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趙軍,康秋平,牛江波,李亞松
(1.成都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2.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加州鱸(Micropterus salmoides)是我國 20 世紀80 年代從北美洲引進的經濟水產養殖品種之一,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經濟水產品種。因其具有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肉質好和效益高等特點,受到廣大養殖戶推崇。加州鱸在1 周齡時便能達到性成熟,是一種具備較大推廣價值的名優養殖魚類[1]。根據《2022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統計數據[2],我國2021 年淡水加州鱸養殖產量達70.21 萬t,廣東養殖產量最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2.51%,其次是浙江、江蘇等南方省份。
當前加州鱸(Micropterus salmoides)消費市場需求量大,商品魚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模式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由此帶來對加州鱸規格苗的需求旺盛。工廠化養殖模式作為當前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以高密度、高產量不斷刷新著行業紀錄,同時對溫度的可控性可滿足全年連續養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當前國內加州鱸苗種供應渠道主要為華南地區的池塘早春苗種,集中供苗進而導致商品魚集中上市,最終導致價格降低[3],品質也在逐年下降。為了滿足日益旺盛的加州鱸苗種需求量,工廠化育苗技術逐步在行業興起,可實現反季節、多批次生產。2020—2021 年成都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山西、江蘇等地區建設加州鱸工廠化育苗車間,開展了多批次加州鱸育苗技術探索與生產實踐。
水花培育至7 朝(0.25 g/尾),建議選用直徑1~2 m、水深0.8~1 m 的恒溫圓形養殖池。一般情況下,當系統內水溫穩定在26 ℃時,加州鱸從水花生長至7 朝大約需30 d,具體相關參考指標見表1。該階段養殖期間,應著重注意轉食率、畸形、營養、控溫等方面問題。

表1 水花至7 朝生長指標參考
7 朝培育至 10 朝(5 g/尾),一般選用直徑 4~6 m、水深1~1.2 m 的圓形養殖池。一般水溫22~27 ℃時,加州鱸魚苗生長需要 45~60 d(表 2),建議溫度為24~26 ℃。日投餌率建議參考值為3%~6%,餌料系數0.7~0.9。該階段育苗的最大初始放養密度建議為5 000~6 000 尾/m3。但應根據實際需要,合理調控初始放養密度,一般以出苗時最高養殖密度不超過10 kg/m3作為標準。此外,在生物防控得當、操作規范及定時分篩的情況下,理想成活率可達80%~90%。

表2 7 朝至10 朝生長指標參考
在養殖過程中,7 朝培育至10 朝階段,出現畸形苗的現象較少,養殖管理重點應關注加州鱸相互蠶食及水質惡化問題,應積極篩分,以提高成活率。此階段建議5~7 d 即可篩分1 次。
每批次育苗前,應對車間內部環境進行整體消殺。養殖池內注水 5~10 cm 深,使用 0.07~0.09 kg/m3生石灰在池內混合后潑灑至側壁,靜置24~36 h,沖洗排掉后重新注入養殖水體。也可根據生產需要,使用2 mg/L 過硫酸鉀代替生石灰。車間管道消毒,可使用2 000 mg/L 氫氧化鈉溶液,采用水泵抽入管道,以消毒管道內部,隨即排掉。生產工具可使用100 mg/L 漂白粉浸泡消毒,車間過道等其他部位使用3 000 mg/L 的“84”消毒液噴霧消毒。條件許可的養殖車間,應對空間消毒,使用8 mg/L 二氯異氰尿酸鈉進行空間煙熏。
2.2.1 車間準備
進苗前7~10 d,加注新水,建議使用井水作為潔凈水源,經砂濾過濾及紫外殺菌后注入養殖池,水質的主要指標參考值見表3。新水加至1 m 左右,使用50 mg/L 漂白粉帶水消毒,或是使用二氧化氯(1~2 mg/L)代替。苗種入池前 2~3 d,全池潑灑有機酸(按產品說明書)解毒,隨后開啟養殖池內增氧設備,攪動混合水體的同時補充溶解氧。解毒后,開啟增氧系統,檢測水質、水泵、故障報警器等,提前2~3 d 試運行設備,檢查各設備運轉情況,入苗前及時維修整改。同時準備好養殖物資,如分篩工具、動保、飼料、抄網、生產記錄表等。在技術人員不脫崗的情況下,建議按照300 m3水體至少配備2 名工人的標準,以基本滿足日常生產需要。

表3 育苗水質要求
2.2.2 引種選擇
育苗車間在使用井水水源情況下,病害大多來自引種場,需嚴格把控苗種質量。引種前建議進行病原檢測,提前檢測引種場魚苗是否攜帶細菌、病毒,如諾卡式菌、虹彩病毒及彈狀病毒等。定苗時,應選擇市場口碑較好的魚苗供應商,選擇工廠化魚苗為宜。同時,應提前到苗種場觀察魚苗情況,出現發病掉苗等現象應重新選擇。進苗時,挑選體格健壯、活力較強的苗種,并取少量魚苗提前1 d 試水,確定無風險后放苗。
2.2.3 入苗操作
魚苗進場下苗前,提前溝通貨運方,確定運輸車內水溫,以此調整車間養殖池水溫,放苗時溫差不宜超過2 ℃。隨后,以5 h 變動2 ℃的變溫速度,控溫至26 ℃。同時,在魚苗下池前1 h,潑灑5 mg/L多維;入池后,潑灑2 mg/L 維生素C,以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成活率。冬季或早春氣溫較低時入苗,放苗后應潑碘制劑或五倍子提取液,消毒并預防水霉病。入池6~7 h 后,少量馴食投餌,避免體質健壯個體殘食弱苗,規格差異較大時應提前投食。
2.3.1 生物防控
工廠化養殖車間應采取生物防控措施,防止傳染性細菌、病毒通過魚種、物品等媒介帶入養殖區。建議場區可設立生物安防通道,外界人員及物品進入養殖區前應集中消殺。條件允許的養殖場區,可采取外來人員進出車間佩戴鞋套及工作服、手部乙醇消毒等措施。車間各池應單獨配置撈網等常用工具,公共工具使用后,應消毒浸泡,建議常備工具消毒桶。
日常養殖過程中,可利用燈光聚集魚群,使用2~3 mg/m3碘制劑(以有效碘計)集中潑灑消毒,建議每3 d 1 次。在分篩轉魚過程中應使用0.3%~0.5%鹽水浸泡,集中消毒,轉池在魚情穩定后應當再次使用碘制劑消毒。條件允許時,建議每7 d 鏡檢1 次,發現寄生蟲應及早采取措施。
2.3.2 投餌方式
加州鱸幼苗階段,具有趨弱光、避強光的特性。工廠化養殖車間可以創造避光環境,人為增添光源可有效聚集魚群,利于馴食。加州鱸工廠化養殖過程中,投餌堅持“四定”原則,應增設燈光光源馴食。馴食是影響育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馴食投餌時,應采用“慢-快-慢”的方式,即在開始投喂時,人工撒料面應寬速度慢,當魚群聚集時加快投餌,魚群散開時放慢速度。投喂以八分飽為宜,每日建議3~4 餐。
育苗階段應注意定期補充多維等營養元素,特別是在轉食期間,重點管控好水質和營養,強化培育豐年蟲。在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后,建議每10~15 d 采用多維和保健類中草藥(用量根據具體藥品種類說明書)拌料投喂,連續服用3~4 d,以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
2.3.3 分篩轉池
加州鱸為肉食性魚類,在饑餓時常常會發生相互蠶食現象。應定時篩分,分篩不及時,成活率在兩周內通常會下降10%左右;篩分頻率過于密集,不僅耗費人力,對魚苗生長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建議加州鱸規格達到5 朝(約0.06 g/尾)開始,根據生長速度,5~7 d 篩分1 次,最遲不超過10 d。拉網分篩前半小時,水位排低后潑灑2 mg/L 維生素C。分篩入池后再次潑灑維生素C,并在分篩后3 h 左右可開始適量投喂,根據魚情控制投餌量。
2.3.4 穩定水質
如何維持潔凈的水體,是工廠化育苗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系統中,水質的穩定,主要依靠其對固體顆粒物的去除和對氨氮、亞硝酸鹽的降解。循環水養殖模式下,應重點關注生化池中硝化與反硝化細菌的生長掛膜,以提高系統的水質凈化效率。生化池掛膜初期投入菌種和營養源,一般掛膜第10~15 天,當氨氮降低近0 mg/L,亞硝酸鹽積累達到頂峰開始下降時,可逐個將養殖池并入生化池進行循環水養殖。同時以養殖動物代謝物作為硝化菌營養源,促進菌群穩定增長。其過程中,應結合定期排污,以排出溢流管道內聚集代謝物。建議每日投喂后1~2 h 開始排污,單次排污換水量為養殖池水量的1%~2%。
在工廠化育苗系統中,連續的換水會使養殖水溫不穩定,導致魚苗產生應激反應。建議采用間歇式流水養殖方式,即每日定時集中排污,定時加注新水,單次換水量為養殖池水量的15%~30%,每日集排污建議在投喂后1~2 h,排污次數與投喂次數保持一致。加注新水時進水量控制在1~2 h 加滿養殖池為宜,以降低魚類應激反應。冬季補水水源建議使用井水,可較好地維持預設水溫,并可節省加熱能耗。當魚苗達到7 朝后或外部水源溫度升高后,養殖池可持續進排水。
工廠化加州鱸育苗技術以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為核心,在維持養殖水溫最適的條件下,通過調節水質、燈光馴食、生物防控等措施,提高育苗成活率。同時,做好魚苗入池前后的準備工作,并強化穩定水質、加強分篩和投餌管理等養殖技術要點,確保加州鱸魚苗健康快速生長,尤其是在反季節育苗中優勢明顯,可為養殖戶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