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該巧妙地把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文章分析了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意義、當前規則教育的存在問題以及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策略,以期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規則教育;小學生
作者簡介:葛國興(1980—),男,江蘇省鹽城市串場河小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規則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使學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能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有道德的好公民。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規則教育的重要意義
所謂規則,就是規范、守則,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需要遵循的規則、規律、規范。從宏觀角度來看,人們生活中的俗稱約定、風俗習慣,以及道德層面的道德約束、道德規范,法律層面的法律法規、規則守則等都屬于規則。規則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在社會約束中更好地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在共同努力之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載體。就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加強對規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通過這門課程開展規則教育還能夠有效彌補學校德育的不足,深入挖掘德育教學資源,推動學生道德修養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二、現階段我國小學規則教育存在的問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意識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好的規則教育能夠讓學生形成規則意識,懂得遵守規則。但是,目前我國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學生并沒有從根本上理解規則意識的含義、表現、意義等,對規則意識的了解浮于表象,即存在認識表面化的問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接受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由于年齡相對偏小,生活經歷有限,對事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這就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規則意識較為薄弱,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出現不文明的行為現象。
學生言行不一致。很多學生養成了遵守規則,尊師愛幼,講文明,懂禮貌,不隨意損壞校園公物,熱愛集體等規則意識,但是只在校園內遵守,出了校門后,其行為與在校內時大相徑庭。也就是說,學生的規則意識并未深植于心,未能從校內延伸至校外。究其原因,學生將遵守規則視為教師布置的任務。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遵守規則是在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并不是發自內心、下意識的行為。在教師的監督范圍內,學生會認真遵守規則。但離開了教師的監督范圍后,很多學生便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任務,不需要再遵守規則。
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因此較難理解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抽象內容[3]。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將抽象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設備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例如,教師在對“班級生活有規則”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先帶領學生大致地了解課本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有哪些守規則、講文明的現象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列舉總結,如尊師愛幼、遵守課堂紀律、講文明、懂禮貌、愛護公共物品等。接下來,教師還可以提問有哪些不守規則和不文明的現象,學生回答了課間打鬧、大聲喧嘩、隨地扔垃圾等。
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會對自身的行為有所反思。為持續深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此時教師就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創設情境,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課間打鬧”為例,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學生之間打鬧造成嚴重后果的視頻,然后再請學生上臺表演,與此同時播放背景音樂,增強教學環境的氛圍渲染。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并理解行為規范的重要性,深化規則意識。
(二)編寫兒歌,幫助學生熟記規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兒歌最大的特點是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行為規則教育時,可以以兒歌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以便學生記憶。
例如,教師在對“校園里的召令”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將學校規則編成兒歌,這樣學生在唱歌的過程中就會熟記各項校園規則,比如教師進行了以下改編。
“上課鈴一響,快快進教室,書擺好、坐姿正、認認真真去聽講。”
“下課鈴一響,排好隊、上廁所,書擺好、望遠方,等待教師來課堂。”
“五星紅旗,我們的國旗。國歌聲中,高高升起,我們立正,向您敬禮!”
“運動員進行曲,排好隊站整齊,不推不搡不講話,從小就要守紀律……”
將行為規則編成兒歌的教學形式不僅能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也更便于學生記憶,促使學生將規則意識內化于心,使規則教育發揮實效。
(三)回歸生活,引導學生感受規則
教師可以將規則教育融入實際生活當中,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以“大家排好隊”的教學為例,此部分內容的規則性比較強,所教學的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經常要遵守的規則—排隊。
教師需要告知學生懂規則、守規范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不遵守規則的后果。但是僅憑教師說教和學習教材,難以讓學生真正養成規則意識,這時就需要教師將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案例來感受規則、學習規則、內化規則。
以排隊發作業本為例,這是學生學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幕,教師可以利用發作業本的契機,切實地讓學生感受守規則和不守規則的好處與壞處。這樣回歸真實生活的教育更加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深切地讓學生感受規則的重要性。
(四)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習慣
只通過教材知識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以及法治意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講授理論時,還應該把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從而做到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良好規則意識。
比如,在教學“校園里的號令”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熟記學校鈴聲所代表的含義,教師播放校園中的各種鈴聲,并讓學生猜測回答。學生需要根據鈴聲做出反應,之后教師再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學生牢記鈴聲所代表的含義,熟記鈴聲和相應的行為規范。
例如,聽到校園內傳來的上課鈴聲,班長就應該檢查班里所有的學生是否都全部回到了教室中,學生有無自覺地把學習用品以及課本準備好,安靜地等待教師進入教室。
四十五分鐘之后,下課鈴聲一響,學生收拾好自己的學習用品之后有秩序地靠右走下樓梯;集合鈴一響,班長要催促班級的學生快速并有序地到樓下排隊集合;升國旗時學生需要列隊整齊并肅靜,國歌聲一響,學生需要望向國旗并敬禮。
綜上所述,學生每學習一種新的行為規則,教師都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直到學生將正確的行為規則養成日常行為習慣。
(五)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
近年來,我國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自身定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意識,進行教學理念的革新,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并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制訂縝密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發展舞臺。
具體來說,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從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這門學科的學習和探索,并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復習鞏固。
而且,由于小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這也就決定了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進行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完成探究學習,并在學習活動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營造更加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
除了要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根據每個課題制訂更詳細的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考慮,讓學生能夠在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充足的學習動力下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從而獲得更直觀和深刻的認知,完成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穩步發展。
(六)促進教與評合一,突顯規則教學成效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綜合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也就決定了教師不僅要完成施教工作,更要在教學評價中優化教學方案的設計,促進教與評的有機結合,推動人才培養工作取得更長遠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快樂成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解快樂成長的方法和內涵,還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對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表現以及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等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需注意的是,教師在這種評價活動中要以鼓勵為主,更好地突出教與學結合的優勢,注重為學生講解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在教與評的結合中促進學生對規則意識的內化。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以學習檔案的方式保存評價的結果,對比分析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以此推動教學方案的不斷優化和完善,促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發揮價值,培育更多新時代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開展規則教育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完成教學方案的設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根據不同的課題完成教學內容的整合,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傳授,為學生提供更加平等開放的學習平臺,激活其自主探究欲望。同時,教師還要抓住這門課程的特點完成規則意識的滲透,使學生在完成學科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個人習慣。
【參考文獻】
[1]何金定.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幾點思考[J].速讀(中旬),2017(07):6.
[2]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7):25-27.
[3]沈芳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J].教育界,2020(2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