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亦是一個難點。部編版語文課本上出現的所有文本素材都是課堂識字教學的重要載體,一年級每課的識字教學任務在12字左右,二年級每課的識字教學任務在15字左右,較大的識字任務也給低年級學生和一線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呢?教師不光要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課內外主動識字的能力,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為最終目的。因此,筆者在踐行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仔細研究新教材,進行一些識字教學的新嘗試、新探索。
【關鍵詞】識字;低年級;教學
作者簡介:盛夢姣(1992—),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平小學。
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1]。隨著幼兒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如今一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和識字能力。如果教師教學時固守舊的方法,就很難滿足新時代學生的識字愿望,同時也很難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現狀。基于以上學情,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識字與寫字內容,滲透了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旨在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還為識字提供了三條路徑,即閱讀中識字、集中識字、“語文園地”識字。筆者一直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也在不斷探尋著識字教學的新階梯。
一、快樂識字,智趣保鮮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低年級識字教學,既要有智,也要有趣,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順應學生的天性。智主要體現在識字方法的科學性、多樣性、契合性和靈活性;趣則表現為開展各種有趣的教學活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認知方式和特點,注重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新學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之間互相促進。
(一)情境中識字
小學生喜歡聽故事,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識字,能使學生興致盎然。例如,在識字活動課“多變的兵器—刀”中,筆者利用象形字的優勢,通過圖片來教學生識字,動態多變的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語文課堂變得有趣又生動。歇后語和諺語的語言凝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卻是很難理解的。因此,筆者創設情境,在教到“殺豬刀刮胡子—懸乎”這句歇后語時,說道:“張屠夫有這么一把刀,(出示張屠夫圖片),除了殺豬,張屠夫還用它干了其他事,到底干了什么呢?(出示兒歌《殺豬刀刮胡子》)”通過對兒歌的學習,學生很快就能記住這句歇后語,并認識“刀”字。在教到“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諺語時,筆者講了一個故事:“有個農民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大兒子一大早就上山砍柴了,而小兒子卻先去鄰居家借磨刀石,磨了一上午的刀。太陽下山后,小兒子砍了滿滿兩擔柴回到了家,而大兒子卻只砍了一小擔柴。”通過對故事的解讀,學生領悟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加深了對“刀”字的認識。筆者以情境為依托,引導學生借助歇后語、諺語輕松識字,提升了學生的識字體驗。
又如,在教學生字“飛”時,筆者先出示大雁飛行的圖片,接著出示生字“飛”,讓學生對照圖片,找一找“飛”字的每一個部件。學生很敏銳地發現大雁的頭、脖子、身體對應“飛”字的主筆“?”,大雁的翅膀對應“丿”“丶”。如此,學生借著“飛”的字形很快完成字形識記的任務。接著,筆者讓學生起立,學著大雁飛行的姿勢“飛一飛”。通過學習“飛行”的情境,學生體驗到了大雁長途跋涉的辛勞,理解了大雁為了省力而不斷變換隊形的舉動。
再如,教師創設游戲情境,先出示兩條魚的圖片,一條又長又瘦,另一條又胖又短,讓學生說一說哪一條魚長,哪一條魚胖。學生只需要認真觀察,就能一下子答出來。接著筆者又讓學生猜一猜哪一條魚更重,有的學生猜長的魚更重,有的學生猜胖的魚更重。此時,筆者出示一只手掂魚的圖片,抓住“拎起來掂一掂”這一動作,由古文字“稱”的演變,引導學生理解“稱”最早的意思就是“稱重”,而稱完之后還要說出來,因此“稱”的引申義就是“稱贊”。接著,筆者巧妙地把“稱”和“秤”這兩個特別容易混淆的字進行對比,通過字音、字形、字義三個方面,扎扎實實地落實生字詞教學。在如此有意思的情境中,學生很快學會了運用“稱”字。創設情境可以使識字教學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學生沉浸在有趣的識字情境中,能對漢字字義感受得更真切,理解得更透徹。
(二)游戲競賽中識字
游戲競賽是識字教學的一大法寶。有了游戲的加持,學生能更好地體驗識字的快樂,并增強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在平時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多種有趣的識字游戲競賽。以下是筆者常用的識字游戲競賽方式。
1.開火車
筆者出示一組識字卡片,讓一豎排或多豎排的學生按順序讀準字音、組詞、分析字形。
2.交朋友
筆者準備字形結構或偏旁相同的形近字“寶寶”以及能組成詞語的兩個生字“寶寶”,讓學生識讀,并把它們連一連。
3.摘蘋果
筆者出示一棵掛有生字卡的“蘋果樹”,讓學生讀一讀,學生會讀哪個生字,就能摘下對應的“蘋果”,此時,筆者就把字卡送給學生。課余時間,學生之間還可以互換“蘋果”,識讀不同的字卡。
4.爬高山
筆者出示一個生字,先讓第一個學生正確讀出生字,然后讓后面的學生接著說出生字的組詞,每往后一個學生需要在前一個學生的基礎上再多組一個詞,以此類推,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說的詞語多。
實踐證明,興趣是點燃學生主動識字的火把。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識字游戲競賽,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既能激發學生主動識記生字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2],教師適時開展一些游戲競賽對識字教學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多元識字,方法護航
不同生字對應的教學策略不同,教師在平時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元的識字教學方式,提高識字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實效性。
(一)跟讀模仿教學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模仿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教師請學生作為小老師讀課文,可以激勵一部分有識字基礎的學生讀文識字,更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主動認字;另一方面,教師讓學生聽讀與跟讀,也是一個可以促進學生識字的過程。
部編版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兒歌,教師可以布置跟讀任務,跟讀的過程不僅是糾正學生讀音和節奏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教材中的兒歌瑯瑯上口,學生跟讀幾遍,就能記住兒歌中的大部分句子,雖然不太認識字,但學生能提高識字的興趣。
例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滿詩意和童趣的兒歌,這首兒歌中要求學生認識的生字有10個。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感受兒歌的美,并引導學生照著“船,小小的船;月兒,彎彎的月兒;星星,閃閃的星星;天,藍藍的天”的示范說一說。如此,學生利用兒歌的語境理解了生字詞的意思,識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貼近學生生活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日月明》這一課采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通過瑯瑯上口的韻文分解漢字的字形字理,揭示會意字的構字規律。學生一讀韻文,便明白生字的意思,并能按構字規律自主進行分類學習,對漢字形成表象記憶,體驗識字帶來的快樂[3]。教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貼近學生生活,喚起學生的表象記憶。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中,講到“青”字族時,筆者先引導學生發現清、睛、情、晴、請五個字的相同部分,讓學生對偏旁有初步的認識。接著,筆者讓學生補充其他“青”字族漢字,畫成思維導圖,從而對這些漢字進行歸類識記[4],直觀而有趣的圖示也比教師干巴巴地說教和學生自行翻看課本的識字效率高得多。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智編生活化順口溜:“太陽出來天氣晴,小小池塘池水清,飛來一群小蜻蜓,眨著閃閃大眼睛,青蛙呱呱好心情,連忙說聲請請請……”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識字教學,由一個字拓寬到一類字,使識字教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高效化,在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同時,優化了識字方法,提高了識字效率。
又如,在識字課堂中,抽讀生詞卡片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筆者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交朋友活動,出示生詞卡片,讓學生與生詞交朋友。接著,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是怎么記住生詞,和生詞交朋友的?”如此,學生眼看心想,提出各種各樣的識字方法。有的學生說:“加一加,減一減,找到一個熟悉的偏旁和部首。”有的學生說:“畫一畫,把字的形狀看成一幅生動的畫。”筆者再提出問題:“同學們再思考,你在哪里見過這些生字?”如此,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習得區分同音字和拓展同類字的方法,真正落實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三、拓寬識字教學的途徑
識字教學,從來就不是單個生字的教學,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教師拓寬識字教學的途徑,讓學生舉一反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識字,有利于為學生今后的自主識字奠定基礎。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升國旗》一課中,筆者教學“國”字時,拓寬識字教學的途徑,讓學生聯系一年級的入學典禮和每周的升旗儀式記憶“國”字,并讓學生歸納包含“國”字的詞語。學生很容易給出“中國”“國旗”“國歌”等詞語,并借助國旗等實物,把“國”字記得更牢。
再如,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總會遇到不認識的字,但同時,學生生活在這個多彩的世界中,識字的資源是無處不在的,而且識字的資源是鮮活的、形象的、生動的。筆者拓寬識字教學的途徑,鼓勵學生留意自己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生字資源,如馬路邊的廣告牌、商店的名字、日常購買的商品名稱等,筆者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收集和積累生字資源,拓寬了他們的識字渠道,為他們打開了識字的大門。
又如,在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樹之歌》一課中,筆者帶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里參觀各種各樣的樹木,讓學生觀察樹木的特點,并嘗試讀一讀樹木上掛著的講解牌的內容。這種走出課堂的識字教學能夠營造愉快的識字氛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筆者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識字交流活動,如在班級開辟“識字墻”,讓學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和認識的漢字;開展“識字王”的評選活動,對識字表現出色的學生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樹立小榜樣,以此激勵更多的學生識字;舉行識字闖關賽,讓學生在競賽中分享識字的快樂,體驗識字的成就感;布置創造性的生活作業,讓學生在周末將在報紙、紙盒等物品上見到的不認識的字剪下來制作成簡報,增加識字的機會。
如果說語文課堂是識字教學的主陣地,那么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就是學生識字強有力的根據地。教師要善于拓寬識字教學的途徑,把識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積累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積累生字詞。
結語
小小漢字,奧妙無窮,識字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有利于為學生日后海量的閱讀做好充分的準備。新時代,新課程,新教學,在“雙減”背景下,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參與研究如何激活學生主動識字的熱情,讓識字不再是一種學習的負擔,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永英.統編版小學語文“字理識字”教學策略新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9(35):75-77.
[3]楊柳,尹世奇.探究趣味識字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05):83.
[4]楊鳳蘭.低年級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2):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