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強 (湖北:浠水縣巴河鎮張嶺小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教育工作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水平的不斷提升,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小學教材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提高其趣味性和啟發性。現階段,小學生大多對科學課有著濃厚興趣并愿意學習相關知識,但卻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進行學習。因此在小學生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將二者進行融合,本文探析如何開展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以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目前大部分小學科學授課方式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教育,更談不上對其進行科學技能的培養。科學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要求之間存在差距,很多小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程懷有抗拒和抵觸感,這讓教師很難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此外,學生的科學實際操作能力也沒有得到提高,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只會求助于他人,對教師缺乏信任。目前,有不少小學教師對科學教學并不是特別重視,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更是雜亂無章,很多時候課堂提問只有一個答案,學生甚至都沒有發言權,還經常會出現課堂講授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不相符合或兩者之間不協調等情況。這些情況,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獲得更好的成長,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科學課的整體接受能力,還會嚴重影響到科學課以及其他學科教學的發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度,進而影響著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小學科學課有固定的環節和標準,科學課的固定環節又與具體教學活動有關。但當前在很多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等知識的引導力度不夠,致使小學科學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好。學生只有充分自主地結合實際生活探究科學知識,并且通過動手實踐活動來了解科學探究活動內容,才能不斷提高實踐能力、自主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更好地指導自己進行科學研究。
科學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小學生只有通過對生活化科學知識的學習,才能擁有良好的科學思維,進而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種問題的答案,提高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教學應保證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而科學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求小學生能夠在科學環境中積極思考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認知科學特征的能力。
科學素養是指學生在一定的領域內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并且能夠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素養是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只有具備這樣的思維方式,才能夠更好地對科學展開深入探討。學生只有通過對科學知識進行學習之后,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與進步。而學生掌握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就能夠很好地認識自己,了解存在于生活當中的各種現象,并且能夠通過對事物變化情況的觀察與思考,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掌握自身的命運,而科學生活化教學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活動和鍛煉機會。
創新能力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標志。小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很多時候仍然依托舊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讓他們在課堂上通過觀察、分析、發現以及解決等方式掌握科學知識。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行科學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構建科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構建科學情境。教師應根據科學教學內容創設科學情境,讓小學生深入地了解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一些與自然相關、與科學有關、有規律可循的現象和規律,并與其進行交流。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也能激發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其次要創設良好的實驗環境。教師應根據實際生活情境為學生創設條件、提供方便,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究,積極思考并與實物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培養其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水的變化》時,可以演示實驗操作過程來指導學生。首先在結冰的水中加冰,讓學生思考結果會怎么樣。得到學生的反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繼續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此時,大多數學生會發現杯子里的水以冰為中心繼續向周圍凝固。這種神奇的實驗現象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還能讓他們就此展開討論和探索。這就是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的良好例證。由于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是有限的,因此教師應關注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科學知識所需的具體生活事實和認識過程。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促進其科學知識增長和能力提高。
在我國小學科學教育中,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存在著嚴重問題。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全靠教師對教材的講解,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缺乏深度。所以在科學教學中,不僅要采用生活化的情境式教學,還要適當利用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使用多元化的方式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展開生活化科學知識的講解。這種方法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講授科學知識“食物鏈和食物網”時,教師可以采取校園課堂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在校園里觀察和發現學校中的各種生物,了解這些生物的習性以及生存環境。觀察完畢回到教室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播放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食物鏈之間的關系。其后,將學生在校園里發現的生物照片進行展示,大家共同探討這些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和掌握科學中生物食物鏈的知識。
在整個生活化教學中,小組合作探究法的應用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能積極探究其他問題。
例如:在教學《光與熱》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掌握光和熱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分組,為每一組提供溫度計、記錄表等。教師拿出一個家里平時用的臺燈,把開關打開,燈泡發出了光,告訴學生我們把像電燈這樣正在自己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然后詢問:“同學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光源?我們把溫度計靠近燈泡,溫度計的讀數會有變化嗎?當把臺燈旋鈕調到2 檔,光又有什么變化?如果再用溫度計靠近它,和剛才相比,溫度計的讀數會有變化嗎?調到3 檔呢?”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然后讓小組成員共同實踐探討,找出問題答案,并思考在操作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什么,最后將各小組的答案記錄表進行交換。學生之間可以暢所欲言,對各小組的答案進行對比探討并讓小組進行總結,老師再根據小組的回答加以補充。最終讓學生知道:臺燈光強溫度高、光弱溫度低,說明臺燈在發光的同時也在發出熱量;像臺燈這樣在發光的同時也在發熱的光源,我們稱之為熱光源,例如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太陽就是熱光源;太陽在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熱),而且太陽也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爭取多給予學生實驗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和互補、修改、辯論的機會,這樣才能盡情發揮不同學生的智慧,讓他們體會合作探索的樂趣。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進行探究,激發其對科學的興趣。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可以認識到科學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例如,在教學《小汽車的動力系統》一課時,教師首先可讓學生觀察各種汽車的結構。為了讓學生有效了解小汽車內部存在許多結構零件和汽車動力系統,教師在上課時拿出一個小汽車模型,采取快問快答的方式了解學生對汽車零部件的認識程度。在設置實驗環節時,通過引導的方式提問:“這是一輛毫無動力裝置的小車,誰能想出辦法讓它運動起來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實踐,讓學生在玩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進一步理解推力和拉力,通過動手操作尋找證據解釋假設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學生了解了推力和拉力的知識點后,進而讓他們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拉力和推力,例如我們推拉抽屜、放風箏時都有推力和拉力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對實驗與設計的重視程度,并在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之后,形成總結歸納以及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開展小學科學教學變得非常重要。生活化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并且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以利于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