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志愿服務是高校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在推動大學生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專業特色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既可以顯著提高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層次和水平,也可以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文章結合當地發展需求,依托專業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建立學校、社區、企業聯動機制,探索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基層社會;治理
一、背景
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結構復雜化、社會問題交織化逐漸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這要求基層組織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社會治理社會化,意味著政府在處理社會治理事務時要逐漸從過去大包大攬逐步轉移職能,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公眾社會治理的協同作用,有專業理念、專業隊伍、專業技術和方法進行社會治理和開展社會服務[2]。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完善基層志愿服務制度,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志愿服務不僅可以服務于國家戰略、參與重大活動、應對突發事件,而且順應社會治理的時代需要,具有動員社會參與、激發社會活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功能[3]。一方面,志愿服務可以有效緩解社會治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是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補充力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務可以凝聚各領域專業人才,開發針對性服務,可以有效對接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因此,志愿服務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學生志愿者是社會志愿服務的主力軍,是新時代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年輕力量[4]。新時代高職大學生普遍具有較為系統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突出的動手實操能力,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熱情較高。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學校、社區和企業的協同共建,拓寬高職大學生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領域、渠道,鼓勵高職大學生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激發青年學生的創新活力,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
二、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
專業志愿服務是指個體以實現社會利益為目標,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無償為有需要的個人或組織提供幫助的志愿行為[5]。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是高校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也是大學生專業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能夠顯著提升志愿服務層次和水平,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我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五個階段:萌芽起步階段(1950~1980年),初步發展階段(1981~1990年),深入發展階段(1991~2000年),成熟發展階段(2001~2008年),全面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在這個過程中,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引領社會文明風尚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6]。但是整體而言,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對于發生深刻變化的社會治理領域還不能有效應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對高職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認知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高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偏差和認知水平局限,他們對自己在社會治理中可參與的范圍、可發揮的作用等還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更未能將自己看作社會治理主體的一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高職大學生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容易出現“身份障礙”。相較于本科生,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普遍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認可,社區、企業等基層組織對他們參與當地社會治理的主體身份不予足夠的認同,他們自主聯系參加相應活動或工作時常常難以得到當地基層組織的支持配合,造成他們參與服務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其自信心也隨之不足。
(二)志愿服務未能有效對接基層社會治理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對基層社會治理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很多志愿服務同質化、形式化的問題突出,缺乏創新與專業特色。高職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又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無法滿足群眾的服務需求和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要求,使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三)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缺乏制度保障
當前,高職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未能形成完善的參與機制指導和有效工作指引,志愿服務存在碎片式、單一化、短暫性問題。高職大學生志愿者與當地基層組織的合作存在隨意性和隨機性,系統、專業、長效的服務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對于有特色、有經驗的志愿服務項目,又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進行傳承,導致優質項目人才斷層、資源流失,無法提供長期穩定的服務。
(四)志愿服務校地協同共建有待加強
目前在高職志愿服務工作中缺乏“學校-社會-公眾”的協同聯動平臺,志愿服務僅局限在校內與校外周邊社區,校內外聯動優勢不明顯,項目資源創新動力不足[7]。不少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存在優質社會資源缺乏、實踐基地不足等問題,他們和地方政府、社區和企業等基層組織在志愿服務方面還未達成協同合作、共治共享的共識,在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方面還未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無法為學生順利開展服務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有力的保障,不利于提升高職大學生志愿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整體效能。
三、高職大學生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探索
佛山是國家制造業基地和智能制造產業高地。本項目立足佛山制造業,依托智能制造專業群優勢,聚焦佛山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社會熱點,搭建“思想引領、技能提升、項目實踐、服務社會”四位一體平臺,健全“一核兩翼三力”服務機制,以實現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銜接,有效完善補充基層社會治理服務。
(一)以思想引領為核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志愿者的內在動力
高職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是高職教育實踐育人和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相融合的重要體現。因此,必須發揮思想引領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高職大學生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求全體學生黨員加入基層社會治理志愿者的行列,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另一方面,聘請政治堅定、專業知識厚實的指導教師,做好思想引領工作。最后,充分發揮新時代“雷鋒精神”和“工匠精神”相融合的課程思政作用,把志愿者的思想引領教育融入專業教育,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服務社會發展。本項目依托選拔優秀的學生黨員作為骨干,選聘政治素質高、富有實踐經驗的黨員教師和輔導員作為指導教師,由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參與項目并統籌安排課程思政的實施,所在學院已擁有“機械設計基礎”“工程制圖”“趣味機器人”等課程思政立項,有力保證了課程思政的實施和育人效果。
(二)以機電一體化專業和工業設計專業群為兩翼,提升志愿者的專業化水平
智能制造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是廣東省品牌專業,工業設計專業是學校特色專業。學院立足兩大專業特色,聚焦基層社會治理熱點難點,主動對接社會需求,依托學院省級智能制造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和產學研實踐平臺加強志愿者專業能力培訓,實現志愿服務資源與當地社會治理需求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提高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專業化水平。
1.專業優勢與社會治理目標相結合,將志愿服務本土化
高職大學生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切實解決本土社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熱點、難點,這要求高職大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時做好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當地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量身定制”的志愿服務內容,避免出現“走過場”等流于形式的活動。本項目的策劃實施,主要基于前期的社區和企業調研,梳理當地群眾的需求,結合機電一體化和工業設計的專業特色,以問題為導向提供相應的志愿服務。針對當地社區居民在家電清洗、維修以及安全用電教育等方面存在困難和需求,村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缺乏技術支持,企業外來務工隨遷子女暑假管理存在“真空期”,以及當地小學科普教育資源缺乏等實際問題,學院為群眾提供了專業的志愿服務,解決了他們的急切需求,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治理服務產品。
2.培訓指導與社會治理需求相對應,將志愿培訓課程化
為了滿足專業特色志愿服務的發展要求,志愿服務培訓必須依托專業課程資源和教師資源。通過充分調研,針對志愿服務開展所需的專業技能,本項目組建了一支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師資隊伍,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專業特色的志愿服務課程,以實現志愿服務培訓的規范化和體系化,不斷提升志愿者的業務能力,為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實際問題提供技術保障。本項目針對不同的服務項目開設了一批特色培訓課程,如“空調的構造及清洗攻略”“居家用電安全”“趣味機器人”“戶外墻繪設計實踐”等,為志愿者開展專項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服務能力。
3.項目實施與社會治理效果相融通,將志愿服務品牌化
為了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使社會治理效果最大化,志愿服務需要對標社會治理需求,并加強項目的前期打磨,通過“志愿服務技能比賽”等活動組織項目實施的路演,鍛煉志愿者技能,為后期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夯實基礎。最后,聯合當地共建單位,通過暑期“三下鄉”“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紅旅賽道等平臺孵化項目,強化落地落實,全力推動項目提質增效。同時做好線上線下宣傳,增強項目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調動學生參加項目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二)建立健全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三大長效機制
1.完善政校企協同聯動機制,共建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融合平臺
實踐基地是高職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是實踐服務保持連貫、穩定,發揮長效作用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各項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本項目與墳典村、江灣社區、滄江小學、盈香生態園等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利用學校產學研平臺和校企合作基地等資源,加強政、校、企協同聯動,共建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融合平臺,確保志愿服務能夠高效對接當地社會服務需求,并有效保障活動陣地和經費支持,實現了政、校、企共建共享的效果。
2.完善項目管理機制,提升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
為了進一步提升項目管理的效率,采取“服務中心-項目組”兩級管理模式。服務中心由學院和社區(企業)相關領導和教師組成,負責整體統籌協調。在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立項需求成立各個項目組,并配備相應管理人員和志愿者,實行“專人專項專款”,提高項目運行效率。各個項目在立項后,按要求做好需求調研、項目策劃、隊員培訓、活動實施等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使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活動有組織、有指導、有保障。
3.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
構建合理、完善的考核機制是保證服務工作長效發展的關鍵。服務中心建立項目立項、招募培訓、組織實施全過程考核體系,定期對項目運行情況進行考核、督查。同時制定出臺量化考核辦法,對志愿者進行考核激勵,激發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對在志愿服務項目中表現優異、為社會治理作出突出貢獻的志愿者進行表彰,形成榜樣引領。還與學生入黨入團推優、評優評先、獎學金評定等工作相結合,鼓勵和引導學生自覺通過參加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把自身所學用于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實現志愿服務育人與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有機融合[8]。
結束語
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注重多方共同參與、協商、協作治理。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可以實現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和人力資源的有效聚合,有效連接了政府和民眾,促進了學校、政府、企業間協同合作。學生通過參與專業特色志愿服務,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基層群眾。這樣既增強了高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達到了實踐育人效果,也實現了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機融合,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適應了新時代社會治理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2).
[2]陳成文,劉慧敏.從結構化理論看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化[J].貴州社會科學,2022(10):83-91.
[3]王立業.將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9-7(5).
[4]鄭政.高職院校共青團促進專業志愿服務活動育人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17):145-148.
[5]王麗玲,曹冉,王瓊.高校圖書館吸引專業志愿服務的路徑與方法研究:基于國外高校專業志愿服務的調研[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5):35-44.
[6]趙冬鳴,張蓓蓓.大學生專業特色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以華北電力大學“綠色電力照亮長征路”項目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4(36):21-22.
[7]王曉.大學生參與社會治理的困境及其路徑創新探析[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5,14(6):61-64.
[8]李友梅.治理轉型深層挑戰與理論構建新方向[J].社會科學,2020(7):3-8.
作者簡介:魏王倩(1993— ),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大學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