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旺
(利津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東營 257400)
我國海域出產的可以食用的海參有20 多種,其中刺參營養價值最高,主要產于遼寧沿海和山東沿海等地,又稱北方刺參。其形狀為圓柱體,長20~40 cm,前端口周生有20 個觸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 行管足。體色呈黃褐、黑褐、綠褐、純白或灰白色等,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巖礁底。刺參由于夏季代謝水平低,抗應激反應能力明顯減弱,受持續強降雨及高溫、悶熱等惡劣天氣影響,容易出現脫礁、吐腸、化皮甚至死亡現象。為提高養殖效益,應做好苗種選擇與投放、池塘改造以及水位、透明度、理化因子調控、疾病預防和創新養殖模式等工作。現介紹夏季高溫期刺參增養殖技術。
盡量選擇抗逆性強、體格健壯、耐高溫、耐鹽度刺參新品種(系),從種質上提高刺參的抗逆能力。
池塘養殖放苗規格以60~400 頭/kg 為宜。根據養殖條件和苗種規格,放苗密度每667 m23 000~7 000 頭。海洋牧場的底播增殖放苗規格以40~400 頭/kg 為宜,根據海區條件、布礁情況和苗種規格,放苗密度每 667 m2500~1 500 頭。
池塘有效蓄水深度>1.8 m,底部可設置底溝,有利于刺參休眠和底層水交換,數量為3~6 行,溝距為 10 m 左右,溝寬 2~3 m,溝深 10~30 cm。安裝進、排水閘和表層排水閘,保障進、排水通暢,順利排出表層高溫水和汛期淡水。
面積<66 700 m2的池塘,可架設遮陽網,其比例大于池塘面積的2/3。遮陽網距離水面高度>1.6 m 為宜,保障空氣流通。有條件的池塘可安裝降溫系統,利用地下井水的降溫環管或低溫充氧泵等降溫設備,為養殖水體降溫。增氧設備材質建議使用納米管、納米盤等。
對進排水、水位、水色、透明度、底質等采取嚴格管理和生物調控技術,營造有利于刺參生長的最適環境,提升刺參池塘養殖應對夏季極端天氣的能力。
高溫期有效水位>1.8 m 為宜。具備換水條件的池塘要盡量換水,一般每次進排水20~30 cm,緩進緩排,選擇大潮中段以后進水,時間以23:00 至次日 07:00 為宜,避免08:00 以后進排水。進水時測溫度、測鹽度,確保進水水溫低于池塘水溫,進水鹽度與池塘水鹽度一致。
隨著水溫的升高,應逐漸調控池水透明度,并配合施用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到7 月初將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高溫期可適度培養單胞藻,透明度控制在30 cm 左右為宜,水色以黃綠色、黃褐色為宜。
日常加強巡塘,檢測水質理化因子,謹防高溫+汛期疊加因子影響。水溫>31.5 ℃時,要高度重視,達到32.5 ℃時應立即采取降溫措施。汛期應及時監測鹽度變化,強降雨時應及時排淡,確保突降鹽度至1.8%的時間不超過3 d。高溫期夜間22:00至次日06:00 及強降雨排淡后,應進行應急增氧。pH 值保持在 6.8~9.2。
設置網箱保苗的池塘,在保苗網箱上覆蓋遮陽網,高溫期檢查網箱中的頂層附著基高度,以保持在水面30 cm 以下為宜。池塘網箱保苗規格為4 000~10 000 頭/kg,以 4 000~8 000 頭/kg 為宜。
(1)疫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生態防治為主。
(2)要嚴格做好水質調控,根據天氣變化和塘口水質狀況,及時換水和開啟增氧設備,防止泛塘和水體污染,確保水體“鮮、活、嫩、爽”。
(3)應切實把好病從口入關,掌握飼料質量標準,杜絕偽劣雜質飼料,根據刺參生長需求和天氣、水質變化狀況,科學投喂,發病季節要控制飼料投喂量,防止造成自身污染。
(4)要認真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水體、食場、生產用具等定期消毒,嚴防病源侵入。
(5)應科學用藥,積極選用生物、環保、低毒、無殘留藥物,對癥使用殺蟲、滅菌、消毒等藥物,外用與內服相結合。用藥前應做好增氧、沖水等防范措施,嚴禁使用違禁和高殘留藥物。
(6)要根據刺參生長規格和市場需求,組織捕撈,適時上市。控制養殖密度,保持水體最佳載參量。
(7)應加強用藥安全監管,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避免養殖戶病急亂投醫,盲從少數非水產專業的漁藥與飼料經銷人員亂開處方,亂用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高溫期間,每天早、中、晚堅持巡池,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派潛水員潛水觀察刺參生長狀況及有無化皮發病情況,防止刺參“偷死”。
海洋牧場底播增殖相對池塘養殖模式,受高溫影響較小,但亦應增強防范意識,尤其是在離岸較近、礁體較密集、海流不暢的增殖海區,夏季高溫、多雨、少風天氣,在海底易形成嚴重缺氧層,對底播刺參生存造成極大威脅。極端天氣發生時,應及時監測各水層的溶解氧、溫度、鹽度、pH 值變化,如發現缺氧層等異常情況,可用船拖網形式攪動水體,必要時果斷組織搶收。
倡導分段式養殖,推廣大規格參苗“短平快”養殖模式。即 10 月底投放 20~30 頭/kg 的參苗,翌年5 月收獲,最大限度規避刺參度夏生產風險。
大規格參苗“短平快”養殖結束后,接力養殖對蝦。經清池曬塘,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投放蝦苗,10 月上旬收獲。其間可套養兩至三茬海蜇,無須清池即可開展下一輪刺參養殖,以此形成以刺參為主的多品種循環養殖模式,提高池塘養殖效益。
有條件的企業可采取工廠化度夏模式,高溫期來臨前,將池塘刺參陸續采收,集中在工廠化車間暫養度夏,放養密度10~15 kg/m2。高溫期過后將其再移回池塘,實現安全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