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引領教師精神生活發展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中小學可以抓住堅定教育信仰、樹立職業信念、增強育人信心三個必要環節,探尋引領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實踐路徑,為教師隊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入強勁動力。
【關鍵詞】教師;精神生活;教育信仰;職業信念;育人信心
作者簡介:趙一峰(1978—),男,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實驗小學。
教師的精神生活是指教師群體在社會實踐中,尤其是在教書育人的職業實踐活動中,選擇和創造精神資源,以滿足精神需求并不斷推進自身發展、超越的狀態、過程與結果[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應關注教師的精神生活發展,這有利于教師把握鑄魂育人的時代方向,擔當起塑造者、傳播者、引路人的重大使命,提升教師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教師精神生活的發展需要教師的自覺追求和行動,同時也需要學校通過系列措施提供外部支持。陸慕實驗小學在促進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牢牢把握住教育信仰、職業信念、育人信心三個關鍵點,充分認識到教育信仰的內核引領、職業信念的價值導向、育人信心的現實驅動作用,厘清了三者在教師精神生活發展過程中的意義,通過三者間的層層轉化,促進教師精神生活發展。
一、堅定教育信仰,指引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前進方向
教育信仰是教師精神生活的核心與靈魂,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的強大支柱。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稱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信仰統領教師職業生活的精神世界,教育信仰一旦確立,能煥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表征為如磐的教育信念和強烈的育人信心,它可以指引教師沖破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與壓力,持續迸發教育熱情,照亮教師的教育生活。
(一)思想引領,筑牢教師思想基石
科學的教育信仰,決定著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層次水平和發展方向。學校要注重思想引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將教師隊伍培育成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為教師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下堅實基礎。陸慕實驗小學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堅持團隊共學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的學習形式,組織骨干教師進行理論學習,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系列講座宣講,舉辦沙龍活動,浸潤式學習理論知識;同時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組織教師進行形勢政策教育活動的學習,通過分數排名、禮品兌換等方式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夯實教師理論知識基礎。學校建立常態的理論學習機制,創新活動形式,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教師,構筑教師精神生活的核心,使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黨建領航,提升教師思想境界
學校應該把黨建工作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的重要途徑,加強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起廣大教師的共鳴,使他們能夠形成價值共識,凝聚精神力量。陸慕實驗小學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助推教育教學的發展優勢,以書記項目為抓手,加強教師隊伍意識形態建設。在“校風鑄人、教風立人、學風化人、班風塑人、家風潤人”的“五風”浸潤工程中,學校以“善教循真”的教風培育學生,凝聚教師的教育初心,引領教師的精神生活發展。學校持續深化黨建內涵,優化黨建品牌,把書記項目建設聚焦于教師隊伍的發展,全面實施教師“生長”工程,從構造教師精神生活領域、塑造教師個體和打造教師團隊幾個方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以“筑夢行動、鑄魂行動、賦能行動、聚力行動”四大行動為抓手,營造朝氣蓬勃的生命場,促進教師不斷向上“生長”,從而打造和諧奮進的教師團隊。
(三)文化指引,追尋校本精神標識
為堅定教育信仰,使它真正指引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前進方向,學校應密切聯系本校文化核心和教師真實教學狀態,在教師的精神生活中融入學校教育文化,讓教育信仰與教師現實的教育生活緊密交融,根植于適宜的土壤。陸慕實驗小學以“追慕本真 向上生長”為辦學理念,崇尚“慕真”教育,把“慕真文化”作為教師學校教育生活的精神指引,著力塑造博學慎思有深度、崇教厚德有高度、仁愛謙和有溫度的“慕真”教師。學校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慕真文化”的宣傳,讓學校的教育思想和價值理念為全體教職員工所熟悉、所理解、所踐行,增強教師對學校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開展校史教育,幫助教師熟悉和溫習學校厚重的百年校史,增強教師的自豪感,在思想引領中實現“慕真文化”浸潤,增強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讓教育信仰觸及教師靈魂,切實地指引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方向。
二、樹立職業信念,明確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價值導向
教師職業信念是“教師自身對教育思考后形成的對教育事業的價值判斷和堅信不疑的認識”[2]。教師的職業信念是基于教育信仰的指引而產生的,它指向教師職業生活中的觀念選擇和行動意志,是教育信仰在教育生活中的現實具象化。教師職業信念培育工作至關重要,堅定的職業信念,是教師精神世界的支撐與方向,能促進教師不斷進行自我學習和探索,構建自身精神家園,是發展文化素養的內在動力。
(一)師德建設,強化價值指引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以下簡稱《規范》)指出,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及終身學習。這也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和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對培育教師職業信念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師對《規范》的再學習,強化正確的價值引領。陸慕實驗小學把師德師風教育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對《規范》進行詮釋,并加強師德警示教育,提高教師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知能力,從而強化其職業信念。具體而言,學校全面發揮“慕真講堂”第一課堂的宣講傳播功能,引導教師守好講臺主陣地,將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并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充分利用“青藍工程”第二課堂,加強對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的指導,發揮“傳幫帶”作用,使這些教師盡快熟悉教育道德規范,掌握教育方法,在育人實踐中錘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對話體驗,認知精神價值
在多元復雜的價值沖突中,教師要堅定教育信仰和職業信念。學校可以通過榜樣示范的對話體驗,促使教師認清自己的內心。教師可以學習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實現精神價值的對話,或是與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對話,促使自身向優秀教師靠攏,學習他們對教育深沉的愛和堅定的信念。教師在與他人對話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最終實現與自我的對話,自覺地進行教育價值的辨別與分析,堅定的職業信念在此過程中也逐漸清晰。陸慕實驗小學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體驗不斷堅定教師的職業信念。學校組建教師營團,在青年教師中舉辦“慕真啟航營”,組織沙龍閱讀活動,讓教師共讀教育名著后進行閱讀分享,使教師在分享學習中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體會他人的學習所得,實現教師與教育家以及教師之間的對話體驗。學校深入挖掘優秀教師典型,評選師德標兵和最美教師,通過事跡報告、宣傳報道等方式,用真人真事詮釋師德內涵,充分發揮典型事例的輻射帶動作用,讓教師在宣傳活動中體悟優秀教師對學生的愛與責任。同時,學校鼓勵教師撰寫教育筆記,讓教師靜下心來尋找自身價值觀念的清晰定位,實現教師與自我的對話,從而使其形成堅定的職業信念。
(三)制度支持,護航價值追求
教師職業信念的確立與鞏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職業信念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可見,職業信念的堅定需要常態化的教育和有效的制度支持。學校要在職業信念常態化培育的過程中積累成熟的經驗,形成相應的制度,促使教師堅定科學正確的職業信念。為了使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得以實現,教師的各項學習工作都要形成制度規范。陸慕實驗小學積極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支持,建設教師臺賬制度及談心談話制度,及時掌握教師的思想動態,通過談話將教師偏離的思想動向引領回正確的航道上,并加強教育引導;建設教師理想信念教育機制,以學校黨支部書記為主要責任人,明確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途徑等。學校通過相關的制度支持,能夠為教師的價值追求保駕護航。
三、增強育人信心,提供教師精神生活發展的動力源泉
信心是人們對于某一行為必將取得成功、某一目標必將成為現實的信任程度,是一種基于相信、信任、信賴而產生的積極心理效能和文化力量。與信仰和信念相比,育人信心與教師教育生活的感性世界密切相關,能夠激發教師的教育熱情。學校必須增強教師的育人信心,把教育信仰和職業信念進一步內化為教師的育人意志,外化為自覺的育人行動。
(一)關注教師心理生活,使其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
心理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它是教育信仰和職業信念的支撐。在教育生活中,部分教師因工作環境、人際氛圍、工作壓力等會產生倦怠,進而對工作產生逃避、畏難的情緒,表現出各種負面的心理癥狀,導致教師缺少工作的動力和興趣。學校要關注教師的心理生活,通過多種舉措調整教師的心理狀態,促使教師以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陸慕實驗小學重視教師的心理狀態,建設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通過心理測評了解教師的心理狀態,并對測評結果的數據進行分析,針對教師心理上出現的壓力過大以及職業倦怠等情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調適,如邀請心理健康專家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并進行專業指導,讓教師學會自我疏導;舉辦教師心理沙龍活動,通過分享和游戲讓教師在寬松的環境中紓解壓力。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動,幫助教師放松心情,緩解壓力,這樣才能使教師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豐富教師文化活動,提升教師職業的幸福指數
職業幸福感能促使教師把教育工作作為自覺的人生價值追求,投入滿腔熱情關心關愛學生。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讓教師實現自身價值,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從而激發教師的育人熱情。陸慕實驗小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舉辦班主任文化節,讓班主任從學生的感恩、學校的重視中感受作為班主任的幸福;舉辦康樂運動會,讓教師在趣味比賽中活動筋骨,愉悅身心;組織團隊拓展活動,讓教師在團隊活動中凝聚力量。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能夠營造和諧幸福的工作氛圍,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指數。
(三)加強教師素養培訓,打造教書育人的專業底氣
扎實學識和過硬本領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底氣,在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教師要不斷鞏固和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夯實教學技能,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校應該給教師創造機會和平臺,利用校內外優質資源,通過專業培訓、交流研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開拓教師視野。陸慕實驗小學對教師進行分層分類定位,在明確教師自我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進行精準培訓,聚焦課堂教學,優化“校級研訓、項目組研討、個人自主研修”三級校本研修活動模式,遵循“學習—實踐—提升”的思路,實施“德研、教研、科研、電教”四位一體的教師研訓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從而有效增強教師的育人自信。
(四)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激發爭先進位的昂揚斗志
學校要充分發揮考核機制對教師的激勵鞭策作用,激發教師的育人熱情。對此,學校應不斷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改進考核方法,從政治激勵、精神激勵、情感激勵、物質激勵、鞭策激勵等多方面出發,激發教師爭先進位的昂揚斗志。陸慕實驗小學突出正面激勵,激發教師的育人熱情。具體來說,學校對教師實施發展性評價,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幫助教師優化個人發展路徑,加速教師專業成長;建設星級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將星級評價與績效考核掛鉤,引導教師爭“星”創優,激活教師發展的內生力。
結語
促進教師精神生活發展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們要以堅定科學的教育信仰、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增強教師的育人信心為實踐路徑,統籌思考,逐層推進,構建教師的精神家園,逐步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孫清華.引領新時代教師的精神生活發展:習近平關于教師精神生活重要論述的闡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20-26.
[2]劉俊其.職業信念:教師專業素質結構中的“靈魂 ”[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