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建平 張玉紅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數學課堂通過多樣化數學活動課程資源推進“質”與“效”,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筆者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常見的問題進行反思,從課程資源的有效應用出發,對現有教學設計進行改進。
【指導思想】
以數字化課程資源為內容,以深度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課堂“導—學”為教學手段,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跳板,以多維“課前—課中—課后”反饋為評價標準,構建小學數學高質高效課堂,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通過貼近生活的話題說明了人民幣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功能和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中涉及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能讓學生對我國的法定貨幣有足夠的了解,知道元是人民幣的基本單位。通過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加減和換算,學生明白了人民幣采用的是十進制。
【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人民幣和人民幣的結算,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識別方法,但由于年齡較小,社會實踐經驗不足,身上的零花錢以1元、5元、10元為主,而對20元、50元和100元的大面值鈔票相對認知不足。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對人民幣面值有具體了解。
2.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學難點】
1.初步學會用人民幣買賣東西,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能夠運用多種運算形式進行數值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活動一:觀看視頻
(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小朋友到商場購物的視頻,學生認真觀看)
教師:同學們,這個小朋友去買東西,他是用什么來付款的呢?
學生:錢。
教師:什么錢?在我們國家應該怎么稱呼?
學生:人民幣。
教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對,其實每個國家的錢都有不同的名字。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錢幣)
教師:同學們,了解了這么多錢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人民幣的視頻,約5分鐘,重點介紹人民幣的使用、流通,學生認真觀看)
(設計意圖:在課堂伊始使用視頻等課程資源對貨幣的相關知識進行展示,一方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知道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錢幣名稱,認識它們的樣子,意識到世界各國的錢幣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人民幣的基本情況有大致的了解,為下面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探究活動
活動二:自主探究人民幣
1.摸一摸:認識你面前的貨幣
(每個小組分配一個與捐款箱類似的錢箱,里面有各種1元以內的人民幣,紙幣和硬幣都有)
教師:在你們面前有一些人民幣,你們摸一摸,看看自己摸出來的是多少。你們認識其中的哪些?
你們小組的面值加起來是多少?從錢箱中拿出你們認識的人民幣,把它介紹給小組里的同學。
(學生分小組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活動)
教師:誰來向全班同學介紹一下你認識的人民幣?并向大家展示你們組一共拿到了多少錢?在黑板上計算一下。
(每組學生派代表發言,教師同時用課件放大學生提到的面值的人民幣)
學生1:我摸到的是5角,我們組其他人還摸到了1角、2角、5分。我們組一共摸到8角5分。
學生2:我們組摸到的是2分、5分、1角、5角,我們總共拿到6角7分。
……
2.分一分:給人民幣歸類
教師:計算出了每個小組的錢,哪一組摸的錢最多呢?我們錢箱里這么多人民幣,你們能給它們分分類嗎?
(各小組先討論怎么分,然后嘗試進行分類,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1:可以按角和分來分類。
教師:具體說一下。
學生1:1角、5角的分為一類,1分、2分、5分的分為一類。
學生2:可以按硬幣和紙幣來分類。
教師:紙幣和硬幣怎么區分?
學生2:圓圓的、硬硬的是硬幣,長方形、像紙一樣的是紙幣。
生3:還可以按照面值來分類。
……
教師小結:我們可以按材質來分:一類叫硬幣,一類叫紙幣。我們也可以按面值來分,把面值是1角的分為一類,而不去管是紙幣還是硬幣;面值是2角的放一起;面值是5角的或1元的各自放一起。
(師生小結,鞏固拓展)
教師: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以元(角、分)為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哪些面值?
(教師用課件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生一起看著課件指認)
3.算一算:人民幣怎樣換算
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人民幣有多種單位,有分、角、元,那么誰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生1:我知道,1角等于10分,1元等于10角。
教師:從中能看出什么規律呢?
生2:它們都是十進制。
(教師展示幾道簡單的課堂練習題目,學生自由完成)
5個1角=5角
10個1角=10角=1元
(設計意圖:經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對人民幣比較熟悉,因此大膽放手,采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我還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利用實物進行認、分、議和匯報活動,充分發揚民主精神,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在分類活動、摸錢活動中,我充分給予學生操作自由,讓學生自己定分類標準,使分類方法呈現多樣性。學生自己匯報學習成果,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活動三:情境購物
教師:大家已經對我們國家的貨幣——人民幣有了一些認識,下面,我們來看看在生活中它們能發揮什么作用。
生1:可以用來買東西。
教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如何在購物時使用人民幣。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題)
(1)小明去買糖葫蘆,1串糖葫蘆1元錢,2串多少錢?
學生2:2元錢。
教師:5串呢?怎樣來付錢?
學生2:5元錢。可以是5個1元,也可以是1張5元。
(2)小紅很喜歡吃棒棒糖,她去超市買棒棒糖,一個棒棒糖1元錢,10個棒棒糖多少錢?
學生3:10元。
教師:怎樣付錢?
學生3:可以是10個1元,也可以是2張5元,還可以是1張5元和5張1元等。
(3)小花有1張5元錢,想買1本3元錢的圖書,應找回多少錢呢?
學生4:應該找回2元錢。
(4)小張寄往外地的信要買8角錢的郵票。怎樣付8角錢?
生5:可以給3張1角、1張5角。
教師:還有別的辦法嗎?
生6:還可以給8張1角。
生7:還可以給1元錢,讓找回2角錢。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模擬生活中購物時可能遇到的計算,提升學生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幣的能力。)
三、拓展應用
活動四:探究匯率
教師: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們的白板,幫助李阿姨解決以下問題:
李阿姨去香港旅游,想買一條2685港元的褲子,她帶的2000元人民幣夠嗎?
學生:一個是港元,一個是人民幣,需要換算的。
教師:是的,我們要知道怎么換算才能回答上面的問題。同學們,大屏幕上是人民幣和其他國家貨幣的換算匯率。(課件出示銀行的實時匯率頁面)
教師:你找到港幣的匯率了嗎?你能幫李阿姨計算一下嗎?
學生:1元人民幣大約等于1.0884港幣。
教師:那么2000元人民幣是多少港幣?
學生:我們不會算。
教師:老師告訴大家,2000元人民幣約等于2177元。李阿姨帶的2000元人民幣夠嗎?
學生:不夠。
教師:換算的具體計算方法大家以后會學到,大家想不想知道?
學生:想!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問題,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后續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打好基礎。)
【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學習了人民幣的面值。人民幣形狀不同,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圓形,我們把長方形的錢叫紙幣,把圓圓、硬硬的錢叫硬幣。1后面是“元”的,它是1元錢,1后面是“角”的,它是1角錢,以此類推。這些錢上都有圖案和數字以及我們國家的國徽,它是我們國家的貨幣,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人民幣,我們要愛護人民幣。
【作業布置】
1.完成課本后面的練習題。
2.完成練習:超市里的橡皮每塊5角,美工刀每把8角5分,鉛筆每支3角,自動鉛筆每支1元5角,尺子每把4角。請小朋友用1元錢購物,想一想買其中的一種文具各可以買幾個?應找回多少錢?
【教學反思】
優點:本課以深度學習為理論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實驗探究為主要方式,以實踐為支撐,以評價為反饋,構建了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策略,使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應用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人民幣并能夠靈活運用到生活問題中,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抽象能力以及創新應用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
不足之處:本課知識頗多,信息量大,過程又比較抽象,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需要時間去探究發現和理解,所用時間較長。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不能搶時間趕進度,而要在上課前利用晚自習或者一節數學課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做好預習和準備,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輔讀學校)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