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傲
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與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評價內容。 音樂表演藝術并非簡單的樂器演奏、 人聲演唱的疊加, 而是一種基于整體意義上的多重的美的融合, 包括但不限于情感美、 聲音美、 形體美等。優秀的音樂表演藝術是必須糅雜多種音樂美, 但目前在部分音樂表演藝術中, 表演者過多關注表演的形式美, 并未將整個表演美學上升至抽象美的層次, 導致藝術表現形式與情感間的融合不足, 音樂表演藝術缺乏靈魂。 在人們音樂審美不斷提升的背景下, 探究現代美學音樂的發展之路, 對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音樂美學通論》 由修海林和羅小平所著, 是國內較早的一本與音樂美學教育相關的書籍。 這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正是音樂美。 書中探索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史, 同時糅雜了西方音樂美學意識的演變歷程,在抽象層面上對音樂的本質及其內涵作出了闡釋, 并分析了音樂美的主要形成機制。 目前, 《音樂美學通論》 這本書是音樂表演專業, 用于培養學生音樂美感的基礎教材。
人的審美意識及音樂美感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是從具體過渡到抽象, 從歷史探索過渡到理論解析的一條系統路徑。 這本書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內容的編排上, 完全符合人的音樂美感生成規律。 本書并沒有在一開始就對相對抽象的音樂美感及音樂審美進行論證, 而是沿著時間主線與人物主線, 自上古至夏商周過渡到近現代,展示了中國歷朝歷代的音樂美學思想發展歷程, 闡釋了諸多歷史名人的音樂思想。 這種由史及論的探討方式, 能夠讓人從歷史熟悉到理論, 逐漸了解音樂美學的發展歷程及在各個重要時間節點的演變, 能循序漸進地提升人們對音樂美學思想的認識與認可, 使人了解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思想的特征, 意識到在民族融合的特色歷史背景下, 多元音樂審美的具象化體現。
對音樂美學的研究以及音樂審美的提升, 還需講究中外對比與融會貫通。 在探索中國音樂美學發展史的同時,也應汲取西方的音樂意識, 以助力我國的現代音樂美學發展, 推動音樂表演藝術的進步。 《音樂美學通論》 一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書中對西方音樂審美的闡述極其完整且十分深刻, 分析了從古希臘到中世紀, 再從中世紀到19 世紀初的西方審美意識的總體發展, 并使用了現代音樂美學的學術語言進行了闡述, 讀者理解起來會更加容易。 在兩相探討下, 體會中西方音樂美學的差異, 在交融與對比中促進審美觀念的融合。
中西方審美思想的差異對比及音樂美學的發展史是相對具體的, 是切實存在的表征內容, 而對于音樂審美的理論闡釋則是較為抽象的內容。 《音樂美學通論》 這本書由史及論, 在講述中西方音樂審美發展史后, 便以抽象的角度,對音樂審美本身進行了討論, 并提煉出了音樂美學的一般邏輯及相應概念。 本書自概念角度出發, 探討了音樂存在的內涵及三要素, 隨后, 從情感角度切入, 討論了在音樂審美形成的過程中, 主體情感因素的催化作用。 本書的主要觀點為: 人的音樂審美觀的生成, 是外在感官意識與內在體察形成的一種綜合體驗, 并由此談論了音樂審美的創造與培養策略。 最后, 書籍對音樂審美與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價值進行了總結, 可以提升讀者對音樂審美的認知與理解。 總而言之, 《音樂美學通論》 這本書從歷史與理論兩個角度出發, 沿時間線索與人物線索, 探討了中西方音樂美學的發展史, 并為現代音樂美學的生成與創造提供了思路。 整本書邏輯清晰, 可為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提供啟示。
對音樂美學發展的研究, 需要討論音樂的時代意義、社會價值、 藝術功能及發展傳承等多個層面。 可以說, 音樂美學決定了音樂在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作用與現實意義。而音樂表演藝術是一種對音樂作品的再現, 也是一種創新性質的活動, 是音樂藝術的形象化實踐表演活動。 對現代美學音樂發展的研究, 可以給音樂表演藝術的呈現方式提供創新的思路, 能進一步提升音樂表演的最終效果。 從表面上看, 音樂表演藝術是人對音樂作品內涵及情感的表達和傳遞過程, 是表演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 融入個人的情感意識, 通過美學理解審美感受等多個角度, 洞悉作品的內涵, 再通過表演行為傳遞給觀眾的過程。 可以說, 音樂表演藝術是音樂美學研究的重點內容, 而研究結果又與音樂表演藝術的整體水平有著密切聯系。 探討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歷程, 并分析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基礎, 再將研究成果作用于音樂表演藝術中, 是全面提升現代音樂表演藝術質量的重要手段。
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與音樂表演藝術是相互成就、 互為補充的, 但二者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現代音樂美學是一種相對單調的理論性藝術, 而對其發展的探究, 更多的是討論人的音樂美學思想的生成變化過程及各個時代音樂美學的特征。 相較于直觀的音樂表演藝術,音樂美學的研究更加抽象, 會以特定的判定標準為指標,采用語言來分析音樂美。 這時, 欣賞者需要使用具有理論性、 邏輯性的語言, 對音樂表演的整體性加以描繪。 這一過程是使用現代音樂美學理論知識評判音樂表演藝術的過程, 是人們了解音樂美感、 學會辨別音樂美感的具體路徑。由此可見, 現代音樂美學的各項理論可以成為對音樂表演藝術評價的理論依據, 可以讓人們對音樂表演藝術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繼而在客觀、 公正的角度上, 對音樂表演藝術作出評價。 在完全解析現代音樂美學發展歷程, 了解其間的音樂美學思想后, 便能夠從音樂美的角度看待音樂表演藝術, 領悟音樂表演藝術與音樂美感的強大魅力。 因此,對現代美學發展的研究, 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現代音樂美學作為一種理論基礎, 是人們對音樂判斷的標準, 能夠讓人們掌握正確評價音樂表演藝術的方式,這會逐步提升人們對音樂表演藝術的認知與理解。 在現代音樂中, 有許多音樂的種類和風格超出了人們對音樂固有的認知和理解范疇, 有一些音樂中充滿了猶豫或困惑, 也有一些音樂的表達形式或情感傳遞方式是錯誤的, 是不準確的。 在面對不同的音樂表演藝術時, 人們要有一套系統的評價標準, 用于解析音樂的內涵和音樂的本質, 這便是現代音樂的審美觀, 而這種審美觀正是現代音樂美學研究的重點。 所以, 研究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歷程, 能夠加深人們對音樂表演藝術的認知, 能夠讓人們了解音樂美, 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理解能力。
音樂表演藝術, 是以肢體語言、 動作語言、 表情、 聲音等多種形態糅雜而生的一種具有美的表現的藝術形式,其感染性極強, 是一種具有情感特性的表演方式。 區別于在屏幕中或電視節目中的各種故事劇情, 其是通過近距離的面對面表演形式, 借助音樂渲染情緒, 表演者以生動的人物表現, 在吸引觀眾注意、 激發觀眾情感共鳴后, 便可以讓人們體會到表演中的藝術美、 音樂美。 在探究現代美學發展之路的過程中, 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人們對音樂情緒接受、 感知、 解讀的特征, 能夠在諸多歷史中探尋音樂表演情感表達、 傳遞、 體現的經驗, 并從中獲得靈感, 實現現代音樂表演藝術中情感線索的再造。
可以說, 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研究能夠體現出音樂表演藝術的整體性發展。 以聲樂演唱藝術為例, 在一場聲樂表演中, 包括樂譜、 演唱者和演奏者, 而音樂是將三者連接起來的橋梁。 演唱者會根據個人對樂曲的理解與認知,在演唱過程中傾注個人感情完成表演, 這便會形成不同的音樂表演舞臺。 不同演奏者對樂譜中各個章節、 樂句的理解不同, 不同樂器的配合、 不同演奏的方式等, 都會形成別樣的表演風格。 而現代音樂美學中的審美標準, 可以實現三者的平衡協調, 能夠解決三方認知不統一的問題, 使音樂表演更加和諧、 統一、 完整, 以促進音樂表演藝術的整體性發展。
實際上, 各個時代的音樂表演藝術的風格都有著極其鮮明的時代特色。 以音樂藝術本質為基礎的現代音樂美學發展研究, 對當代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并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過對現代音樂美學發展的研究, 能夠從更標準的角度對音樂作品的意向進行評判。 這樣一來, 在表演者進行音樂表演時, 便要有目的、 有意圖地展示音樂作品的意向, 以此呈現出音樂作品的內涵。 表演者對于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解及個人的音樂審美水平, 將直接影響音樂表演作品的品質及表演的最終效果。 因此, 深層次地感知作品的內涵及意向, 便可以以創造性的思維和實踐策略完成音樂表演, 以此促進音樂表演的創新與創造力提升。
首先, 立足于現代音樂美學理論, 完整的音樂作品需要創作和表演的深度融合。 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 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情緒流露以及以文字或其他記載的形式對音樂作品的記錄, 是創造者對作品的最終呈現。 而在表演中,表演者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作品, 并賦予作品更新的精神、 情感和靈魂。 可以說, 創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 要通過表演才得以完整。 而表演者必須對音樂作品有著透徹的認知和理解, 了解作品的外在美、 內在美、 核心音樂特質,這便需要表演者具備扎實的音樂美學理論基礎, 了解音樂自身的意向性特征, 通過表演, 賦予音樂作品更充實的內涵與更豐富的靈魂。 既要完美表達出音樂作品的自身意義,又要為音樂作品融入人文價值。 因此, 音樂藝術的表演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 深化對現代音樂美學的研究,正確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 憑借高超的音樂技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扎實的理論指導下, 才能提高個人的音樂表演水平。
其次, 音樂作品是創作者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動的集中化表達, 因此音樂作品中會體現出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征。 而音樂表演也同樣會將表演者所在時代的特征融合在表演中, 這是音樂表演藝術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也是音樂表演藝術再造的應然之路。 在探索當代音樂表演藝術創新之路時, 要分析現代音樂美學的特征, 立足于現代音樂審美的進步性與時代性特征, 打破音樂作品自身的時代桎梏, 在原有的作品內涵基礎上, 融入新時代特征, 充分考慮到現當代人民群眾對音樂藝術的核心需求,在作品之上加以二次創作, 以構建更完整、 更具表現力、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音樂表演藝術, 將傳統的音樂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現代音樂美學時代性特征為依據開展的音樂作品二次創作中,應充分考慮到作品的核心與主題, 分析新時代特征與音樂作品自身的聯系性, 要選擇性地融合時代特色, 而非照單全收。 同時, 考慮到現代人們在藝術方面的喜好和興趣取向, 改善傳統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 再通過表演者高超的技藝呈現出來, 便可以為音樂作品注入全新的活力, 并體現出音樂表演藝術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深化現代音樂美學發展的研究及當代音樂美學體系的構建, 對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與極強的啟示價值, 能夠為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助力。《音樂美學通論》 一書詳細闡述了中西方音樂美學發展史及我國歷朝歷代的音樂美學思想變化, 同時引入了西方音樂文化與音樂審美意識的演變歷程, 將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以由史及論的方式, 確立了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基礎, 并討論了現代音樂美學體系建設及人們審美意識的創造與生成之路, 對提升審美水平、 提高對音樂表演藝術的認知、 完善情感體現、 促進音樂表演藝術的整體性發展與提升音樂表演藝術的創造力有著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