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霞 朱玉淋/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農業農村局
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鹽城市大豐區草廟鎮川東居委員會位于大豐區東南部,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00畝,總人口2865人。近年來,草廟鎮川東居委會扎實推進生態種養一體化、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秸稈綜合利用、生態水網、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等“五個重點”建設,精心打造“五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描繪“美麗鄉村”新版圖。
打造生態種養一體化示范區。川東居委會以大豐沁儂牧業有限公司、欣運家庭農場、江蘇道遠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為依托,以生豬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為起點,以川鹿現代農旅園、千畝稻麥種植區為載體,綜合應用無害化處理、厭氧發酵處理、脫硫除臭處理、固液分離處理等技術,積極打造生態種養一體化示范區。新投入資金150萬元,建成1000畝沼液還田核心示范區和200畝沼液還園核心示范區。通過對生豬養殖糞污進行干濕分離處理,糞污水進入發酵罐和沼氣池中發酵產生沼氣,養殖場除部分生產使用外,大部分并網發電銷售;產生的沼液經過濾泵房過濾稀釋后,通過沼液管網輸或沼液配送車運送至農田和果園之中;產生的沼渣、干糞、病死豬處理廢棄物和秸稈,通過有機肥加工廠進行加工,生產出可用于銷售的有機肥還田。實現特色養殖生豬常年存欄38000頭、沼氣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沼液灌溉6000畝、沼渣制肥15000噸的“豬-沼-果、豬-沼-稻、豬-沼-麥”等生態種養一體化新型循環農業模式,1000畝沼液還田核心示范區和200畝沼液還園核心示范區水肥一體化管網全面鋪成。
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區。川東居委會突出秸稈離田綜合利用,以都市環保新能源有限公司為依托,以全面推進2022年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項目為契機,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還田處理采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秸稈還田機將秸稈粉碎,然后直接還田;離田處理通過對秸稈進行收貯、打捆、粉碎、壓縮、焚燒的方式,將生物能轉化為電能,實現秸稈廢棄資源循環利用。通過強化技術指導、典型輻射、現場推進、督查核查,保證秸稈還田、打捆離田效果;大力推進秸稈飼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發展。新投入資金14.32萬元,建成2000㎡秸稈暫存儲料場,建立秸稈儲運檔案和巡檢制度,通過對秸稈打捆粉碎壓縮、離田定點焚燒發電,將生物能轉化為電能和科學化、均衡化還田利用,拓寬秸稈發電能源化利用和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途徑,嚴禁露天焚燒,改善大氣環境,構建“以用促治”的秸稈資源化循環利用新模式,實現主要農作物秸稈離田率達52%。

打造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突出打造1000畝稻麥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核心示范區。稻麥農藥減量增效實行源頭控制,應用藥劑對稻麥種子進行處理減少病害,田間應用太陽能殺蟲燈等防治蟲害,種植顯花植物保護利用天敵,科學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建立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開展綠色防控,使用高效植保機械“飛防”,實行統防統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稻麥化肥減量增效按照“控制施肥總量、優化施肥結構、科學肥料運籌、改進施肥方式”的原則,結合目標產量、測土和田間試驗結果,采取“精、調、改、替”等措施,綜合施策,確定施肥總量、施肥結構、運籌比例和施肥方式,引導企業按方生產、指導農民按方施肥,推進配方肥應用落地,做到精準施肥,減少不合理的肥料用量,讓作物吃上“營養套餐”,重點推廣“有機肥+配方肥”應用模式。突出打造200畝果園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核心示范區。農藥減量增效重點以推廣果園綠色防控示范,主推抗病蟲品種、合理控濕、合理密植、修剪枯枝病葉、清潔果園等農業防治技術,人工滅殺病蟲,燈光、色板、食誘、性誘等綜合誘殺技術,科學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重點突出園區以推廣水肥一體化,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期需水需肥規律、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將可溶性肥料水肥相融后,通過可控管道灌溉施肥系統,采取“有機肥+配方肥(基施)+水溶肥(追肥)”模式,把水分養分均勻、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構建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新模式。通過品種選用、設施誘殺到天敵保護、田間管理等自然生態控害,沼液還田、沼渣制肥、精準施肥等肥料運籌措施,改善農田和園區生態系統,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業綠色生產新模式。新投入資金61萬元,新增自動蟲情監測器2臺、太陽能自動殺蟲燈60臺、黃板20000張、新型飛蛾誘捕器500臺、配方肥120噸、微生物肥10噸。實現綠色防控覆蓋率60%以上,農藥使用量較上年下降0.6%;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下降1.6%。
打造生態水網建設循環示范區。岸上控污減污。加強生態水網沿線道路、河流、耕地污染源治理,對大型企業工業廢水和大型養殖場的養殖污水,加強治理和監督;對農村居民和小規模養殖戶開展“四到位”凈化整治;對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實施減量控制;加強岸邊生產生活垃圾治理。水系生態降解。以該村(居)進東河為載體,在原有排水澆灌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整改千米農田河渠,使內河、外河水網相連,溝渠配套,水系循環;河中構建生態浮床,種植吸收氮磷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凈化水源;兩岸種植保持水土好吸收氮磷強的陸地植物;岸坡種植三葉草等護坡植物;沿岸種植垂柳、黃楊等喬灌木,保證四季有綠,常年吸收氮磷;同時加大對農田排水水系所攜帶的氮磷元素的去除和降解,構建生態循環水網系統。管護常抓不懈。組建管理養護團隊,建立管護機制,明確管護職能,對河道進行定期檢查,對枯死和腐爛植株進行定期管護、及時清理;設置標牌,減少堤岸上人類活動頻次,保護生態多樣性。新投入資金110萬元,新建沼液還田泵房1座、園區泵房控制室1座、開展河道駁岸2000米,清理淤泥和雜草2000米,河岸挺水植物帶栽植挺水植物20000株,綠化苗木和護坡植物3000平方米,建成生態浮床300平方米。
打造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示范區。廢舊農膜廢棄物回收。建立廢舊農膜廢棄物集中回收點,每年開展春秋兩季清田行動,由居委會保潔人員負責收集到回收點,并將廢舊農膜集中運送貝迪塑業進行回收無害化處理,農膜回收率達99%,基本解決農田白色污染。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在農田和果園內部設置統一標識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箱,每500畝放置1個,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優化生產檔案記錄,實行可追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