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
[摘要] 新課標提出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其中之一便是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的過程,是他們經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認知,形成健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的綜合過程。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培養道德修養中要做到深度引領,梯度設計,尊重差異,拓寬體驗等教學路徑,以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中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 新課標;學生道德修養;教學路徑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中生存發展的一種行為規范。《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培養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其中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道德修養是指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把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學中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道德要求貫穿于學生道德修養的各個方面,是樹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的過程。
一、深度引領,增進學生道德認知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從生理人到社會人的一個重要發展過程。他們的思想認知在學習中不斷豐富,價值觀逐漸成熟。道德修養培育所提倡的價值觀教育需要在尊重學生道德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教師應該洞察哪些學生暫時還理解不了的價值觀,并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目前,不少學生或不敢表達,或覺得沒有必要開口表達,雖然他們知道所謂正確的道德標準是什么,但往往無法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對此,教師要敏銳地去覺察、去發現,而不是硬灌輸或一言堂。當課堂教學中出現學生不能理解或者暫時無法認同的局面時,正是進行道德教育有力的突破點。我們要積極地接納這些不一樣的聲音,了解這部分學生不能認同的原因。此時,教師的引領作用需要剛柔并濟地來施展,教師不能一開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而要彎下身子了解透徹,用鮮活的例子、耐心的溝通等,讓學生將表面的道德要求真正轉化為道德品質,實現灌輸性與引導性的統一。
以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聲》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采集學生平時發出的噪音并在課堂上播放,以讓學生感受到噪聲帶來的不適感,而這種不適感是平時學生自己發出噪音時并沒有意識到的。這樣,學生就有了直觀的感受,在內心對大聲說話有了初步的判斷。接著,通過分貝儀這樣的科學儀器去檢測,用直觀的數據進一步讓學生認識聲音和分貝的概念。其實,學生們也知道很多場合需要小聲說話,但這些都是他人有意無意的告知而非學生自己內心的認同。通過教師循序漸進式的引導,將生硬的道理轉化為學生的認知體驗,有助于達成發展道德修養的目標。
二、梯度設計,順應道德思維發展
道德與法治是一種典型的螺旋式課程,它需要遵循個體道德發展的階段特點。學生的道德發展既非天賦,也不是社會規則的直接內化,而是受到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影響。這個客體就是學生的生活,會隨著年齡與學段的遞增而不斷改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同一個主題在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中會反復出現,教師如果只是站在生活的角度照單全收,忽略道德本身的階段性特征,以及學生本身道德思維發展的規律,就會導致教學缺乏進階性。實際上,學生的道德思維發展有其邏輯性,教材的編制也有自身的邏輯性,這兩種邏輯性需要教師用梯度設計進行關聯,一方面要基于學生自身特點、基于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用思想性引領,讓課程學習高于生活。在學科知識的引領下,以生活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道德認知規律,注重道德情感的啟蒙,讓學生零散的生活碎片經過層層遞進的選擇,最后用統一的教學內容作為抓手而落實道德修養。
以一年級下冊的《拉拉手交朋友》和三年級的《同學相伴》為例,兩課均圍繞著學生的日常交往展開,前者的側重點是讓學生樂于交朋友,樂于與同伴合作分享,感受交朋友的好處;后者的側重點是感受同學相伴的快樂,并回顧相伴這些年的經歷,更多的是增強互助意識,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因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的側重點也要有所差異。《拉拉手交朋友》針對的是剛剛入學的學生,他們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還不知道如何融入新的環境,所以課堂上應當教給學生如何進行自我介紹,發現大家的共同點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同學相伴》是建立在學生已有兩年的相伴經歷基礎上的,有一定的集體環境作為鋪墊,因而對學生的道德要求也在提升,在友好的基礎上,還有平等和互助意識。可以看出,兩課在道德修養的目標培育上是有區別的,教者既不能拔高一年級的要求,也不能弱化三年級的要求。
三、尊重差異,指明道德判斷方向
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常會遇到兩難的情況。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道德判斷的導向轉向一邊,甚至將道德與法治課上成批判課。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他們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錯誤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資源,能夠促進他們不斷反思自身,從而獲得新的認知、新的成長。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充分了解其認知差異背后的原因,并積極將其引導至正面道德修養的方向。教師要在辨析中抓住教學重難點,引領學生探究,最后進行系統歸納。正如新課標指出,要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不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學生思想的困惑,同時又富有感召力,讓道德修養以豐富的內容和載體,涵養和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
以二年級上冊的《大家排好隊》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出以下幾種兩難的情境:一是遇到中途有急事離隊,想著要處理好后再回到隊伍里;二是遇到上廁所著急的人,自己已經排隊很久,是否同意讓一下他;三是面對好友的插隊求助要如何處理。以上三種情境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學生們各抒己見,在互相闡述觀點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推導和自我剖析。在討論中,學生們認識到當規則與人情沖突時首先要講規則,但也要視情況靈活處理。這樣,在尊重學生差異觀點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在合作討論中找到正確的方向,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
四、拓寬體驗,深入內化道德品質
小學生的思維和認知都處于發展初期,一個新觀點的呈現必定會給他們帶來強烈的沖擊。在接受了道德認知后,還要回到生活中進一步檢驗和踐行。學生對道德修養的感知如果只能停留在統一的道德觀念層面則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教者要設置自然的情境,給予學生直觀的體驗,從而觸動他們生成道德情感。要注重學生的親歷,給予他們更多自主參與的機會,如課前的自學任務,讓學生去實地調查、收集資料等。并且,在課堂上學生不是旁觀者,不是站在道德事件外去判斷,而是要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思考、分析選擇,而后感悟內化,成為道德教育真正的參與者。因此,道德教育不能止步于課堂,課外才是學生更廣闊的實踐天地,那里能讓他們更好地體驗和檢驗,通過課后的實踐拓展,能夠形成長效的道德養成檢驗機制。
發展學生的道德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抓住小學這一關鍵時期,用深度理念引領道德認識,尊重差異,指明方向,傳遞道德情感,落實道德行為,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周 蓓? ?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