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青 李丹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由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串聯起來,教師對語文要素的解讀及在教學中如何落實語文要素,是影響教師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制訂、教學內容確立的重要因素。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更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通過“準確定位語文要素,正確使用教材;整體把握語文要素,確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落實語文要素”等策略來落實語文要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文要素 閱讀策略單元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2-58-04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中“語文要素”這一新興詞匯進入廣大教師的視野,同時也掀起了關于語文要素的研究熱潮。教師在使用教材教學時,只有準確把握語文要素,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
一、語文要素的內涵
“語文要素是指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要素。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所有單元導語都從閱讀與表達(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兩個方面列出了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將學生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或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統籌規劃、分梯度編排在各個年級的內容或活動中。”[1]因此,語文要素就是指語文學習的內容、能力、方法、策略和習慣等訓練基本要素。教材從三年級開始,語文要素以單元導語的形式,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材編排要求分散在各個單元,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
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推理能力、分析信息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預測”閱讀策略,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掌握有根據、有邏輯的推測,以達到學生形成猜想、驗證、推理等思維方法的目標。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意義
(一)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要素中包含了略讀、瀏覽、精讀、跳讀等閱讀方法,以及邊讀邊預測情節、邊讀邊提問、學習用批注、帶著問題默讀等閱讀策略。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閱讀的方法和策略。有了閱讀方法的輔助,學生更容易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認讀能力不斷提升,閱讀綜合能力自然也隨之不斷提升。
(二)理解文本內涵,提高審美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散文、寓言、詩歌、小說、童話等各類文體,其語言風格、情感表達方式、文本內容都各有特點。學生在閱讀不同體裁文本的過程中,可能會對部分文章的文本語言、內在情感和思想觀念難以理解。而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細節的解讀,深入理解作者的成長歷程、思想變化和情感轉變,更易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此外,落實語文要素的教學過程能促進學生認識文本的藝術手法,感受語言魅力,提高文化審美能力。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
(一)準確定位語文要素,正確使用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內容。在教材中,語文要素呈現在單元導語、課文、旁批、課后習題,甚至插圖中。教師要準確分析單元語文要素、文本內容和教材編排特點,結合教學經驗,用好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
1.在單元導語中定位語文要素
在一、二年級,語文要素沒有直接在單元導語中呈現,而是隱藏在課文內容之中。從三年級開始,語文要素則直接呈現在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上,以明確單元學習重點。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是: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這些就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根據單元導語,教師能迅速確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預測的閱讀策略”,明確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根據單元導語,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整個單元的總體要求;教師也能迅速把握單元語文要素,便于制訂課文教學目標。
2.在課文和旁批中定位語文要素
在教材的編排上,一些課文內容旁設有批注,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可借助批注理解文章內容、分析語文要素。本單元編排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三篇課文,其中《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主要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預測策略,《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則是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并運用這一策略,在《小狗學叫》中設置了三種結局,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進一步鞏固和運用預測策略。
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課文兩邊空白處設有批注,對相應的文章內容進行提示與預測。全文一共設置了7處批注,每處批注都在引導學生預測課文情節走向,引導學生學會根據情節預測后續內容,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例如第一個批注為“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啟發學生在讀完文章題目后,根據題目預測文章內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預測對于閱讀的作用。
3.在課后習題中定位語文要素
從三年級開始,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會設置與單元語文要素相關的課后習題。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后共設有7道習題,每道習題的設計都與本單元的預測閱讀策略相關。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課后設有兩道習題。第一題:讀課文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猜到后面會發生什么?和同學交流。第二題:老屋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聯系插圖和課文內容說一說。這兩道習題的設計都是引導學生學會根據課文情節進行預測,知道什么是預測,怎么預測。因此,教師可借助習題講解來鞏固預測閱讀策略,也可借此幫助學生梳理全文。
4.在語文園地中定位語文要素
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是對一個單元的總結、鞏固和擴展。語文園地本身也是蘊含單元語文要素的載體,其中的交流平臺、快樂讀書吧、詞句段運用、初試身手、習作例文都可能蘊含語文要素,特別是每個單元的交流平臺幾乎都涉及單元的語文要素。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提供了三個范例,其中“一邊讀,一邊預測后面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為了預測得更準確,我讀書更仔細了,注意到了更多的細節”都是關于預測策略在閱讀中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語文園地這一教學資源,根據交流平臺的示例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預測策略的方法及在閱讀中如何使用,做好語文要素的鞏固和擴展教學。
(二)整體把握語文要素,確定教學內容
教材的內容編排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不同單元之間的主題和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遞進的。特別是四個閱讀策略單元,每個單元對應一個閱讀策略,各個閱讀策略層層遞進,難度螺旋上升。教師要擺脫單一的、割裂式的單篇教學,以系統式、全局式的眼光去認識、把握語文要素,確定教學內容。
1.瞻前顧后,建構學段聯系
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前后學段之間的語文要素編排呈現交錯互動、循環往復的特點,難度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在第一學段,教材閱讀部分的編寫主要側重于學生學習如何閱讀,掃除閱讀過程中的字詞障礙,重點是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愛上閱讀。在第二學段,側重于培養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知識、發展能力,解決如何讀懂文本、如何獲取信息、如何闡述觀點等問題,重點是學習閱讀策略。在第三學段,要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在閱讀中實踐,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發展整合信息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意識等綜合素質。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引導學生學會“預測”這一閱讀策略。二年級下冊的《沙灘上的童話》的其中一道課后思考習題為“根據開頭編故事,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根據開頭編故事就是初步培養學生預測的能力。同樣是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中的一道課后習題:“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展開想象,續編故事,講給大家聽。”也是在引導學生嘗試使用預測策略,為三年級上冊的學習預測閱讀策略作鋪墊。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可以聯系之前學習的內容對學生加以引導。
2.單元分析,把握單元整體
教材中單元內容的設計緊緊圍繞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形成了一個完整、有內在邏輯體系的單元整體。因此,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梳理單元內各板塊的關系,以及文章之間前后的內在邏輯,防止變成單篇教學。
例如本單元的單元導語: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要學生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后續情節的發展,學習預測的基本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一篇課文《總也不倒的老屋》側重于對預測策略的了解和示范,后兩篇略讀課文內容更是典型的預測文本,側重于學生實踐運用預測策略,嘗試一邊閱讀一邊預測。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總結了預測策略對于閱讀時的幫助,教師可以借此幫助學生復習預測的閱讀策略。
(三)合理選擇教學方法,落實語文要素
有的教師自身對語文要素的認識不清晰、理解不透徹,對語文要素的講解還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導致學生對語文要素的理解停留在教師模糊化的講解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分析透徹語文要素,而且要通過使用搭“梯子”、情景設置、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落實語文要素。根據本單元課文的特點,可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以下教學方法落實語文要素。
1.跳一跳,搭“梯子”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不斷為學生創造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需要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較好的把握。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要教師為他們搭建“梯子”,降低學習難度,才能保證絕大部分學生都能一起參與到教學中共同進步。
以《小狗學叫》這一課為例,這是本單元最后一篇課文,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對預測這一閱讀策略有了一定認識,但是對于該方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此外,該文的篇幅比較長,結局設置是開放性的,文章只是展示了三種可能,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去運用預測這一閱讀策略。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既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發揮自主性和想象力,預測文章還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一定的提醒和引導,幫助他們搭建學習支架,以更好掌握教學內容,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2.創情境,悟情感
小學生活潑好動,有意注意還處于逐步發展的過程,他們更喜歡閱讀圖片信息。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許多豐富、艷麗的插圖,教師要以教材中的文字和圖片為本,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相應的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印象、理解知識。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中,學生要學會預測策略,不是讓學生無端猜想,而是要讓學生有根據地推測,能根據具體的故事情節進行有依據的推理。本單元編排了三篇童話題材的課文,學生在進行閱讀預測時可根據童話主人公的性格、情節的反復性進行。因此,在教學這一單元的三篇課文時,教師可通過看圖片、播放視頻等方式展示課文中的情節,幫助學生進入文本中的老屋、胡蘿卜先生和小狗的奇妙世界,感受人物的性格與情感,使學生更易作出有根據的預測。同時,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對文本的語言會有更真實的體驗和感知,在人物的對話中更能品味語言的真切和情感。
3.演一演,品情節
本單元的童話想象豐富、情節曲折,本身就是很好的兒童劇本。一方面,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以文本中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情節發展、人物情感變化,不僅能對文本中的語言特點和曲折的情節有更深刻的感受與體會,而且能對情節作出合理的預測,落實語文要素。另一方面,角色扮演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本單元的三篇課文作為劇本去演一演,在角色扮演中引領學生設身處地地站在文本中的人物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以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情節走向,使學生對情節的預測和故事內涵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例如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老屋耐心、慈祥的性格特點,以及在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這句話時,一定又有誰來請老屋幫忙的反復情節,學生便可根據這些線索預測后面的情節發展。
總之,體現語文要素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既明確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指引了教師教學的方向,又規范了學生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和需要掌握的能力,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明確“教什么”的問題。只有教師幫助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掌握、內化各項語文要素,語文要素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系統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研究語文要素,鉆研教材內容,厘清教材中語文要素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真正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先云.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語文要素的內涵及其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