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威 薛雪東 殷保衛 高冬冬
信息化戰爭已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精確作戰、全域機動、網絡攻防是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隨著戰爭形態的加速演變,現代戰爭需要對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和綜合保障等主要作戰要素進行高度聚合,實現系統結構優化、功能互補融合,達成多維聯合制勝。因此,現代戰爭制勝機理要求實戰化訓練必須通過廣泛開展集成訓練,實現戰場信息基于網絡共享、作戰指揮基于網絡互通、部隊行動基于網絡聯動,有效推動信息力與兵力、火力、機動力、防護力的有機融合,生成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實戰化的專業建設必須在深入理解現代戰爭作戰模式、通過實際軍事斗爭中檢驗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要根據戰爭(演習)實踐、聯合作戰理論不斷豐富專業建設內涵。通過深入部隊進行調研、參加各種類型的實兵對抗演習、學習先進作戰理論等方式,摸清摸全專業建設的內涵。在各種復雜環境條件、軍兵種配合方式下真打真練,切實增強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實戰化教學應一切圍繞著學員的軍事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開展,為了更好地適應實戰化要求,應該立足部隊崗位,分析軍士崗位工作任務,建立與部隊緊密合作的課程開發機制,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有效培養學員的實戰能力,實現院校教學和部隊實戰的“零距離”。
本專業的培養對象是各級部隊的導彈維修保障軍士,在目前軍械維修體制中,裝備的檢查、保養、維護、檢測、小修、中修等工作主要由技術軍士完成或輔助完成,依據專業技術類士兵(修理分隊)的崗位分類和能力標準確定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并據此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細化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按照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開發方法進行開發,充分發揮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開發思想的精華,縮小學校培養與部隊實際需求的差距,以學習領域課程為單元,以工作過程為依托,按照能力成長規律構建課程結構。根據課程特點及其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所處的地位,可以將專業相關課程分為四類:職業公共平臺課程、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崗位核心學習領域課程、崗位提升課程,其中包含的學習領域課程由典型工作任務轉換而來,保證每門學習領域課程“行動”的完整性和對能力培養的有效性[2]。

職業公共課程平臺主要包含政治、科學工具、語言工具等職業素質基礎課程,為專業學習提供必要的素質支撐;專業基礎學習領域平臺課程分為軍事行動、電子信息、機械電氣三類,分別為崗位核心學習領域課程提供支撐;崗位核心學習領域平臺課程分為裝備操作與戰術協同、電子信息裝備勤務與維修、機械電氣裝備勤務與維修、光學裝備勤務與維修四類,分別在相應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的支撐下逐步深入學習與實踐;在專業學習的最后階段,著重進行崗位提升訓練,進行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學習領域課程學習,到部隊實習,在院校組織綜合演練等。
軍械維修專業的培養對象是軍械保障軍士,其能力要求側重于裝備維護保養、戰場搶修、技術管理等方面。針對專業特點,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推動軍械維修專業基于“行動導向”的實戰化與信息化融合的硬件條件建設。
1.建設“行動導向”一體化教室。工學一體化專業教室對應著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在一體化教室內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圍繞專業核心技能,對接部隊真實工作任務,實施“做、導、學”的工學一體化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工學一體化專業教室設計與建設要突出工作環境、工作模式、專業技術技能訓練和人際關系協調的仿真性和職業能力培養的綜合性。一體化教室學習環境設計的關鍵是使設計的環境盡量與部隊真實工作環境保持一致。因此,必須參照部隊實際工作訓練環境來設計實訓教學環境,建成配備“全仿真”的車間、操作間、野戰訓練場地等,即建設“校內職場”,以支持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的課程實踐。
2.圍繞開展實戰化情境式教學,推動模擬化訓練裝備和教學環境建設。從實戰化情境的構成要素來看,模擬化教學條件主要包括模擬訓練器材和模擬訓練環境。模擬訓練器材需研制裝備操作訓練、裝備維修模擬器材,通過模擬武器裝備的使用性能、運行規律和維修過程,滿足單兵和分隊進行裝備使用、維修和專業協同訓練的需要;需研制戰技術環境模擬器材,為學員組織分隊(單兵)進行實裝操作訓練和實兵實裝實彈演練提供必需的戰技術模擬環境,以鍛煉和提高學員在近似實戰條件下使用兵力、兵器的能力。模擬訓練環境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主要支撐,構建虛擬戰場環境,通過相應的三維戰場環境圖形圖像庫,包括作戰背景、戰地場景、各種武器裝備和作戰人員等,為實戰化教學創造一種險象環生、幾近真實的立體戰場環境。
3.圍繞實戰化開展對抗性教學,推動網絡化教學訓練平臺建設。建設計算機作戰模擬系統和指揮自動化系統,通過人機結合,以模擬交戰的方式所進行的網上戰術教學訓練。
1.教學資源建設。一是教學資源建設應主要從部隊中挖掘資源。例如通過部隊調研、院校交流、查閱翻譯等形式廣泛搜集裝備使用與維護的實際案例,采用體現部隊作風的一線操作人員錄像教學等。二是大力自主開展實戰化教學訓練和裝備保障相關課題研究,針對實戰化教育訓練改革和實戰化條件下裝備保障理論、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并融入實戰化教學訓練中,例如研究山岳叢林、高原寒地等典型環境對裝備的影響和對策,研究裝備戰場損傷的機理和搶修手段等課題,提高課程教學內容的“含戰量”。
2.教學團隊建設。一是強化教學團隊成員的政治素質和軍事素養,多舉措強化教員敢打仗、能打仗、會打仗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年度軍事體能、技能訓練與考核,全面提升教員軍事素養;定期組織教員參與部隊“三實”演習等軍事行動,深度融入部隊實戰化訓練,尋找認知誤區和盲區,加強針對性訓練,提高教員遂行軍事行動的能力;組織教員到指揮院校培訓,了解現代戰爭作戰樣式、陣地指揮和合同戰術等基本知識,提高教員把握戰場態勢開展裝備保障的針對性。二是提高教員的實戰化專業素養。強化教員自身遂行實戰化裝備保障任務的能力和傳授實戰化知識技能的能力,通過把專家“請進來”和讓教員“走出去”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教員對實戰背景下的裝備保障常識培訓,增進教員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新變化、對平戰時裝備保障差異的理解和認識,強化教員實戰化裝備保障技能培養;加大部隊代職、聯教聯訓、服務部隊力度,拓寬與部隊融合發展的渠道,鼓勵教學團隊帶著問題和課題去一線開展調研和備課。三是提高教員科研服務部隊能力。安排教員到裝備試驗訓練基地進行崗位鍛煉,參與裝備科研試驗任務,積累裝備保障經驗,著力提升教員科研實踐能力;積極選派教員為部隊演習、裝備保障訓練比武和技能考核提供支援,為部隊解決裝備技術保障和安全管理問題。
3.教學模式改革。一是深化教學方法改革。遵循學員能力生成規律,理論教學注重問題引領、要點歸納和方法輔導,推行基于案例的實證式、研討式學習;實踐教學以實戰化的任務為牽引,鼓勵學員自主研究與實踐,培養學員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堅持“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教學理念,將政治建軍要求和備戰打仗需求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強化學生思想政治品質和軍事職業素養;堅持體系構建、循序漸進,系統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悉心選擇和學員崗位任職、實戰能力相關的思政資源,把握思政教育的內在規律,注重學生的內生性動力和行為引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實現思政目標;堅持如鹽在水、有機融入,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有效嵌入課程教學,避免牽強附會,空洞說教;堅持全程評價、多元評價,將學習態度、信念信心、奉獻精神、軍人素養、愛裝護裝、團結協作、責任擔當、創新意識等要素融入評價指標,教員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切實提高學員的思政素質。三是強化裝備保障綜合演練。開展實戰背景下的裝備保障綜合演練,在加強武器系統聯調聯試訓練的基礎上,著力在保障方式運用、保障力量行動演練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學員作戰行動裝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