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蕊 陳澤舒 彭維 王珊
摘要:該文以“調順網龍”文化為切入點,通過研究調順網龍的社會價值及海洋龍文化,發現調順網龍具有發展海洋文化的價值取向,闡述其對海洋精神的凸顯,分析其富有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審美意蘊、蘊含的濃郁海洋文化特色。可見調順網龍承載著積極的時代意蘊,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旨趣,蘊藏著文化深意,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實質,這對于發展海洋文化、強化國人的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推動著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進一步實現海洋文化自信。最后,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調順網龍的傳承與保護提出3點可行辦法,進一步闡述調順網龍的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調順網龍;海洋文化;海洋龍文化;文化自信;海洋強國;“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117-06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aoshun Wanglo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ine Power
JIN Rui, CHEN Zeshu, PENG Wei, WANG Shan
(Zhongge School of Art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study of Diaoshun Wanglong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udying the social value and ocean dragon culture of Diaoshun Wanglong, it is found that Diaoshun Wanglong h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developing ocean culture, expounds its prominence to the ocean spirit, and its passionate and romantic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ocean 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rich oce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Diaoshun Wanglong, which carries positive era implication, It represents the unique aesthetic purpo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s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reflects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culture,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ese people's marine awareness and concept,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ne development community, and further realizes the confidence of marine culture.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aoshun Wanglong, three feasible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Diaoshun Wanglong is further elaborated.
Key words: Diaoshun Wanglong; Marine culture; Ocean dragon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 maritime power;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中國有陸有海,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實現海洋文化的高度自信,是提升全體國民的文明素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新時代推動海洋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海洋強國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由此可見,海洋文化的繁榮興盛對于新時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海洋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及其人民在對自己國家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內涵與價值充分肯定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一種對本國海洋文化在價值觀上的自覺認同、在發展前途和生命力上的堅定信念與信心,以及對外來不同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與自覺抵制。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湛江調順網龍是海洋龍文化的象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有著悠久的歷史,寄托著沿海先民的美好愿望,承載著積極的時代價值 ,蘊藏著豐富的海洋文化深意。
1 調順網龍的價值意蘊
1.1 調順網龍的海洋文化價值
1.1.1 富有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審美意蘊
調順網龍是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是舞龍藝術的一個分支。創始于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因其別具一格的舞龍表演深受湛江當地民眾喜愛,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展,2012年“調順網龍”被列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車炳老人成為這項省級非遺的藝術傳承人。
調順網龍是由最早的舞龍民間習俗,在特定地域中傳承發展,逐漸形成的一門獨特傳統藝術。由于歷史上的湛江赤坎調順島與陸地隔海相望,島上村民以捕魚、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每至農歷正月初十,這里會舉辦熱鬧的元宵“年例”活動;交通不便及缺乏良好的經濟基礎,村民們沒有財力用華麗的布錦龍具舉辦慶典,于是就地取材,將破爛的漁網收集起來,裁剪扎制龍體并用當地特有的草葉染色后編織成網龍。村民們將制成的原始網龍舞動起來,舉辦祭祀活動,先是在宗祠和廟宇前舞動,然后沿著村莊挨家挨戶游行勁舞。
調順網龍的制作特點。網龍是怎么制作的呢?答案是制龍材料就地取材。當時的農民生活并不好,加上調順村周圍是海島,島上連年風災、水災、旱災,生活條件比較困難,所以他們因陋就簡,在不荒廢自己的信仰前提下,把它搞得多姿多彩。調順村每年都有“年例”,它是民間的節氣,赤坎是一個古商埠,商品琳瑯滿目。如果人們要坐船來到赤坎購置龍具,那就要花費很多錢和時間。因此他們自己就地取材用舊的漁網,去制造一條龍身。這條網龍龍角并不是最初的形狀,有一點像牛角,這就凸顯其漁農合一的地域特色。龍尾,主要是由當地比較大片的棕櫚樹葉制成,當地居民就地取材,將它們捆扎起來,做一條龍尾。
網龍還有一個通透的制作特點,水陸兩棲,海上也可以舞動。在海里,龍既不會浸濕也不會變重。水從龍身的網里通過,體現出其海洋特色,就是海上蛟龍。制作是調順網龍的一大特色。草龍,顧名思義就是用草來做。網龍則是用漁網一塊塊地將它連接編織而成,上面再加上一些用鐵線竹篾做成的龍角。而制作龍尾,就用一些植被,如前文所述。這些材料制作出來的一條海洋龍,就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就是調順網龍獨具海洋特點的制作工藝,相比陸地龍即用華麗的綢制作的“布龍”,調順網龍、草龍應海而生,在海洋文化的孕育下誕生的獨特制作工藝。
調順網龍的表演特點。最特別的是,調順網龍舞可以在船上、筏上、沙灘上、水中表演,因此享有“水陸蛟龍”之譽。在沙灘、地面上表演時,由一條公大網龍、一條母大網龍和一對兒女小網龍共4條網龍參與表演。合著鑼鼓之聲,人們斗志高昂舞網龍,由龍珠引領,珠行龍走,龍跟珠行,形態多樣,好似有了鼓樂的烘托,龍形變化多端,時而盤龍在天,時而漫步云端,穿插相纏,旋轉、跳躍、翻騰,甚是精彩。調順網龍的傳統套路有舉龍三叩首,跳步三點頭,雙龍出海、四龍爭珠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路藝人在汲取現代各種龍舞的套路技藝后,又拓創新了不少套路,難度技巧也有所增加,主要有首尾穿換、臥龍跳躍、纏頭起伏、曲線行進、伏地快擺,以及龍門造型、龍舟造型、組字造型等。若是在竹筏上表演,其套路有仰舞左右擺龍、上下掀波舞龍、八字起伏游龍等,邊劃行竹筏邊舞動網龍。若是在水中表演,則要求水深齊腰,表演套路為戲浪爭珠、穿越龍門、盤龍高塔等。
調順網龍舞的組成一般是:龍珠1人,龍頭1人,龍身7人、9人或11人,龍尾1人,起舞時由“龍珠”帶領龍身,隨著鼓點起舞,整條龍呈“俯仰起伏”“左右搖擺”“上下穿騰”“徐疾動靜”等姿態,從而表現出龍的威猛[2]。觀眾隨著舞龍的表演仿佛也身臨其境,在激昂的節奏與動人的表演中拉近了審美的心理距離,那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增強觀眾的民族認同感與責任心。網龍“走過”的痕跡,都彌散著海洋龍文化的濃濃氣息,觀眾的審美體驗達到極致,網龍中富有激情與浪漫的種子,遨游在海洋文化世界,萌生在觀眾心中。
調順網龍繼承傳統舞龍優點,原始龍具的制作象征農漁結合。調順網龍以其獨特的舞龍形式,從形式到內容,都蘊涵著海洋藝術的審美旨趣和文化深意,顯示了龍的精神和人的靈氣的協調統一,是靈與肉的融匯合一,是力與美的高度凝練,彰顯了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揭示了調順網龍中具體的人和抽象的龍交相輝映的舞龍內涵和海洋文化喻義[3]。
調順網龍以濱海有利條件和海島地域優勢,是發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載體,充滿了開拓進取的精神和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審美意蘊。
1.1.2 開辟了海洋文化研究新領域:海洋龍文化
調順網龍是調順島獨有的舞龍藝術,并且世代相傳。自明建文初起,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它是中華龍舞大家族的一員,具有獨特的演繹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體現,更是海洋龍文化的枝葉。
調順網龍秉承了中國傳統的龍文化特征,帶有濃烈的龍文化特色。其一是“龍精神”,中華民族當數世界上歷史最為深遠的民族之一,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勤勞、無畏、奮進、剛毅和奮斗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祈求、祈愿、祝福的體現,在中華民族土壤之上代代傳承。舞龍運動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敬畏,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風格多樣的舞龍運動。調順島上的村民以他們的智慧,創造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舞龍文化[4]。調順島是中國大陸的南端廣東省湛江市眾多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其原屬近海荒島,初民原自江浙經福閩遷入,靠淺海捕撈與農耕雜種為業,但當地風、旱、潮災不斷,村民們在惡劣環境中的生活十分艱苦,為祈愿年后調順島能夠雨順風調、年豐物阜,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年例”前,村中就會籌備舞網龍。其二是富有村民“龍智慧”的龍具制作,“年例”之時舞網龍,村民酬神喜慶,祈求神靈佑蔭。調順網龍的龍頭是實心的,用竹把加幾條橫桿,再用漁網或稻草包裹、綁實。綁扎成龍額、龍角、龍鼻、下頜、龍腮、龍耳等。用圓木棍突出作龍眼,用原板做龍牙,細麻繩做龍須。用竹篾織成兩頭封口的豬籠狀,中間用水管作龍把。龍身用長幅舊漁網,外加一層碎網托作龍鱗,用麻繩裁短,排列做龍脊和腹裙,并染上不同顏色。調順網龍正是村民們對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與崇拜表現,通過舞龍以達消災除病、豐收如意的美好愿景,體現了中華“龍”文化的精神內涵,將“龍”的形象藝術化,濃濃龍文化盡顯其中。
調順網龍體現了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涉海性,調順島在歷史上與陸地隔海相望,所以調順島上的村民以農耕和海耕為主。每年當地進行元宵“年例”活動,由于交通條件及經濟制約,村民沒有很大財力購買龍具慶節,便就地取材,將用于海里捕撈的漁網收集,裁剪扎制龍體,并兼用了當地的完草經染色后編織成網龍。舞龍套路中的名稱,如雙龍出海、戲水逐波、脫衣磨鱗、龍舟造型、戲浪爭珠、穿越龍門、逐波游龍等,均與海洋有關。海洋文化還具有多樣性和兼容性,調順網龍原始龍具的制作象征了農漁結合。牛是醇厚的象征,有農業意象,祝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調順網龍的龍頭采用“牛角”的樣式,代表了農業。其龍身是通透且“骨架”螺旋至尾的網體,代表了漁業。調順網龍是牛與龍的結合,豐富了舞龍之龍的樣式,突出了農漁生產生活特征,也將農漁在調順網龍中巧妙結合。
總體來說,調順網龍是發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載體,調順網龍體現了海洋文化與龍文化的交融,從而孕育了海洋龍文化。借助調順網龍,宣揚極具文化價值的調順島“舞龍”藝術,展示和發展獨具一格的海洋龍文化,吸引更多學者關注目光,重視海洋文化研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新領域。開發、研究、保護和宣傳蘊藏在調順網龍之中的文化價值,為提升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調順網龍所具有的濱海有利條件和海島地域優勢,為海洋文化的創新指引了更多方向。
1.1.3 具有建設海洋強國的價值取向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自信能夠加快新時代海洋強國的建設。調順網龍是一種獨特的海洋文化,網龍起舞即為力量的化身,體現了齊心協力的群體力量和高度密切配合的群體意識;豪放如海、動感如潮的鮮活舞龍畫面,體現了傍海而生的村民在與惡劣自然環境的抗爭中,勇敢無畏的抗爭精神,以及追求自由的天性、開拓上進的精神、競爭冒險的意識、浪漫的激情和壯美的心態。這樣一種海洋人文內涵,正是李白筆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放自信和堅毅剛強的意志[5]。
“調順網龍”承載著積極的時代意蘊,高度的海洋文化自信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新時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6]。
1.2 調順網龍的實際應用價值
調順網龍在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調順網龍的未來可發展性很強,對國家、社會有著積極意義。具體如下。
第一,調順網龍益于改進、豐富了湛江市整體海洋文化的內在意義。第二,調順網龍益于湛江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提升與發展。調順網龍可以作為一項特色演出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觀看,有助于推動湛江市旅游行業的發展。第三,調順網龍益于從事涉海文藝工作人員創新,從而增加海洋文化的發展途徑。調順網龍有著悠久的歷史值得關注,人們應助力其傳承與發展,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四,調順網龍益于探究海洋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方式方法。比如,2022年6月11日是我國第十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7日,由赤坎區文化旅游體育局、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指導,廣東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金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志明走進湛江市第十九中學,開展了非遺進校園“弘揚舞龍文化 傳承非遺民俗”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校園講座。校園講座成為一種新式的海洋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方式方法。學校加強了青少年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普及力度,既全面提升了“非遺進校園”的工作質量和水平,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事業的蓬勃發展。第五,調順網龍益于湛江市海洋生態環境的維護。由調順網龍的制作技藝,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切都是自然的產物,他們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智慧,啟發著今天的人們要繼承這種精神,并將這種思維方式帶入新時代的藝術創作和創造發明中。第六,調順網龍益于升華公民的海洋意識。要全面建設海洋強國,全體國民海洋意識的教育提升極為重要。現如今,相比之下中西部內陸地區國民海洋意識教育較少;非軍事院校與非涉海高校學生的海洋意識教育較少;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和從事農業的農村人口接受的海洋意識教育更是少于大中小學生與軍隊人員所接受的海洋意識教育。調順網龍的表演能夠通過多渠道得以宣傳,比如: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抖音App、快手App、嗶哩嗶哩、優酷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等,擴大了海洋意識教育宣傳的覆蓋面,營造了良好的海洋意識教育社會環境。調順網龍對于我國國民海洋意識的提高與升華有著重要實際價值。
2 調順網龍的傳承與保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調順網龍并將之薪火相傳、大力推廣宣傳,利于增強和擴大國民對湛江市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知識面,改變或去除外界對湛江的負面印象,塑好湛江形象。
2.1 加強宣傳推廣
在采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采訪發現湛江市民中有很多人從未聽說過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調順網龍這項非遺的存在,除了赤坎區調順村以外,湛江其他地區居民大多都不了解,不知道除湛江人龍舞以外的調順網龍。根據這一調研情況,團隊得出結論:調順網龍在湛江市的知名度不高,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加強非遺文化宣傳,且為有重點地宣傳。當地政府起主要作用,助力湛江市文化館舉辦調順網龍主題展覽,呼吁廣大民眾前往參觀。創辦調順網龍展覽館,在平時可以展示最早網龍的制作工具與成品、發展歷程、演出服飾、照片、雕塑、視頻等;在特殊節日時期的展館,除了普通展示之外,現場還可以安排專業的人制作網龍,在夜幕降臨時邀請舞龍團隊在展館前表演調順網龍,打破安靜看展的慣例,讓人的自我意識與文化產生關系,從而產生聯系[7]。展覽可以起到一定的宣傳教化作用,豐富湛江市的獨特文化瑰寶,促進人們了解社會,認識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族、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
從創新的角度出發,調順網龍可與其它藝術形式相融合,比如以動漫的形式。動漫的簡單、直觀、生動使其成為一種能夠廣泛應用于宣傳和教育領域的便捷方式。而動漫是受到廣泛喜愛的娛樂方式和欣賞內容,具有數量龐大的受眾群體,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和少年兒童。在互聯網時代,以新媒體技術支持和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支撐下,動漫能夠充分發揮其夸張性和想象力。調順網龍動漫化是重要的活態傳承途徑,隨著各種傳播媒介將龍文化內容傳遞給大眾。對于大眾而言,觀看動漫是一個快樂的過程,無形中能促進動漫受眾對調順網龍的喜愛及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8]。
2.2 提高民眾參與度
“非遺”作為一種特殊且獨特的無形文化財產,將其與高等教育相結合培養受眾的文化認同和民族精神,是學者在非遺教育性保護的意義探析中的共識。調順網龍傳承進程緩慢,將其放置于校園教育中,以此為傳承基礎。教學能夠為調順網龍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源泉,豐富傳承方式。
組建調順網龍傳承學習團隊,設立從中小學至大學的各階段教學基地,舉辦多期調順網龍師資班,出版調順網龍教案教材,定期安排中小學生學習舞龍及龍文化知識普及。非遺傳承人定期授課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傳授舞龍技術技巧,使沿海城市的農、漁業豐富地區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民俗文化知識普及,在舞龍的過程中對手臂的靈活性與控制力、對腳底的穩定性與協調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既可增強學生體質,又能使青少年對非遺文化了解認識,增強民俗文化認同感。
政府在條件符合的學校中設置“調順網龍傳習所”,引進非遺傳承人與相關學校合作教學,結合各種民俗節慶活動,指導學生開展非遺社團活動。努力融合其他藝術類、文史類學科,將調順網龍舞龍文化真正融入課程之中,將調順網龍的“技”“藝”與“文化”融為一體。各高校組織打造社區文化長廊、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博物館文化館進行文化科普與宣傳,政府牽頭組織舞龍演出活動,成立多支舞龍表演隊伍,各隊定期舉行比賽或在節假日進行舞龍演出活動,提高湛江民眾對于調順網龍的興趣性與參與性,對傳承非遺文化、宣傳海洋文化具有促進作用。
“舞蹈”作為人類精神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調順網龍同性質地作為湛江歷史經驗與文化記憶的傳承載體之一,文化傳承人通過身體表現的動態形式,在“非遺化”的過程中以現代的方式傳承歷史、創造新式、敘述當下,寄托精神。“非遺舞蹈”經由現代審美意識的參與,逐漸完成了從生活經驗記憶向美學價值的轉換與形塑,實現了對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描繪與反思。區域性傳統舞蹈通過吸取現代資源獲得傳承的內驅力,以區域的差異性、本土化對抗現代化、全球化的同質性[9]。
2.3 做好非遺傳承人培養工作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成為研究的主要基調。于調順網龍的傳承工作而言,傳承者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調順網龍的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二是調順網龍舞起來的動作技術傳承[10]。制作材料是調順網龍的一大特點,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舞龍所采用的華麗彩布制作而成,早期的調順網龍的制作是就地取材,充滿海洋特色,采用廢棄漁網、麻繩編織;舞龍龍身鏤空,適應海邊潮濕的氣候,防止龍身受潮腐壞,易于保存,但龍身過重,對舞龍者身體素質要求過于嚴格。現將調順網龍的制作保留傳統特色,增加塑管,金屬、尼龍、鐵線亮片、彩帶、金箔等材料,更輕盈,亮麗。通過在當地尋找具有調順網龍制作手藝的傳承者對當地群眾進行培訓,開展調順網龍制作培訓班,對調順網龍的傳統制作技藝進行傳承。在培訓完成后所產生的產品形成產業鏈,使學員能夠獲得經濟收入,形成良性循環,為網龍制作技藝注入新力量,同時也培養出一批傳承者,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傳承者從對個體利益的關注中轉移,以重建文化認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帶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建構非遺的新體系和新價值[11]。
調順網龍的動作技術傳承,可以利用調順島民眾發展需要進行傳承人培訓,以保證調順網龍“舞起來”。重視非遺傳承實踐,在進行調順網龍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時應保持辯證的態度,不斷的“揚棄”,并根據內涵注入新鮮血液,成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活態化”戰略方針,使其真正的“活起來”,助力我國海洋文化事業建設。
3 結語
調順網龍是廣東海洋文化的縮影。海洋文化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進程中處于重要位置,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軟實力基礎和不可替代的基石。希望本研究能夠助力傳承與發展本地非遺文化,吸引更多的人重視海洋文化研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早日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2-12-24].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10/id/3033281.shtml.
[2] 黎明.調順島上舞網龍[J].海洋與漁業,2010(10):55-56.
[3] 桂蘭嵐.嶺南文化視域下湛江“人龍舞”表現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2):88-92.
[4] 劉伯煜,呂輝.浙江海島漁村舞龍文化的特征與內涵新詮釋[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1(3):105-108.
[5] 趙少英.粵西“人龍舞”之海洋文化意蘊[J].文史博覽(理論),2014(9):15-16,29.
[6] 伍康欽,鞏建華.涉海院校海洋文化育人的價值、原則及路徑[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0,27(6):124-128.
[7] 張新瑞,夏瑞雪.被動的“主人”——從非遺活動主題“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說起[J].收藏界,2013(11):132-134.
[8] 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9] 仝妍,曹露露.“非遺舞蹈”的歷史性觀念、現代性本質與審美建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6):80-85.
[10]馬知遙,常國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深化階段——2011-2020年熱點問題研究綜述[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13(6):44-59,154.
[11]周波.從“身份認同”到“文化認同”——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設計的新面向[J].文化遺產,2022(2):19-26.
作者簡介:金蕊(1998-),女,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舞蹈編導。
通信作者:王珊(1962-),女,北京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編導,通信郵箱:wangshan7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