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易,馬 義,馬 鋼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2021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精辟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奧秘[1]。100 多年前,一群新青年正是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凝聚下,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探尋出一條民族復興的道路,才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100 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在當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理想信念之燈“點亮”高校畢業生的報國之志,對于解決高校畢業生中存在的就業擇業觀錯位問題,顯得非常重要。
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觀錯位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跟風”就業、求職功利化,緊隨同門或同學往高工資的金融、保險、IT,以及電商直播行業發展,輕視農業、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不愿意到中西部、東北、城鄉基層就業。二是盲目創業,在未經過一定市場調研、創業訓練等前期準備,草率開展創業、盲目擴大規模,對自身實力和市場預判不足,導致創業項目折戟沉沙。三是就業動力不足,慢就業、懶就業、不就業等現象呈現上升趨勢。目前,高校畢業生大多數為95 后,物質生活條件普遍較好,就業需求不強烈,來自家庭的壓力較小。四是自我認知不足、跳槽頻次高,缺乏自主建構就業競爭力的意識,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積淀。
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觀錯位問題,究其原因,從大的環境講,是受到中美貿易戰及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球經濟下滑、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格局加速升級、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以及受高校畢業生供給規模擴大、就業供需關系錯位、教育深化改革等因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產生了危機感、趨利避害。從小處講,是由于高校就業創業課程體系對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價值引領、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不足,在課程體系的宏觀設計上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不夠,使大學生受崇拜資本、好逸惡勞觀念影響。此外,一部分教師不重視就業創業課程的思政功能,就課程說課程,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拎”到一邊,忽視了課程思政“如鹽化水”、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
示范團隊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就業擇業觀教育,從課程設計、理想信念、專業能力、職業素養4 個維度努力調好就業擇業觀教育的“鹽味”,推進課程思政“如鹽化水”。
示范團隊在就業創業課程群設計上,將偉大建黨精神等理想信念教育自然融入教學內容、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實踐中。在教學內容上,搜集反映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創業之路、成長之路、改革創新之路的生動素材,整理凝練建成就業創業思政元素庫,與學生形成共情,以“共情”引“共鳴”“共識”,厚植共產主義、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在就業指導上,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每學期初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中的當前就業形勢、國內外經濟形勢等,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眼界,暢通校內與校外、國內與國外兩個格局。在創新創業實踐上,團隊成員依托就業創業課程群,多次帶領、指導大學生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近三年,榮獲國賽銀獎2 項,省賽金獎3 項、銀獎1 項,校賽金獎 3 項、銀獎 2 項。
針對部分畢業生“跟風”就業、求職功利化傾向,以及慢就業、懶就業、不就業等現象,示范團隊積極倡導以偉大建黨精神為燈塔,通過職業價值觀教育、基層奉獻教育、家國情懷教育“點亮”大學生就業擇業理想信念。一方面,通過運用體現建黨精神的紅色人物事跡、暨南紅色人物事跡等生動素材,組織大學生參觀“暨南紅色基因”主題展覽、“許黨報國勇毅弦誦”專題展覽,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強化正面教育,使其正確處理好個人追求與家庭期待、社會需求、國家發展需要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興國、實業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2],以扎根基層教育的張桂梅校長、赤誠抒寫“我和我的祖國”的盧永根院士、全國“兩優一先”企業家魯冠球等優秀共產黨員為典型,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一線就業創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對于部分畢業生盲目創業、就業競爭力不足、逃避現實等問題,示范團隊以偉大建黨精神為航標,通過多措并舉、分類指導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夯實專業能力。
1.注重專業能力,分段開展就業指導。根據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分段指導。一是針對新生,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師生面對面”、主題班會等活動,以偉大建黨精神激發新生的專業興趣。二是針對二、三年級大學生,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訓練”課程及朋輩分享會,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與專業指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三是針對四年級大學生,團隊教師帶領他們到金域醫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科興生物等知名企業及研究機構觀摩實習,使其感受科技創新的力量,夯實專業能力。
2.精準識別需求,分類加強就業指導。示范團隊借鑒“建檔立卡”精準扶貧的先進工作經驗,精準識別大學生需求,因“需”施教、分類指導。針對想要參加工作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信息獲取、就業心理調適、簡歷制作、求職禮儀、面試技巧指導,以及企業、科研院所的教學實踐實習,提升其就業能力;針對想要繼續深造的大學生,鼓勵其盡早進入實驗室、參加考研講座等,在免試推薦名校等方面加強指導,幫助解答升學困惑、認清專業形勢;針對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團隊骨干教師積極予以指導,推薦介紹對接企業資源和校友資源。
3.依托第二課堂,深化就業指導體系。示范團隊依托朋輩分享會、就業論壇等活動,邀請企業HR、校友與團隊骨干教師,一同進行學業、科研與就業指導,協同育人效能、賡續初心使命。啟動“暖春行動”就業指導,邀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資深就業指導教師、南方公務培訓中心資深教授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巡回講座,夯實能力基礎、增進就業信心。組織大學生參加廣東省創新創業研修班、“宏志助航”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等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并推薦介紹校內導師、企業導師開展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
針對部分高校畢業生自我認知不足、跳槽頻次高的現象,示范團隊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動力,對大學生建功立業新時代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通過“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訓練”等課程,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提倡集體主義就業價值觀念、艱苦創業觀念,引導大學生客觀正確認識自我,全面看待暫時與長遠,合理調整就業期待。二是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就業幫扶,邀請東陽光藥業、金域檢驗等知名企業入校招聘宣講,舉辦面向基層就業的招聘宣講會、雙選會。三是加大征兵就業宣傳,積極開展征兵和西部就業政策宣傳、經驗分享,鼓勵應屆畢業生投筆從戎、西部就業。近三年,暨南大學有3 名本科生順利參軍入伍,45 名碩博畢業生赴西部邊疆基層就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人要吃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3]。這個生動的比喻,啟示我們要調好就業創業課程群的“鹽味”,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在教學實踐中,以偉大建黨精神為燈塔,用理想信念之燈“點亮”高校畢業生的報國之志,書寫奮進之筆、砥礪奮進之行,將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新時代,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