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小學科學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征,以“熱在金屬中的傳遞”一課為例,通過說課的形式,論述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優化策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依據實驗設計,控制變量,改進實驗裝置;依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總結實驗創新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小學科學 核心素養 實驗教學 說課 實驗裝置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4-0073-04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科學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核心素養指的是人在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方面所體現出的一種綜合性的表現,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積極開展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科學實驗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實驗教學說課是指教師依據實驗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實驗環境等分析實驗教學任務,陳述實驗教學目標,講述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設計,闡明實驗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并對實驗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基于核心素養下的科學實驗教學說課是改進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給予重視,并根據《科學課標》的指導思想,從實驗內容設計、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展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下面,筆者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第4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為例,探究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在科學實驗課程中,實驗內容設計和實驗方法設計至關重要。為此,教師可采用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高效達成實驗的教學目標。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4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為例。本節課探究內容是,了解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向,研討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式,拓展三種熱傳遞方式。
探究始于問題,問題在情境中產生,筆者采用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引導學生觀察熱在金屬條中傳遞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給予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對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教學情況進行驗證(時間是2020年秋季學期,筆者任教五年級的5個教學班60個實驗組都參與驗證)。其過程和實際情況如下。
器材準備:鐵架臺、酒精燈、金屬條、火柴、感溫油墨。
教師提問:“怎樣讓金屬條上的熱傳遞可以被我們‘看到呢?哪些材料可以幫助我們呢?”學生回答:“蠟燭、凡士林、感溫油墨。”教師繼續追問:“有了這些材料的幫助,我們可以怎么設計實驗呢?”
師生交流后,設計出實驗:將金屬條固定在鐵架上,在金屬條上涂上溫變油墨,用酒精燈在金屬條一端加熱,通過顏色的改變過程來觀察和記錄熱傳遞的方向。學生了解實驗的步驟和實驗注意事項等,教師強調學生注意安全。學生了解實驗設計后,開展小組實驗探究并做好記錄,教師巡回指導,師生討論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時,部分小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問題。5個教學班的60個實驗組中,有11個小組因控制不好金屬條與火焰的距離而燒著油墨,引發安全問題,沒能完成實驗;有21個小組提出觀察到了顏色的變化,但沒有產生電子數字化的溫度變化直觀效果。
綜合以上問題,師生發現依據教材提供的實驗方法開展實驗的不足之處:難以控制金屬條與酒精燈火焰的距離而燒著油墨,不夠安全;有了顏色的直觀感受,卻沒有電子數字化的溫度變化直觀效果,精準性不高。
二、依據實驗設計,控制變量,改進實驗裝置
為了使學生更好觀察熱傳遞過程,并有效地解決以上實驗教學出現的問題,筆者采取了這樣的解決方案:在鋁條表面涂上溫變油墨(遇高溫會改變顏色),用探針式溫度計測量鋁條的溫度變化。筆者將改進的實驗裝置運用于課堂,依據實際情況,控制好變量,從而優化實驗裝置。
1.第一次改進實驗裝置
在鋁條表面涂上溫變油墨,通過顏色的改變過程來觀察熱傳遞的方向。筆者采用工業上常見的測溫儀器——探針式溫度計,測量鋁條上其中一個點的溫度變化,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屏幕上的溫度數據變化。完成以上改進后,筆者把變色和測溫兩種裝置整合成一套裝置,學生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到熱傳遞的過程。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在運用以上實驗裝置改進實驗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鋁條固定后,學生在使用酒精燈時,酒精燈火焰的火苗時大時小,火大時溫度太高油墨很容易被點燃,很不安全;用探針式溫度計測量鋁條的溫度變化,只設計了一個探溫點,不夠精準;學生測溫時,要同時按秒表和探針式溫度計,并且只能手動記錄溫度數據,這種做法比較麻煩,又不精準。
2.第二次改進實驗裝置
為了解決第一次改進的實驗裝置在試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實驗過程更規范,實驗效果更明顯,結果更準確,筆者又做了進一步改進:在鋁條表面涂上溫變油墨,設計滑輪滾動可調節鋁條的高度,進而可根據火苗的大小調節火苗與鋁條加熱端的距離,讓油墨不至于溫度太高被點燃,從而解決了安全問題。鑒于熱源的位置是可移動調節的,筆者在鋁條上設計了熱源的不同位置為A、B、C三點,探溫點為D點,多點測量,得出的溫度變化數據更精準。用新的探針式溫度器測量鋁條的溫度變化,觀察屏幕上的溫度數據變化,并記錄和生成溫度變化數據,可上傳手機和電腦進行精準分析,以信息技術助推科學探究,從而更科學、準確、直觀地認識熱傳遞的方向。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三、依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科學課標》指出: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具有初步的比較、判斷、歸納、分類、想象、創新、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是實驗說課的重要部分,為了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使用,依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可以檢驗創新的實驗裝置在學生的探究環節中是否有效。
“熱在金屬中的傳遞”這一課主要呈現的熱傳遞方式是靠熱傳導,五年級的學生依據生活經驗對熱傳導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還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熱傳導的傳遞過程和方向,所以在教學過程的設計環節,筆者以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為起點,以改進實驗裝置為切入點,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教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猜想“熱是怎樣傳遞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猜想、提出假設,并自主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參考課本的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學生通過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分析熱傳導過程中有哪些共同特點,以深入理解“熱量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的概念。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改進后的實驗裝置重新實驗,提醒學生關注實驗的注意事項,注意酒精燈的安全使用,尤其是注意鋁條的顏色變化和探針式溫度器的溫度變化,做好實驗記錄。具體操作環節如下。
1.學生探索改進實驗
學生固定鋁條,涂上溫變油墨,用酒精燈在鋁條一端加熱,通過顏色的改變過程來觀察熱傳遞的方向,并記錄判斷熱傳遞的方向,教師巡回指導。學生記錄,師生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2.學生繼續改進實驗
學生測量,用探針式溫度計測量鋁條不加熱的另一端的溫度變化,觀察屏幕上的溫度數據變化,并記錄和生成溫度變化數據,可上傳手機和電腦進行精準分析。
教師設計如表1所示的“熱在金屬中的傳遞的實驗探究記錄表”,引導學生重點關注鋁條的顏色變化和探針式溫度器的溫度變化,做好實驗記錄。
3.學生研討熱傳遞的方向,并進行實驗操作
學生運用改進后的裝置進行實驗,過程較為順利。例如,第5小組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到鋁條上油墨顏色變化:加熱前黑色,加熱后變紅色,并且顏色是從鋁條加熱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漸從黑色變紅色。學生手動記錄好熱源在鋁條A點時,探針式溫度器測得探溫點D點的溫度:加熱前是27.7℃,加熱后每30秒記錄一次,3分鐘后溫度升高到42.7℃。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連續測三次,分別是探針式溫度器測得的熱源在A、B、C三點時,探溫點D點的溫度。探針式溫度器會自動記錄和生成溫度變化數據,并上傳手機和電腦可供學生進行精準分析。探針式溫度器自動記錄和生成的溫度變化數據如下頁圖3“探針式溫度器測得的溫度”所示,學生可以看到同樣的加熱時間3分鐘內,探針式溫度器測得的熱源在A點時,探溫點D點的溫度:從加熱前的27.7℃逐漸升溫到42.7℃;探針式溫度器測得的熱源在B點時,探溫點D點的溫度:從加熱前的29.7℃逐漸升溫到65.1℃;探針式溫度器測得的熱源在C點時,探溫點D點的溫度:從加熱前的30.3℃逐漸升溫到77.2℃。根據溫度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探針式溫度器測得的熱源在A、B、C三點時,探溫點D點的溫度都是逐漸上升,并且熱會從鋁條加熱的一端傳遞到另一端。
4.學生依據創新實驗裝置呈現的實驗現象,綜合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
學生根據實驗操作的具體情況,討論得出:熱會從較熱的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較冷的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式叫作熱傳導。
通過改進實驗裝置,學生能較為準確地觀察到熱傳遞的過程。學生用文字或圖示記錄過程,小組內交流討論觀察到的關于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學生綜合各組的實驗結果,總結出通過在鋁條表面涂上溫變油墨,遇高溫會改變顏色,通過顏色變化加強視覺效果;用探針式溫度器測量鋁條的溫度變化,通過溫度變化數據顯示和生成的溫度變化數據折線圖分析,測量結果更明顯。整個過程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直觀體驗,其準確性、高效性、普及性、推廣性都較強。
四、總結實驗創新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實驗創新對實驗說課至關重要。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的創新示范和引導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與教材中的“熱在金屬中的傳遞”的實驗相比,在鋁條表面涂上溫變油墨,用探針式溫度器測量鋁片的溫度變化,實驗效果更明顯也更為準確。在本課中,學生運用改進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后,教師繼續追問:“改進后的實驗裝置與教材中的實驗器材相比,有哪些創新點?”學生進行觀察對比后,小組討論交流,爭相發言,總結出了該裝置新增功能的創新點:“更直觀,熱傳導的方向可通過顏色變化能直觀觀察到。”“數字可視化可實時顯示溫度變化,更科學。”“生成溫度變化數據,上傳手機或電腦分析更精準。”“操作更簡便明了。”“一整套裝置可更完整清楚地觀察到熱傳遞的過程。”“該裝置還可以拓展應用于下一課的銅、鋁、鋼的傳熱性能比較等實驗教學中。”
實驗設計的創新主要是為了更清晰地呈現實驗現象,綜合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找出實驗特點和拓展應用。筆者在本課實驗教學中,通過改進實驗材料、改進實驗方法和創新實驗裝置,從而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改進后的實驗裝置既有明顯的顏色變化又有明顯的溫度變化,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實驗現象,深入了解熱在金屬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激發了做實驗的興趣,進一步培養了創新思維。
總之,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依次采用了以上四種教學策略,有效解決了實驗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更多,更加專注于課堂學習,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高翔,葉彩虹.實驗教學說課的概念闡釋與價值審視.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8):50-53.
[3]張春花.淺析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實驗創新教學策略.天天愛科學(教育前言),65.
注:本文系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B類(自籌經費重點)課題“小學科學實驗器材改進與創新的實踐研究”(2021B068)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夢詩(1991— ),廣西博白人,本科,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學。
(責編 盧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