課程中增強德育教育,能夠不斷增強課堂的溫度,達到情感教育的效果,鼓勵學生秉承革命傳統,在困難面前始終保持積極樂觀,時刻展現出斗志昂揚的拼搏精神。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將其放在首位。高中思政教育能夠與國家時事政策的教育實踐相互補充,具有德育教育滲透的獨特優勢。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部分思政教師在德育滲透的教學設計上還存在認知與實踐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育滲透的成效。
在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追求教學進度、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這就容易陷入“結論性教學”的誤區中,僅將課程教學的側重點放在知識結論的“告知”上,忽視了學習過程所蘊含的德育價值,這就在較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課程的德育價值。例如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課題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僅重視陳述教材中所包含的史實,并沒有根據材料預設情境引導學生推論出相應的結論,直接說教方式的教學難以體現課程育人的價值。
高中思政教育課程教材在極大程度上凸顯了德育教育的方向引領,例如在黨史教育中進一步升華了有關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內容的相關設計,穿插了大量的黨史敘事以及歷史邏輯的相關內容,不斷提高思政課程的德育效能。這一教材編排思路能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更豐富的材料和資源,但部分教師受限于對黨史知識理解得不透徹,導致教學設計過于固化、生硬,并沒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出黨的執政智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育課程的成效。
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新媒體在社會各個行業開始興起,也不斷推動了高中教育信息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應用新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但新媒體資源的多元化也容易引發價值觀的危機,從而給思政課程上的德育滲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僅希望依托于課堂教學的方式完成智育與德育的并行,沒有重視網絡德育教育方式的開拓。一方面沒有實現思政教育課程的時代性,沒有結合青少年的學習需求采用微課等信息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忽視網絡資源對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影響,這也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思政課程的德育價值。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課程教學的核心宗旨,更是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戰場之一。學校教育應當將德育放在人才建設標準的首位,在思政課教學中能夠充分認識到德育價值。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從德育資源挖掘、教學情景創設、網絡資源應用等方面著手,不斷增強思政課程的德育效能。例如在思政課程的黨史教育模塊中,就可以通過以下三個維度實現德育滲透,引領學生實現性格塑造和價值引領。
在思政課程的黨史教育模塊中要實現德育滲透,教師首先就需要深入挖掘黨史資料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實現德育教育。為此,教師應當樹立科學的課程教學觀、教材觀和黨史觀,能夠積極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基本原則,結合多個角度挖掘材料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能夠將德育教育的目標進行分解、重構,并將其整合于學生可以感知的各個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和社會現象中。比如結合具體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設置交流分享、專家點評、課外鏈接、名詞聚焦和自主探究等活動,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材料的考證得出相應的結論,能夠感受事實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歷史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師需要將教材中的黨史資源作為情境創設的素材或教學活動設計的切入點,再結合時事新聞、時代人物等展開對資料的深入分析,將探究的過程作為德育教育的途徑。引領學生在史實創設的學習情境中深化對教材知識點的理解,在見古知今的過程中知事明理,實現思政教育與德政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哲學與文化》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探究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研究課題,再結合電影《長津湖》、年代劇《覺醒年代》等的相關片段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影后展開分析和聯想,能夠感悟到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力量,不斷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認同和自信,在感動學生的基礎上激發其自豪之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需要將具體的、真實的教學情境作為學生執行任務和運用知識內容的基本背景和主要依托。為此,思政課程的設計就需要立足于教材內容,優化教學設計,改變“被動融入”德育教育的傳統思路,結合教學材料展開主動思考,能夠在不同的教育模塊中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黨史教育模塊中,教師就可結合黨史材料創設探究情境,實現教學資源的靈活應用,在宏觀全景與微觀典型的交叉相融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角色扮演中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促進道德情感的發展和升華。
例如在《哲學與文化》教學主題中,針對“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課題的教學,需要學生掌握物質世界運動變化與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此,教師可緊抓“前進性”與“曲折性”為關鍵點,結合愛國主義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展開教學,通過影視資料的融入創設“走向復興”的教學情境,再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新中國宏觀的發展歷程,展現中華民族的巨大飛躍。同時,將奮斗過程中能夠反映“前進性”與“曲折性”原理的素材相整合,持續增強學生對黨的執政規律和黨的執政過程的全面認識,能夠在內心升華對黨的熱愛之情。
同時,在教學中還可融入角色體驗的方式。例如在探究“近代中國復興之路”的課題中,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感受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的不同身份,能夠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去分析不同群體所提出的建國方案可行性,最終得出社會主義建國方案才是能夠徹底改變中國命運和人民命運的正確道路,在入情、入景、入境的深刻體驗中引導學生對“前進性”與“曲折性”形成直觀認知,更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自信,不斷促進政治認同與科學精神素養的發展。
思政課程中包含了四大核心素養,涉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將進一步促進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面對當前網絡的快速發展,思政課程教師也應當積極依托于新媒體的優勢,以學生所喜愛的方式開展黨史教育、國史教育,不斷搶占德育教育的新陣地。一方面,教師需要持續提升新媒體技術應用的綜合素養,能夠將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整合進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中,能夠有效利用人民網、新聞網、學習強國等各個平臺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學拓展。另一方面,思政教師還應積極依托于新媒體平臺引導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多元化渠道,通過線上線下構建完善的教學機制,有效實現德育教育課堂的延展。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微信公眾號、社交平臺、抖音課堂等開啟線上課堂,還可以結合美圖軟件創建學習專欄,引導學生搜集有吸引力的故事、圖片以及影像資料等素材,再通過美圖軟件制作成小作品,在班級社交群實現交流學習,以此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比如將課程中涉及的黨史內容與生活中的紅色資源相嫁接,引導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自主參觀故居、紀念館、烈士陵園以及革命圣地等,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圖文音像資料,再結合紅色歌曲、電影、詩詞以及故事等編輯個性小片,將書本中的紅色文化與生活中的紅色文化相連接,既能夠增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關聯度,也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在此基礎上,還可通過課堂分享、黨史故事宣講等活動發揮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價值,實現自主探究、自主分享,在“講中學”與“學中悟”的融合中不斷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是學生觀念形成的關鍵期,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應當著力加強德育教育,不斷凸顯思政課程的德育效能。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思政課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資源,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和實踐中實現德育教育。同時,要巧妙運用教材中的內容創設學習情境,在全景與微觀相融合的課堂情境中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另外,還應靈活應用網絡資源展開德育教育,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學習渠道實現課堂的延伸。總之,教師應立足于教材,在寓教于樂和寓教于行中引導學生實現情感共鳴,不斷強化身上所承擔的使命和擔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蓄更大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