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潔,譚喬尹
(1. 寧波工程學院體育部,浙江 寧波 315211;2.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完成這一根本任務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立德樹人”須思政教育為先,因此,如何把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是當前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體育課程作為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具有嵌入思政元素的天然屬性,它可通過身體認知與實踐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之中。體育課程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載體。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研究暴露的問題主要有:1)思政融入體育課程的路徑相對單一,且過于宏觀和籠統;2)雖然把價值引領、“立德樹人”作為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但達成目標的手段與方法匱乏;3)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存在碎片化,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為了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健美操專項教學為例,探究在健美操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論邏輯、現狀審視和路徑優化,以期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本文以體育課程的育人目標為邏輯起點,結合高校大學生的特點來構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目標。該思政目標如圖1所示,分3個層面,即個人成長層面、團隊協作層面和家國情懷層面。個人成長層面包括的指標有:自信樂觀、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吃苦耐勞、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團隊協作層面包括的指標有:盡職盡責、勇于擔當、職業道德、誠信友善、團結合作、公平競爭的社會責任和團結精神。家國情懷層面包括熱愛祖國和文化自信,指標有愛家、愛校、愛國、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圖1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目標示意圖
1.2.1 音樂特征 健美操課程教學需要音樂貫穿始終,音樂能增強健美操動作的節奏感,并能調動大學生的激情和運動潛能。健美操運動中致人樂趣的核心是肢體動作與音樂韻律的恰和。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與身體動作的協調配合,在大腦皮質中會形成兩者的關聯,當這種關聯達到成熟時,人就會在音樂的旋律中自動出現各種動作。因此,在健美操課程教學中要強調音樂與動作的協調,讓大學生把動作融入到音樂中,從而使身體、精神和音樂達到和諧統一。身體動作是本質,音樂選配是核心,而兩者的協調則是健美操的關鍵。
1.2.2 環境特征 健美操的構成要素包括題材、主題、動作、隊形、服裝、道具、背景等。其構成要素的多元性使健美操課程教學的環境更具重要性與可塑性,如運動服裝的文字樣式設計、場地器材的顏色變化等教學環境的改變均能引起大學生的注意,從而對其身心產生影響。
1.2.3 文化特征 健美操構成要素的多元性不僅為外部環境的設計提供素材,同時為映襯與表達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提供了可能。比如,表演者通過隊形有規則地變化,不僅能組成各種優美平面和立體圖案,而且還能體現出隊形中的文化。又如,在健美操比賽中大學生身穿中華民族民間特色的服裝、配備有中國文化特點的音樂、構建中國文化字樣與符號的隊形等,不僅能使大學生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且還有利于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
1.2.4 審美特征 健美操是融合人的美的動作、美的意識和美感于一體的運動項目,它以人體和動作來表現自身的美,并通過動作去塑造美、創造美。因此,教師在健美操課程教學中要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其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并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
1.2.5 競賽特征 競技健美操作為健美操課程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可以讓大學生體會到競技賽場的魅力。在競技健美操中雖有個人動作與集體動作之分,但集體競技健美操最受高校大學生喜愛,它既有個人的展示、表演功能,也有同伴之間的合作、社交、互助、觀賞和群樂等功能,更給小組之間的競爭、對抗、比拼等提供機會。因此,經常開展競技健美操環節的課程教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在身體的合作與競爭中對塑造大學生的完善人格有推動作用。
由于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師難以把握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本質、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所以在設計課程思政目標方面力不從心,導致課程思政目標浮于形式、模糊不清。董翠香等(2022)在對全國各高校1860名體育專業教師的調查問卷中發現:31.2%的教師表示課程思政教學“沒有章法,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入手”。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是實現課程思政的主要抓手和切入點,其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體育品德實際上是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但它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的關系如何,專家學者并未給出具體方案與典型案例,因此,健美操課程思政目標依然模糊。
教育部2020年5月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規范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然而,雖然體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每個單元、每節課所體現的思政元素也不盡相同,但有的高校教師只是簡單地將體育項目與課程思政教育聯系起來,導致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設計呆板,甚至牽強附會。目前,體育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仍較為寬泛、缺失分類標準、尚無參考案例。
適切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助推劑”。目前健美操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手段仍然存在“生硬化”和“單向化”兩種慣性傾向,教師仍采用傳統的說教方式,很少采用適合課程思政的案例教學和問題導向教學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參與度不高,效果難以保證。體育是一門特殊學科,有其特定的學習規律和教學模式,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時既不能生搬硬套,又要符合體育運動的學習規律與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實現以體育人。
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存在“評價目標較為模糊、尚未有匹配的評價方法、具體的評價流程還未明確”等問題,而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方式難以體現課程思政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體育精神等育人指標。健美操課程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僅提出了健美操課程思政目標,缺乏健美操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體系,最終導致了健美操課程思政目標的虛化。因此,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欠缺已成為制約體育課程思政發展的重要因素。
健美操配樂不僅能夠體現節拍和旋律,而且是激發練習者興趣和幫助練習者準確地完成動作的催化劑。音樂和動作的匹配,能夠凸顯健美操的致人樂趣的核心。將健美操音樂的“聲”帶入到健美操動作的“形”中,使聽覺感知和身體感知相互融合,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根據健美操主題優選具有愛國主題的音樂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選取北京2022年冬奧會主題口號推廣歌曲《一起向未來》等音樂,通過耳熟能詳的旋律將大學生帶入情景,使大學生不由自主抒發愛國情感。
從環境心理學來看,綠藍色空間能夠改善兒童青少年的認知功能,進而有助于人體產生積極性情緒和體會到生存環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健美操課程為大學生創造契合主題的教學環境,如利用紅色作為環境裝飾,懸掛國旗等愛國主義元素,制作醒目、新穎或不斷變動的愛國主題展板,大學生身穿契合愛國主題的服裝、民族服裝、文化服裝,再配上相應文字等,讓大學生處在紅色愛國環境之中,有助于加強與渲染愛國主題。通過“沉浸式”思政教育與現場體驗,在凸顯個性表達的同時,還能增強大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
在健美操課程中滲透民族文化的路徑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在健美操教學中推行“每課一文化”,可結合傳統節日、節氣、古詩詞等,把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課程教學之前或穿插在教學之中,讓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通過播放“課前5分鐘思政視頻”,向大學生具象地描繪體育精神和國之驕傲,如蘇炳添、中國跳水“夢之隊”、蘇翊鳴、谷愛凌等教育人物素材。二是在健美操教學中將傳統手工藝如刺繡扇、油紙傘、中國結等道具滲透其中,將傳統手工藝與健美操動作編排融合,讓大學生了解民族傳統文化。三是在健美操教學準備活動中,穿插民族游戲如跳竹竿、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等,彰顯傳統文化特色,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健美操課程的音樂特征,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此外,健美操課程還有助于滿足大學生的運動審美需求。追求美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舒展、優美、柔中有剛、舞蹈性強的健美操動作展示青春與活力,符合當代大學生對形體美、健康美、展示美的追求。
教師可將競賽機制引入健美操課堂,讓大學生積極開展小組對抗、主題編排和展示表演等競賽。由教師確立競賽主題和競賽規則,大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競賽,也可進行不同班級、不同專業的健美操競賽。順利開展健美操教學競賽,教師需要根據大學生的學習基礎、運動水平和身體素質等進行合理的分層分組。在組內練習中,教師鼓勵大學生合作學習、相互提高、共同進步;在組間競賽中,可激發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互相幫助的合作精神是塑造人格、強化體育品德教育的靈魂,而強大的競爭精神是克服困難、錘煉意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動力。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書與育人是統一的。高校健美操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將勵志視頻、政治說教融于課堂,而是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認知習慣與認知規律,把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健美操課程教學之中。同時,健美操教師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也是教學藝術和人格魅力的體現,能夠感染和帶動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深入挖掘高校健美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與文化意蘊,巧妙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設計教學環境和背景音樂等依然是當下與未來實現以體育人常議常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