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曼,周 毅,朱麗花,曾 珊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廣東 廣州 510630)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以血清中可檢測到多種自身抗體為特征,疾病可導致全身多器官系統受累,而多器官受累常預示治療效果不佳,預后差。因此,在診斷初期找到一個提示可能出現器官受累并預測治療效果的指標十分重要。抗雙鏈DNA抗體一直被認為在SLE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雙鏈DNA是一種免疫原性半抗原,正常情況下,機體有多種機制使自身雙鏈DNA遠離免疫識別,但當雙鏈DNA與作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的共刺激因子相結合時可激活B淋巴細胞,從而產生抗雙鏈DNA抗體。本研究旨在探討初診SLE抗雙鏈DNA抗體的表達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5例初診SLE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抗雙鏈DNA抗體陽性與否分為抗雙鏈DNA抗體陽性組(n=78)和抗雙鏈DNA抗體陰性組(n=37)。抗雙鏈DNA抗體陽性組患者中男8例,女70例;平均年齡(37.00±14.81)歲。抗雙鏈DNA抗體陰性組患者中男3例,女34例;平均年齡(36.41±12.99)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參照《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1]確診為SLE;(2)初診患者;(3)既往未服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者;(4)年齡18歲及以上。排除標準:(1)妊娠患者;(2)合并其他風濕性疾病患者;(3)合并糖尿病、腫瘤患者。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及觀察指標 2組患者診斷SLE后均采用糖皮質激素及環磷酰胺的治療方案[潑尼松0.5~1.0 mg/(kg·d)或等劑量甲潑尼龍片,環磷酰胺0.5~0.6 g/m2加入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2周1次],規律隨診6個月,分別評估初診時患者補體C3、補體C4、血細胞沉降率(血沉)、SLEDAI-2000評分情況及治療第1、2、3、6個月SLE疾病活動指數(SLEDAI)-2000評分,以此分析該治療方案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無差異。
1.2.2治療效果評估 采用SLEDAI-2000評分評估患者病情活動度:SLEDAI-2000評分為0分表示完全緩解;SLEDAI-2000評分為小于或等于6分表示低疾病活動度;SLEDAI-2000評分為大于6~12分表示中疾病活動度;SLEDAI-2000評分為大于12分表示重疾病活動度。達標治療率=(完全緩解例數+低疾病活動度例數)/總例數×100%。

2.12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抗雙鏈DNA抗體陽性組患者初診時補體C3、補體C4水平均低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組,血沉較抗雙鏈DNA抗體陰性組增快,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SLEDAI-2000評分均高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抗雙鏈DNA抗體表達與SLEDAI-2000評分顯著相關(r=0.340,P<0.001)。

表1 2組患者觀察指標水平比較
2.22組患者治療后SLEDAI-2000評分及達標治療情況比較 抗雙鏈DNA抗體陽性組患者治療第1、2、3個月達標治療率均低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4。直至治療第6個月,2組患者達標治療率仍有不同,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2 2組患者治療第1個月SLEDAI-2000評分及達標治療情況比較[n(%)]

表3 2組患者治療第2個月SLEDAI-2000評分及達標治療情況比較[n(%)]

表4 2組患者治療第3個月SLEDAI-2000評分及達標治療情況比較[n(%)]

表5 2組患者治療第6個月SLEDAI-2000評分及達標治療情況比較[n(%)]
SLE是臨床常見的風濕免疫系統疾病之一,其好發于育齡期女性,臨床癥狀輕重不一,嚴重者常累及腎臟、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及胃腸道等導致治療不達標[2]。達標治療通常指的是達到臨床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是風濕科醫師在治療過程中力求達到的狀態[3-4]。根據《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建議[1],通過SLEDAI-2000評分系統作為SLE患者疾病活動度的評估手段,較高的SLEDAI-2000評分提示患者器官受累的風險增加,在長期的帶病生存過程中也更容易出現器官損害,影響生活質量,縮短生存時間。因此,在患者初次診斷時通過常用的檢測指標預測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SLE的特點之一是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其中抗雙鏈DNA抗體為其重要一員。雙鏈DNA是一種免疫原性半抗原,正常情況下,機體有多種機制使自身雙鏈DNA遠離免疫識別,但當雙鏈DNA與作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的共刺激因子相結合時可激活B淋巴細胞,從而產生抗雙鏈DNA抗體,抗雙鏈DNA抗體還可以識別細胞壞死釋放的DNA并組成免疫復合物,導致許多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如Ⅰ型干擾素,其可以上調B淋巴細胞激活因子,促進B淋巴細胞分化,抑制調節性T淋巴細胞功能,導致自身反應性B淋巴細胞擴增,在SLE的發病中發揮作用[5-6]。現研究已經證實,抗雙鏈DNA抗體參與了狼瘡腎炎的發病,說明抗雙鏈DNA抗體在SLE器官受累中起重要作用[7-9]。
糖皮質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是治療SLE常用的藥物之一,通常能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糖皮質激素在SLE治療過程中具有強大的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是在活動期誘導快速緩解的最有效藥物[10];環磷酰胺作為免疫抑制劑通過破壞DNA復制,對包括淋巴細胞在內的活躍增殖細胞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從而發揮治療作用[11]。本研究通過對本院初診SLE患者進行分析,盡可能排除其他藥物或治療因素的干擾,結果顯示,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SLEDAI-2000評分高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患者,有較高的疾病活動性;同時,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抗雙鏈DNA抗體陽、陰性患者在相同藥物治療下達標治療所需的時間及達標治療率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在相同治療方案下,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達標治療時間顯著遲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患者,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在規律治療的前3個月達標治療率顯著低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患者。熊華等[12]研究表明,抗雙鏈DNA抗體陽性與狼瘡腎損害、狼瘡性腦病等重癥狼瘡相關;王小杰等[13]認為,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體內炎癥水平更高,抗體還可以沉積在腎基底膜導致患者腎功能持續受損,可能是本研究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最初3個月治療達標率低于抗雙鏈DNA抗體陰性患者的原因;但在經過規律地藥物治療后,隨著體內炎癥水平下降,補體回升,抗雙鏈DNA抗體滴度下降,使患者達標治療率升高。
綜上所述,抗雙鏈DNA抗體可以作為預測SLE治療效果的初步判斷指標,初診為SLE且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達標治療所需時間更長,器官損害風險更高,這對患者早期治療方案的調整、提高SLE總的達標治療率具有一定提示意義;并建議在SLE最初治療的3個月內對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患者應做到更加全面地評估,并延長隨訪時間,在達標治療前盡可能減少器官損害,甚至降低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