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摘? 要:作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瑰寶,古詩詞的流傳歷史十分久遠,其不但發揮著傳承古代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古詩詞教學,能夠引領學生感悟古詩詞的韻律和節奏美,并培養其古文化素養,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聯系,并且能夠使其借助古詩詞的學習,積累深厚的文字基礎,提升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文章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研究對象,結合古詩詞教學意義進行分析,就其教學優化的舉措展開簡要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文化素養
古詩詞在我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及素養培養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和作用,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能夠推動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水平的不斷進步。因此,為有效發揮出古詩詞教學在語文學科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應當提高重視程度,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探索實現古詩詞教學優化的有效舉措,推動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優化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作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將其作為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學意義。古詩詞的語言較為精煉,其往往能夠將豐富的情感和優美的景象,濃縮在寥寥數行的詩詞句中,因此古詩詞本身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基調。古詩詞的學習需要依靠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這使得古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詩人在進行創作時的所情所想,并且需要借助合理的想象才能夠將古詩詞中的寓意進行具象化理解,從而實現對古詩詞內容的深度理解。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古詩詞教學進行優化,能夠充分調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在初中語文中開展古詩詞教學工作,能夠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提供良好的鍛煉機會,并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作為語言類學科,其本身具有藝術性的特點,因此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積累,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量,并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古詩詞教學進行優化的重要意義之一。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優化的有效舉措
(一)聯系實際生活,加深原文理解
根據語文學科與語言、語言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來看,語文學科的知識內容往往能夠與實際生活建立有效的連接,這為教師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正所謂“知識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古詩詞的教學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其包含的知識內容也能夠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對提升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考慮到古詩詞教學內容的生僻性,其與學生日常用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為實現古詩詞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效連接,以此加強學生對古詩詞原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師應當積極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依據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來與古詩詞內容進行有效聯系,進而降低學生的古詩詞學習難度,加深其對古詩詞內涵的感悟。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次北固山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能夠形象地理解“詩以言志”的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是否有過在欣賞美麗景色的過程中,想要對景色進行贊美,抒發自己情感的經歷,并鼓勵學生積極分享,描述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情感變化。有的學生回憶起自己在觀賞日出時,常常會有一種感覺生活美好,充滿希望的心境;有的學生則分享了自己在海邊游玩的過程中,望著廣闊無垠的大海,內心不由得涌上一種感嘆大自然宏偉壯觀的情緒。結合學生分享的個人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的“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為本首詩詞的講解和教學做好鋪墊。
教師應在教學白板上展示詩詞的內容,并配以詩詞的封面,同時要為學生播放符合詩詞韻律的背景音樂,帶領學生欣賞封面上的景色,聆聽悠揚的音樂,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表達。隨后,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詩歌,并講解每一句詩歌所描繪的內容,綜合詩歌內容來分析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求學生將其與自己所感悟到的情境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情感是否與詩歌包含的情感基調一致。通過這種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拉近古詩詞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感悟到古詩詞蘊含的情感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
(二)加強誦讀訓練,提升記憶效果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往往需要學生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記憶和背誦,這也是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理解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古詩詞誦讀往往過于機械,學生的誦讀不僅沒有體現出情感,也沒有掌握正確的誦讀方法,難以收獲較好的教學成效。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以正確的誦讀方法來深入感受古詩詞內容,進而體會作者蘊藏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分析作者的精神品質,從而提升對古詩詞的品讀能力。為了開展科學的古詩詞誦讀訓練,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誦讀訓練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加強對古詩詞典型意象和學習經驗的積累,進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深度,感受古詩詞的情感真諦。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游山西村》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為引導學生了解記游類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和概括寫法,并熟悉古詩詞內容,教師應帶領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反復誦讀,通過泛讀和精讀相結合的誦讀方法,講析詩詞內容中的重點詞句,從而實現學生對詩歌表達內容和情感價值的深入解讀和感悟。
譬如,在進行第一、二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誦讀中,教師應為學生講解詩詞大意,即村民為客人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從中體現了農家的熱情純樸。對于該詩詞的描寫,詩人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方法,通過臘酒渾和足雞豚的對比,體現了村民雖生活簡樸,但仍然會以最好的酒食來招待客人的好客之情。而在第三、四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誦讀中,這兩句主要對路人的感覺進行了描寫,概括了路人游玩過程中的心境變化,從中可以分析出此句為詩人在山西村經歷的回憶,以倒敘的方式刻畫了山西村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并且也對山西村保留“古風”進行了解釋。而第五、六句主要描寫的是詩人在山西村的所見所感,第七、八句則是抒情句,表達了詩人希望報效國家的思想感情。通過整體的誦讀,學生能夠了解詩詞描寫的景象,并且也能深切感悟詩人蘊含在詩句中的所情所想,這為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記憶和背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激發想象力,拓展詩詞訓練
古詩詞的學習需要依靠學生的想象力,學生需要依據古詩詞的內容,通過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構建古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并融入意境中,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品味和體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引導性作用,帶領學生圍繞古詩詞的內容展開想象,并對古詩詞的創作風格進行分析,從而貼合內容風格進行畫面意境的營造,以此提升學生的古詩詞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情感體驗。
同時,在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深度理解的基礎上,教師也應當根據古詩詞的具體風格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創作的訓練,這不但能強化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也為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春望》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領悟本首古詩詞的意境之美,從而感受詩人蘊藏在詩句中的深層愛國情懷。為了學生能夠正確地把握詩歌的內涵,使學生能夠透過詩句內容去體會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的心境和所處背景,教師應當在帶領學生對本篇詩歌進行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詩句內容進行想象和拓展訓練,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蘊含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譬如,在古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講解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想象畫面,通過匯總相關教學資源,進行綜合分析,解釋為何會出現“國破”“草木深”這種景象,并分析詩人為何會發出“家書抵萬金”的感慨。通過對古詩詞創作背景的了解,學生能夠與詩人在情感上實現共鳴,為實現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深化理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教師也可以創新拓展訓練的形式和方法,譬如要求學生結合詩句內容,將詩人所描繪的景象以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充分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創設教學情境,提升感悟程度
初中語文學科中的古詩詞內容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不但與諸多的文學典故有著重要聯系,也能夠體現出一些經典的文學教育理念。同時,古詩詞作為詩人豐富情感的載體,通過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夠分析出詩人的興趣特點和價值觀念,這些都是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但是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其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且并不具備良好的文學知識儲備,因此在對古詩詞內容進行理解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無法通過古詩詞內容來深切體會其意境和內涵。因此,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結合古詩詞內容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產生探索欲望,并使其融入情境中,體會和感悟古詩詞中蘊含的詩人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石壕吏》為例,本詩為敘事詩,為幫助學生攻克“感悟詩人情感”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利用敘事詩的特點,結合其敘事內容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老婦人”的致詞,體會詩人對戰爭殘酷和老百姓受戰爭摧殘所表達的惋惜和沉痛之情。
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制作本詩的動畫講解視頻,以多媒體課件形式展現。在課件內容中,學生了解到唐王朝的繁榮景象。隨后,課件視頻中的畫面由太平盛世之境突變到山河破碎之景,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感官沖擊,使學生不由得產生疑問:“如此強盛的封建王朝為何突然走向衰敗?”圍繞此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使學生了解“安史之亂”八年時期內,無數百姓究竟處于何種境地。教師應將詩中的詩句與視頻內容進行結合,使學生認識到“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并不單單發生在“老婦人”家中,而是普遍存在之景象。教師還可以根據“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等詩句設計單獨的動畫,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強化學生對詩人情感的感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作為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構成,其對培養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并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水平。因此,教師應當對古詩詞教學給予重視,并充分挖掘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價值,使得學生能夠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應當通過對古詩詞教學內容的分析和研究,制訂科學有效的古詩詞教學策略,實現古詩詞教學的整體優化,進而強化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技巧,加強學生的古詩詞理解和感悟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不斷進步,并為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工作的良好創新發展,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胡嬌嬌,沈窮竹. 吟誦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 新課程導學,2022(36):86-89.
[2]金玲.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高效教學方法研究[J]. 小學生:下旬刊,2022(12):7-9.
[3]顏文彬. 傳統文化教育中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創新模式[J]. 讀寫算,2022(36):21-23.
[4]李燕.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古詩詞教學初探語文跨學科學習[J]. 新教師,2022(12):31-32.
[5]楊森. 信息化時代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探究[J]. 中國新通信,2022,24(24):188-190.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