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偉 穆清泉 彭景美 李靜 崔愛華 郭艷萍 丁文靜
摘 要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下,農作物秸稈的二次回收及利用技術已經成為綠色產業關注的重點。為了給其他地區的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山東省臨沂市為例,聚焦該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從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存量及回收利用現狀著手,對綜合利用的現實問題進行剖析,總結了增強秸稈綜合利用意識、優化收集與存儲技術、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持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推動產學研用的系統融合等策略。
關鍵詞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分析;對策研究;山東省臨沂市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19
作為農業大市,山東省臨沂市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巨大,秸稈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全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近年來,雖然臨沂市秸稈的綜合利用率有所提升,但仍面臨利用效率不高、技術推廣不廣泛、政策支持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研究臨沂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通過科學利用秸稈,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對實現地區的綠色發展目標、推動綠色農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具有重要作用。
1 秸稈資源現狀
1.1 農作物種植結構
臨沂市作為山東省重要的農業城市,農作物種植結構多樣,糧食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相當可觀。這樣的種植結構使得該市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帶來了相應的資源管理和利用問題。據臨沂市農業部門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臨沂市小麥種植面積約占總種植面積的35%,年產量達到180萬t;玉米種植面積占30%,年產量約為150萬t;棉花和花生等經濟作物則各占種植面積的10%和15%,年產量分別為
50萬t和70萬t[1]。在這樣的種植結構下,臨沂市每年的農作物秸稈總量高達300萬t。通過推廣節本增效的種植方式,逐步調整作物比例,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產值,還能促進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未來,臨沂市將進一步強化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政策引導,通過技術推廣、種植培訓等多種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綜合利用秸稈資源的能力。
1.2 秸稈產生情況
秸稈的具體產生量與作物種植面積、單產及收割方式密切相關。從最近幾年的趨勢來看,臨沂市小麥和玉米的秸稈產生量較多,其次是棉花和花生等。對秸稈的產生量進行估算,不僅有助于掌握秸稈資源的總體情況,還為后續的資源利用提供了數據支持。例如,蒙陰縣小麥秸稈的產出比為10∶15,即如果全縣小麥年產量為30萬t,則可產生約45萬t的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產出比大致為1∶1,即同樣產量的玉米可產生相等重量的秸稈。這些數據為秸稈的收集、儲存和進一步加工提供了依據。據臨沂市農業農村局統計,2022年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568.41萬t,可收集資源量為493.40萬t,綜合利用量達到461.93萬t,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62%,但部分地區秸稈的原料化、基料化應用不夠高效,造成了二次浪費[2]。
1.3 秸稈資源利用情況
當前臨沂市的秸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傳統的肥料還田、畜牧飼料及簡單的工藝品加工等。但在具體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利用技術,農民對秸稈資源的利用意識不強,使得這些資源的利用效率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秸稈還田是一種傳統的秸稈利用方法,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臨沂市秸稈還田的應用率約為30%,但在技術和管理上仍較為粗放。此外,將秸稈加工成為工藝品等二次產品的比例也不足1%[3]。近年來,臨沂市開始嘗試推廣將秸稈作為生物質能源進行利用,大力建設秸稈氣化發電站,鼓勵秸稈顆粒燃料的生產,諸多新興的利用方式正在逐步發展。臨沂市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優化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體系,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 存在的問題
2.1 利用意識不足
盡管秸稈資源的價值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多數農戶依然將秸稈視為農作物收割后的“副產品”或“廢物”。臨沂市農業農村局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缺乏足夠認知,認為秸稈處理增加了成本和勞動力負擔。這種認知方面的不足,導致大量秸稈被焚燒或無效處理,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增強農戶的秸稈資源利用意識,是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首要步驟。
2.2 利用技術落后
當前,臨沂市廣泛采用的秸稈處理技術多停留在較為初始的階段,如簡易堆肥和基礎的物理處理等。臨沂市科技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秸稈生物煉制技術、氣化技術和高效液化技術的應用非常有限,僅有極少數的示范項目在運行。這些高新技術由于設備投資大、運營成本高、技術門檻高等因素,難以在農戶中推廣應用。同時,相關的支持設施缺乏,秸稈收集和運輸系統不健全,導致大量秸稈無法進入綜合利用的產業鏈中。此外,對農戶和相關企業在技術應用方面的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服務也顯著不足,這進一步放大了技術落后的負面影響。
2.3 技術普及不足
盡管有些先進的秸稈資源利用技術和模式已經在部分地區小規模試點,但大面積推廣仍然舉步維艱。根據臨沂市農業農村局的統計,能夠熟練掌握秸稈高效還田、制肥、能源化等技術的農戶占比不到10%,且這些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部分經濟發達的縣區,大部分偏遠農區仍舊缺乏相關技術培訓和推廣[4]。同時,缺少必要的技術推廣平臺和體系,專業的技術推廣人員稀缺、推廣資金不足,以及農戶培訓機會少、信息傳遞不暢等問題普遍存在。加之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和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相對較低,使得新技術推廣面臨重重障礙。
2.4 政策支持不足
現階段,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激勵措施以促進秸稈資源的合理利用,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補貼發放不及時、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影響了秸稈綜合利用的實際成效。根據臨沂市財政局的報告,秸稈綜合利用財政補貼資金的發放存在時滯,部分資金由于審核程序煩瑣,農戶申請積極性不高。同時,現行的政策過于側重對違規焚燒秸稈行為的處罰,對積極參與秸稈資源利用的農戶激勵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場導向機制。此外,針對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稅收優惠、金融貸款支持等政策措施也較為欠缺,不利于吸引企業投資和技術
研發。
2.5 產學研結合不足
1)從現實情況來看,雖然以臨沂大學為首的地方高校和研究機構在秸稈利用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實際成果轉化率較低,與企業的合作案例相對有限,研究成果多數停留在小規模試驗階段,很少能夠產業化應用。2)地方企業在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上投入不足,主要依賴購買或模仿已有技術,缺乏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使得創新能力受限。3)臨沂市尚未建立起高效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導致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道不暢,創新鏈條斷裂,專業的技術孵化器、創新工作室及產業化示范基地均不足以提供有效的技術轉移和產業支撐。
3 發展對策
3.1 增強秸稈綜合利用意識
增強秸稈綜合利用意識是實現秸稈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第一步。目前,臨沂市農作物秸稈利用率尚未達到理想狀態,主要原因在于農戶和相關企業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知不足。1)通過政府主導的公益廣告、鄉村宣講和網絡媒體平臺等方式實施有效的宣傳策略,可以顯著提升公眾意識。2)通過實地宣傳科普,使農戶了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秸稈制肥減少化肥使用量的作用、秸稈發電減少能源成本的作用,減少秸稈焚燒的行為。3)政府制定具體目標,如通過5年內實現教育培訓全覆蓋,確保每個鄉村都能定期接受秸稈利用相關的知識教育,從而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5]。
3.2 優化收集與存儲技術
在秸稈收集與存儲技術的優化上,臨沂市需要采取切實措施。1)秸稈收集和存儲過程存在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問題,當地需要引進自動打捆機、秸稈打包機等先進的收集機械,同時應研發適合當地環境的秸稈臨時儲存設施,以減少在收集和運輸過程中的損耗。2)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幫助,對使用高效存儲技術的農戶和企業給予補貼,對開發新型秸稈收集存儲技術的科研項目給予研發資金支持,確保這些技術在未來3~5年內在全市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3)針對設備采購價格高昂,以及技術支持不足導致的應用門檻高的問題,當地有關部門可以組織“技術下鄉”活動,依照鄉鎮農戶數量設置不同規模的技術普及站點,區域內農戶的秸稈由站點統一回收處理,這樣既能夠減小購買秸稈回收設備給農戶帶來的資金壓力,也更容易對農戶形成吸引,為后續企業、有關部門組織的技術推廣與知識普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秸稈還田、秸稈制肥、秸稈制能等技術雖已在全市范圍內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總體普及率并不高。1)農業部門須開展定制化培訓,向農民傳授秸稈直接還田的方式、秸稈制成有機肥料的方法、秸稈生物質能源轉換技術等具體技術,幫助其了解這些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具體使用方法。2)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對采用先進秸稈資源利用技術的農戶提供補貼,為企業投資秸稈處理與利用項目提供稅收減免或信貸支持。通過這些措施,未來5年內秸稈綜合利用率有望提升至預期目標,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提升。
3.4 持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對于提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而言至關重要。當前,臨沂市所推行的政策未能充分發揮激勵作用與引導作用,對秸稈焚燒行為的處罰力度遠遠不夠,導致部分農戶違規焚燒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政府應從提高違規成本、完善秸稈綜合利用激勵機制、加強監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更加嚴格和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提升秸稈禁燒區域的監控能力,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并公開違法案例,形成強大的震懾力。另外,建立秸稈綜合利用信息平臺,提高補貼發放的透明度和效率,以激發農戶和企業的參與熱情,確保秸稈資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
3.5 推動產學研用的系統融合
在推動產學研用的系統融合方面,臨沂市需要構建多元合作的創新體系。1)政府應牽頭打造開放共享的平臺,促進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目前,諸如臨沂大學等很多高校、科研機構在秸稈資源利用方面擁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缺乏實際應用的機會。通過設立產學研用合作基金,支持和激勵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發項目,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政府還應推動高校將秸稈資源利用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專業人才,同時為他們提供實習實踐的平臺,使學生能直接參與秸稈資源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這樣的系統融合有助于形成持續創新的動力源泉,為秸稈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
4 結語
本文對臨沂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對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也進行了詳盡的闡述。通過采取針對性對策,不僅可以順利實現“變廢為寶”,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這一龐大的農業資源,而且能促進臨沂市農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農業增效及農民增收等多個方面,對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意義重大。通過實施相關對策,臨沂市不僅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還能夠為農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安凱.貴州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有機循環經濟[J].農經,2023(2):87-89.
[2] 劉新彩,黃運娣,王丹,等.2018—2021年桂林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3(17):139-141.
[3] 魏偉,武修遠,趙同瑤.宣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23(12):
138-140.
[4] 魏立強,陶化忠,閆娜娜.鞏留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分析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3(15):125-128.
[5] 王輝,黃煒蕓.宜興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2023(4):37-3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