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 要】: 一首古詩,寥寥數十字,短短幾句,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感情寄托,是文學的源頭,它亦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折射出千百年來的至理名言。古詩——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中國人。小學古詩詞更是這批瑰寶中的精粹,學好它,受益終生。但就目前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的現狀卻不甚理想。因為帶有深邃意境的古詩濃縮為短短的幾十字,學生看不到它“美”在哪,所以對古詩普遍缺乏興趣。筆者對此通過圖畫、音樂、故事等方法再現詩的意境,讓孩子對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古詩,興趣,圖畫,故事,音樂
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如今對于古詩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孩子的學習興趣卻不是與日俱增,所以在長年的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增加古詩趣味性的方法:
一、 古詩與圖畫
在中外藝術史上,許多人把畫與詩相提并論。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達芬奇把繪畫比做“啞巴詩”,把詩比做“瞎子畫”。可見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在古詩中,作者在描繪畫面的同時,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從而創造出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詩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因此,入情入境的古詩插圖或是腦海中浮現出的美好畫面都能很好地幫助讀者理解詩句。
1、利用插圖來想象
今天在執教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古詩《望洞庭》時,我先出示課本上的插圖,(事先也未讓孩子預習全詩)讓孩子根據插圖發揮自己的想象,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當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幅似人間仙境,非常安靜的圖片時,學生不禁發出了“哇”的感嘆聲。接著魏藝潔站起來說:“我好像進入了仙境,那座大山仿佛長在天上?!眲⒊筷徽f:“站在山頂,似乎就可以夠到月亮。”“大海好像被雪覆蓋了。”我在聽發言的同時,掃視了一遍全班學生,48個孩子全都在看著圖片若有所思。這時秦廣振(我們班的一個學困生)自信滿滿地說:“這座山太高了,周圍全是白云,它仿佛能把天空戳破?!甭犃怂陌l言,我驚呆了,要知道以前的語文課堂似乎與他無關,總是在心里想著自己的事情,叫起來發言,也總是支支吾吾??磥砻總€孩子都愿意加入你的課堂,如果你能夠吸引他的話。
大家充分發言后,我引入詩人劉禹錫對這幅圖的想象“有人說,這靜靜的白色的湖面,就像一個大銀盤(學生很同意地點點頭),這座山就像一個大青螺(學生連忙附和:‘就是,就是‘)。所以就有了這句詩:白銀盤里一青螺。”學生覺得非常有意思。我補充“多么大膽的想象??!他就是唐代偉大的詩人—劉禹錫?!比缓笠搿锻赐ァ愤@首詩,熟讀幾遍后,我讓學生再對照圖畫,理解詩歌的前三句,學生都能很快理解,尤其是“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
還有一次我在教學《小兒垂釣》時,我一樣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根據插圖觀察自己看到了什么?(本單元的主題就是觀察與發現)魏藝潔說:“我看到了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孩子正在釣魚,他遠遠地就給問路的人擺手,怕嚇跑了自己正在釣的魚兒。”劉辰昊說:“他在釣魚,旁邊的草已經蓋住了他的身子。可見他年紀非常小?!眲⒁蒿w說:“釣魚的小孩,衣服都快掉下來了,遠遠地就給過路的人招手,小聲喊‘唉,快別說了,嚇跑了我的魚兒,你可賠不起。”我還沒有講詩句的意思,他們已經說到點子上了,還有很多想象。還有人說:“我們要學習這個小孩的認真觀察,有濃厚的好奇心的精神,但是不要學他邋里邋遢的樣子。”我聽了之后,很欣慰,因為他們很有想法。
我們在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時,當時我只讓學生朗誦了古詩,并未講解詩意。我通過投影儀出示了古詩插圖,讓學生說說你通過插圖了解了哪句古詩的意思,學生馬上就明白了“一水護田將綠繞”的意思。講古詩《西江月》的時候也是如此。
2、利用實景來體會
有一次,我帶著兩歲的女兒去壺口瀑布旅游,看著波濤洶涌的黃河水,女兒隨口冒出一句“黃河入海流”。是不是很神奇呢?由此激起我的靈感:
在教學《村居》時,我帶著孩子來到綠色的草坪上,放飛著手里的風箏,看著它越飛越高,我們不禁吟出:忙趁東風放紙鳶。
3、利用畫畫來理解
根據詩的內容來畫畫,這種學習方法,孩子一直興趣濃厚。比如我在教學《暮江吟》時讓學生通過畫畫來再現詩句意思?!耙坏罋堦栦佀小庇械暮⒆赢嬃艘惠喭暾奶枺覀儼鄤⒊亢凭唾|疑了:“我看到的夕陽都是一半的,所以不能畫成完整的太陽?!蓖瑢W們隨即都附和?!鞍虢虢t”大家都畫出了有紅有綠的水,你說還有誰不懂“瑟瑟”就是“碧綠”的意思呢?
由此我認為,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詩歌也可以教得很有意思,圖畫可以代替老師講解。充分利用圖片教學,可以完成對詩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詩歌的擴展,最重要的是在作者想象的基礎上來延伸學生的想象。
二、古詩與編故事
我在執教四年級上冊課文《師恩難忘》時,受到了啟發。文中的田老師在講《山村》這首詩時,將其編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孩子們聽得都入了迷。于是我也試試用這種方法講古詩《游園不值》。
創設情境:岳老師最近很忙,很長時間都沒有去看看我的母親了,周末買了各種媽媽愛吃的東西,興沖沖地去看她,到了家門口,敲著門,心里在想母親看到我會高興成什么樣子??墒且魂嚽瞄T聲過后,絲毫沒有開門的跡象。唉,媽不在家呀。我的心情瞬時沉到谷底,一下都不知道該如何打發這一天。
解說詩意:這世上,失望的豈止我一人。宋朝著名詩人葉紹翁葉先生也碰到了此等倒霉事,不過他比老師心態好,會自我安慰。這一天,葉先生開開心心去拜訪朋友,沒想到這位朋友不在,他卻并不失望,自我安慰道:“大概是我的朋友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青苔上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才不開門。不過沒關系,他們家的紅杏很熱情,露出頭來和我打招呼?!笨窗?,葉先生很幽默。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所以我覺得創設情境編故事可以使古詩變得有情趣,易理解,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三、 古詩與音樂
古人在吟誦古詩時,本身就是含有韻律的,想起老師曾經說過,我國古代為什么沒有類似“莫扎特、貝多芬”似的音樂家,因為我們的古人開口就會吟。時至今日,我們也可以將音樂的因素加入古詩教學。
1、以樂曲代替講解
古人在寫詩時,難免會涉及樂曲、樂器、專有名詞、擬聲詞等內容,比如“玉人何處教吹簫”、“欲飲琵琶馬上催”等。如果在講解過程中,適時加入相宜的樂曲,學生就會很快理解。
在講《琵琶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琵琶,知道什么是大弦,什么是小弦,聽聽什么是嘈嘈聲,什么是切切聲,什么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學生很感興趣。學完古詩后,我播放了一段琵琶樂曲,讓學生親身感受琵琶音樂的效果,使其明白為什么有“急雨、私語、落玉盤”的比喻。在這樣學完后,學生朗誦時,明顯就能感覺到情緒的起伏變化。
2、編唱古詩
我們在學習《游子吟》時,就是以唱歌的形式來學習的,學生印象很深刻。從此我告訴學生,學習古詩,你也可以把它編成音樂的形式。我們班楊佳寧就將古詩《西江月》利用《蝌蚪歌》的旋律唱了出來。
3、還有配樂詩朗誦錄音
以前配樂詩朗誦的形式很常用,有了背景音樂,學生的朗誦更加入情入境,但是將配樂朗誦后在錄音,學生感到很新奇。有一次,我們進行了一次古詩朗誦展演,要求將自己的古詩朗誦錄好音再帶到學校來播放,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
當然,古詩教學中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的教學形式不僅僅局限于這幾種形式,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應善于從實際出發,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對古詩的良好“印象”。
【參考文獻】《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北師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