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雯
摘? 要: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步入“微”時代,微博、微信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學中,微課逐漸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不二法寶。在現階段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微課,為科學課堂帶來一次新的革命,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靈動。
關鍵詞:微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社會的迅速發展,讓教師意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開始嘗試革新科學課程的教學手段,意在為原本枯燥、單調的科學課堂變得更有魅力。微課技術便在此時進入教師的視野,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幫手,也為教師進行教育改革開辟了新渠道。在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應當主動在課堂中為微課技術的應用尋求一席之地,為科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科學課堂煥發光彩,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以微課為窗口,逐步窺探到科學世界的精彩與魅力。
一、巧借微課,奠定教學基礎
微課技術能夠豐富學生的預習資源,營造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有效降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難度,從而為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逐步讓課堂精彩紛呈。
(一)豐富預習資源,輔助學生自學
預習環節是強調學生本位性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依靠自身的科學素養理解教材上的知識。小學生對形象、直觀的畫面較為敏感,而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又只有文字性的學習資料,以至于預習效果常常達不到預期。微課技術能夠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抽象的科學知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替代過去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科學知識,促使學生輕松完成預習任務,并對新接觸的科學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這樣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也能如魚得水,迅速跟上教師的步伐。
例如,在《聲音的高與低》這一課中,教師可先分析教材,指出“音高的概念”“振動物體的外部特征會對聲音的高低產生影響”等內容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科學知識。隨后,教師再以上述內容為基礎制作微課,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意識地在微課中添加圖片、視頻等元素,讓微課變得更加靈動。在做好微課后,教師可將其分發給學生,鼓勵學生透過瀏覽微課、翻閱課本等方式,加深對音高等知識的認識。在學生通過微課完成自主預習活動后,教師再為學生分發電子調查問卷,請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實況進行填寫。最后,教師結合學生填寫的內容判斷學生的自學效果,以便根據學生的實況調整后續的教學工作、安排教學內容,不斷提升教學實效。
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主動圍繞科學學科的知識點為學生準備微課視頻,請學生展開自主預習,能夠為學生奠定學習基礎,讓學生邁著更加輕松的步伐走入科學課堂,縱情享受學習的過程。
(二)創設直觀情境,實現有效導入
課堂導入環節猶如一節課的大門,當導入的內容絢麗多彩時,學生就會對門內的世界抱有好奇心,主動叩響新課的大門;當導入的內容無趣、枯燥時,學生會“退避三舍”,降低學習的欲望。在過去的科學教學中,應試思想根深蒂固,讓許多教師壓縮了課堂導入時間,導致學生還沒有做好進入課堂的準備,就被迫學習新知識。在引入微課后,教師有必要釋放微課的魅力,利用微課為學生創建直觀的情境,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受,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注入動力。
例如,在《一天的生活》這一課中,教師先用微課技術為學生呈現饅頭、牛奶、土豆等食物的圖片,并暫停微課,然后向學生提問:“圖片上呈現的食物是什么呢?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你喜歡吃這些食物嗎?你近期有沒有吃過這些食物呢?”從而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因為圖片上的食物較為常見,學生也會主動地與教師進行交流,指出這些食物的名稱,并向教師說明自己的喜好。之后,教師繼續播放微課,并由微課引出“我們每天都要獲取許多食物,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些食物嗎?”的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讓學生對每日的食物產生好奇心。隨后,微課中跳出一顆小白菜的動畫形象,這顆小白菜說出“讓我們一起走入今天這一課,發現一天中食物的秘密吧。”這促使學生主動地跟上小白菜的腳步,走入新課中。
教師利用微課設計導入環節,能在一開始上課時就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對新課內容產生好奇心,從而主動地開啟新課之旅,為后續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利用微課,活化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科學課堂中,教師總是先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再指導學生展開科學探究實驗。毫無新意的學習方式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讓科學教學失去原本的味道。微課的出現,為科學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教師能夠真正落實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等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讓學生更加享受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
(一)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個性需求
學生如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每一朵花有獨屬于自己的色彩,教師只有悉心呵護,每一朵花才能夠綻放,校園才能姹紫嫣紅。但是,受教學資源的限制,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只能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安排完全一致的學習活動。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部分學生的學習訴求被忽視,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微課技術如同一劑良藥,有效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科學知識制作多個微課視頻,并將微課視頻分享給學生,以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進行自主調節,在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過程中,提升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質量。
例如,在《八顆行星》這一課中,教師先整理教材上的科學知識,并以這些知識為素材吸收制作模塊化的微課視頻。如有的微課介紹了八顆行星的基本數據,有的微課為八顆行星進行了排序,還有的微課則呈現了建立模型的方法。在做好微課后,教師便將這些微課分發給學生,請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主動調節每一個微課的播放進度和播放次數。在學生使用微課進行自學時,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價值,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發現有些學生快速看完所有的微課后,教師要走到學生的身邊,為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查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為學生解答疑惑,讓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
微課具有模塊化的優勢,能夠分門別類地為學生呈現知識。案例中,教師先整理科學知識,再進行微課視頻的模塊化制作,能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有序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從而不斷提高自學科學知識的質量,讓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能夠落到實處。
(二)巧妙提出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也能夠自覺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從而進一步了解了世界的本質。然而,在現階段的科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直接為學生提出問題,請學生進行思考,這種過于生硬、機械的教學方式會引起學生抵觸、排斥的情緒,從而消極地對待教師提出的問題。所以,在微課技術進入科學課堂后,教師不妨變換問題的提出方式,利用微課擬定問題的提出背景,有效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例如,在《廚房里的物質與變化》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微課向學生展示書、橡皮等物質,并為學生提出“這些是什么?”的問題,使學生透過微課意識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物質。隨后,教師繼續使用微課呈現廚房的圖片,并在這些圖片上出示“你留意過廚房嗎?廚房里的物質都是怎樣的呢?廚房里的物質會發生哪些變化呢?”等問題,讓學生從圖片中尋找答案,逐步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接著,教師繼續播放一些生活畫面,畫面中會隨機出現食鹽、白糖、蘋果等物質,圍繞微課,教師提出了“這些物質具有什么特點呢?有哪些用途呢?”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微課上呈現的畫面產生生活聯想,思考和討論這些物質的特點和用途。隨后,微課展示一些廚房內物質不斷變化的畫面,教師提出“廚房里的物質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的問題,促使學生根據之前的畫面進行總結,逐步認識到人們周圍的物質在不斷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課堂應當是一個充滿思考的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應當保持活力。案例中,教師利用微課變換問題,能有效喚醒學生的探究活力,讓學生在調動思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科學世界。
三、應用微課,優化課后服務
“雙減”政策的提出,讓教師將改革的目光轉移到課后服務環節。在過去,一提到課后服務,大多數學生會苦不堪言,究其根本,是學生對課后服務活動具有刻板印象,認為課后就是做作業的過程。實則不然,在微課進入科學課堂后,教師可以利用其改良課后服務活動,讓學生透過課后服務的過程靈活地學習科學知識。
(一)補充課外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教材是學生獲取養分的重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茖W的世界浩瀚無垠,當教師僅依靠教材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會阻礙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讓學生的視野受限。而微課技術能夠以一種相對形象、靈動的方式,為學生補充額外的科學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對此,教師有必要圍繞教材上的科學知識為學生收集豐富的課外資料,并利用微課將課外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學生能夠更快地揭開科學世界的神秘面紗、提升科學素養。
例如,在《形形色色的植物》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在網絡中搜集與“變異”有關的文字資料、圖片、視頻等,為微課的制作準備好素材。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注意力維持時長,調控微課的總體時間,逐步完成微課的制作。在做好微課后,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將其分享給學生,并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自主學習的過程,相信咱們班的同學都對形形色色植物的形成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有誰想要擔任小老師,為大家分享你了解的知識呢?”鼓勵學生對微課中呈現的知識進行總結,并用自己的話重新復述微課內容,真正完成知識由外向內的遷移。
教師用微課為學生補充課外知識,并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能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角”,在積極進取中打開視野,接觸更加豐富的科學世界,不斷強化了科學綜合素養。
(二)聚焦重點知識,實現精準復習
課后復習環節是延長課堂生命力的環節,有效的課后復習過程能夠延長學生記憶知識的時長,讓科學的種子深深埋進學生的心底。以往,學生只能結合自己的筆記回憶教師的講解過程,試圖喚醒已經沉睡的記憶,這樣的方式復習效率較低,學生的復習熱情也會被逐漸消耗。而微課讓學生的復習方式變得多姿多彩。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判斷學生識記知識的情況,從而有的放矢地安排微課知識,為學生制作復習資源。這樣透過瀏覽微課,學生也能夠實現精準補足,真正提升復習實效。
例如,在《運動與摩擦力》這一課中,教師可先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并與學生一起推測和設計實驗的探究過程,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學生展開科學探究時,教師也要密切觀察學生的表現,從而判斷出學生對哪些知識的記憶較為深刻,對哪些知識仍舊存疑。隨后,教師要有選擇性地在微課中添加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逐步生成復習資源。在課后服務環節,教師可將做好的微課分發給學生,請學生利用微課展開復習活動,以便學生實現精準補足。學生在完成復習后,也可以將微課視頻上傳到云端進行保存,便于之后隨時隨地展開復習。
案例中,教師先觀察學生課上學習知識的過程,再結合學生的反應精準安排微課中的知識,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復習負擔,使學生將科學知識牢牢地記在心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微課資源是一束光,照亮了科學課堂;微課資源也是一支筆,畫出了課堂上最美的風景。所以,教師要繼續釋放微課資源的價值,推動科學課堂的改革,促進課堂的現代化建設,從而在與時俱進中,讓課堂更加精彩、更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敏. 微課模式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 中小學電教:教學,2021(07):41-42.
[2]劉杰. 淺析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科學微課教學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9):27.
[3]張薇. 探討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12):253-255.
[4]周密. 促進深層次理解:淺談小學科學課堂中的微課應用策略[J]. 考試周刊,2020(34):27-28.
[5]程明華. 微課不“微”:基于微課的小學科學混合式教學應用模式初探[J]. 當代家庭教育,2022(25):12-14.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