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洋,陳果,陳棟
(信陽市南灣水庫水產站,河南 信陽 464000)
魚類增殖是指通過增殖放流等人工方式向江河、湖泊、水庫等自然公共水域投放魚類苗種的活動,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是近年來國家為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所倡導的大水面綠色健康養殖主要技術之一。出山店水庫作為一座新建水庫,養殖過程中需要考慮和注意的問題較多,如果盲目進行魚類增殖,既容易造成漁業資源的浪費,又增加環境壓力和漁業養殖成本。現總結了近2 年出山店水庫魚類增殖的技術,旨在為開發大型水庫增殖提供科學指導和模式。
出山店水庫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境內,壩址在京廣鐵路以西14 km 的出山店村附近,距信陽市約15 km,控制流域面積2 900 km2,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供水、灌溉,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國家大型水庫,水庫總庫容12.51 億m3,正常蓄水位水面積 51.971 km2。2019 年 5 月正式下閘蓄水,2020 年6 月正式開展水庫魚類增養殖活動。
出山店水庫地處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結合部。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 15 ℃,無霜期 222 d,溫度>14 ℃的天數多達215 d,年日照時數超過2 180 h,年積溫約5 198 ℃,年均降雨約1 000 mm,年均水面蒸發約790 mm,年平均風速為3.0 m/s,年平均大風日數為9.7 日。
出山店水庫設計水位95.78 m,校核水位98.12 m,正常蓄水位88 m,死水位84 m。由于位于淮河干流,在汛期水庫來水量較多,排水頻繁,水體交換率會大大提升,水中營養物質含量會有所增加。
受大別山、桐柏山的地形影響,每年5—8 月為暴雨發生次數較多的時段,而水庫汛期主要集中在此時段,降水量往往會在一場或幾場暴雨中發生較快增長。據統計,此時段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0%以上,豐富的降水為魚類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更加優良的環境條件。
庫區內的底質土壤類型主要為壤土。壤土主要為人為水成土,在周期性淹水和落干、強烈的氧化與還原交替進行的作用下、在長期水耕熟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特點為土質松、爛、肥、厚,有機質積累作用較強,水分和熱量狀態比較穩定。肥沃的底質為魚類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充足的餌料資源。
經黑白玻瓶測氧法測定并計算,對南灣水庫初級生產力進行測算以及相關性分析,得出出山店水庫6—10 月份初級生產力,見表1。

表1 出山店水庫6—10 月份初級生產力測算結果
魚產量測算采用以下公式[1]:
式中:F——鰱、鳙的生產潛力,t;B——浮游植物的生產量(生長期內或1 年內),t;P——可利用的百分比(浮游植物一般為20%~30%);K——餌料系數(浮游植物為 30~40)。
出山店水庫正常蓄水水位面積51.971 km2,約為5 202 hm2。根據測定初級生產力毛產量,取其日平均值5.458 8 g(/m2·d-1),按生長季節6 個月計算,水庫的總生產量即浮游植物毛產氧量:5.458 8 g(/m·2d-1)×180 d×52 026 000 m2=51 119.9 t。
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計算公式[2],按1 g 氧氣等于5.3 g 浮游植物濕質量計算,則浮游植物生產量為 270 935.5 t。P 取 20%,K 取 40。
根據對出山店水庫魚產量測算,出山店水庫鰱、鳙的生產潛力為135.47×104kg。
設定出山店水庫鰱、鳙的投放平均質量為3 kg,回捕率為50%,則每年投放量:
出山店水庫位于淮河干流,為了修復和保護淮河生態環境,維持土著魚類的生態平衡,促進淮河流域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在建庫設計之初,考慮了翹嘴鲌、黃尾鲴、長春鳊、花骨魚等土著魚類的投放,計劃連續放流5 年,每年放流30 萬尾,后期將根據魚類資源的恢復情況決定繼續或終止放流。
水庫中苗種投放的關鍵在于規格的選取,苗種太小,一方面成活率不高,增殖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容易被其他肉食性魚類作為食物而吃掉;再者,水庫泄洪過程中不易攔截,造成資源大量流失。苗種規格過大,一方面增加了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對水庫漁業資源數量的補充有限。因此,根據需要選擇合適規格的苗種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對出山店水庫實際情況的分析,確定向水庫投放鰱、鳙魚苗為3 種規格,見表2。

表2 出山店水庫鰱、鳙魚苗種投放規格
另外,土著魚類的苗種投放,嚴格按照水庫設計方案要求,具體見表3。

表3 出山店水庫土著魚類苗種投放規格和年投放量
同種同齡的魚種,規格一致,體長體質量相差無幾,背部肌肉厚,色澤鮮明,鱗片鰭條完整無損,入水活潑正常,溯水性強,離水后放在盆中鰓蓋不張,尾不彎曲,跳動不止,體表沒有明顯傷痕和寄生蟲。
苗種運輸也直接影響了成活率的高低,如果操作不當,會因機械損失或者缺氧而造成大量死亡。由于苗種的耐氧性較差,裝運前在池塘進行2~3 次的拉網訓練,以提高其耐氧能力。同時,要根據運輸距離的長短和苗種規格的大小,來確定運輸密度。
苗種運輸一般采用活魚車水運。在運輸過程中,水溫要保持在 5~10 ℃,每隔 2~3 h 檢查 1 次水溫,若水溫過高,可投入備好的冰塊降溫。另外,運輸中每間隔1 h 要檢查1 次箱體內是否缺氧,根據魚的狀況,適時調整氧氣量大小。如果苗種規格太小,不易用活魚車水運,可采用袋裝充氧運輸。無論是活魚車水運還是袋裝充氧運輸,運輸時間一般應控制在24 h 之內,時間過長,對苗種的質量和成活率都有一定的影響。
出山店水庫苗種投放一般選擇在8—9 月份,此時水庫的水溫大約在20~23 ℃,浮游生物生產力較好,水體營養豐富,最適宜苗種的生長。同時,水庫的暴雨時段基本結束,排水泄洪次數也逐步減少,苗種資源量能夠得到有效保留。
為了有效減少魚種病害的發生,提高放養成活率,苗種在投放前需使用3%~4%的食鹽水或10 mg/L 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消毒5~10 min。
水庫苗種投放一般采用滑道入水的方式,活魚車達到指定的放流區域后,將提前制作的滑道放在箱體出水口,然后用水泵往箱體內注入庫水,打開出水口,魚苗伴隨著水一起流入水庫里。這種方式既能夠減少傳統網具對魚的損傷,又能讓魚苗提前適應水體,避免入水后產生應激反應。
水庫養殖不同于池塘養殖,具有水面大、水深、來水多和水體交換率高等優點,因此,魚病發生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但秉承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魚病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可松懈。一方面,做好苗種投放前的消毒工作,將病害消滅在源頭;另一方面,做好水質、魚種的常規檢測,定期抽檢,適時掌握水質狀況和魚種的健康狀況。
出山店水庫在汛期來水較多,水體交換量大,魚類又有順水逃逸的習性,往往以溢洪道、輸水隧洞和渠道大量逃逸,尤其是泄洪期間,如果防逃措施未提前做好,稍有疏忽,就會造成大量漁業資源的流失,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通過新聞媒體、發宣傳單等形式積極宣傳教育,提高水庫周邊村民的遵紀守法和保護漁業資源意識。同時,加強日常巡查管理,嚴厲打擊偷盜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