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迪
(忠縣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 404300)
加州鱸又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原產于北美,是典型肉食性淡水魚類,具有營養豐富、肉質堅實細嫩、無肌間刺、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和易起捕等特點,深受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喜愛[1]。目前,我國加州鱸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江浙一帶,其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81%[2],重慶地區也在逐步引進加州鱸養殖。然而重慶地區夏季氣溫高,病原菌繁殖快,養殖戶對加州鱸飼料全程化養殖技術不熟悉,養殖存在困難。現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簡述了加州鱸的養殖環境和苗種放養,飼料選擇和投喂技巧,水質和日常管理,魚病防治技術,通過實例分析,以期為重慶地區的加州鱸養殖提供參考資料。
池塘通風向陽,塘基完整,池底平坦,底質為壤土或沙壤土,淤泥厚度<10 cm ,每口池塘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選用3 335~10 005 m2長方形的池塘,考慮到重慶山地地形,在池塘形狀選擇上可適當調整,池埂寬 3~4 m,池塘內坡比為 1∶2.5~1∶3.0,水深為2.0~2.5 m[3]。池塘水源充足,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89)。配置功率相適應的增氧機、自動投餌機,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安裝在線水質監測設備,飼料臺安置網圍等。苗種放養前, 池塘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 或漂白粉4 kg 全池潑灑,清塘消毒。
選擇優鱸1—3 號等人工培育的新品種,該新品種易馴化、抗病性強、生長速度快。購買規格整齊、體格健壯、無體表損傷、搶食兇猛、集群能力強的加州鱸魚苗。魚種下塘前用3%~5%的食鹽水藥浴15 min 或20 mg/L 高錳酸鉀溶液浸浴20 min[4]。加州鱸可以和鰱、鳙、鯽和胭脂魚等魚種混養,以改善水質,提高經濟效益。但要注意套養魚種個體規格要比加州鱸苗大2~3 倍,以避免被加州鱸捕食。建議每667 m2放養加州鱸苗2 000~3 000 尾,套養鰱和鯽100 尾,鳙50 尾。
加州鱸作為肉食性魚類,具有掠食兇猛、攝食量大、對蛋白含量要求高(飼料粗蛋白40%~50%)、不耐受高糖的特點[5]。隨著其馴化技術成熟和配合飼料的發展,已有完整的飼料全程化加州鱸養殖模式。目前市場上加州鱸專用飼料均為膨化漂浮飼料,價格>1.1 萬元/t,餌料系數為 1.1~1.3[3]。應選擇正規的飼料廠家,飼料以動物蛋白為主,脂肪、淀粉分別為10%~14%和5%~7%為宜[6]。其蛋白含量、粒徑隨加州鱸的生長而調整,具體不同生長階段蛋白、粒徑選擇見表1。

表1 加州鱸不同生長階段蛋白需求和投喂料號[6-10]
通常購買的苗種都是經過馴化的,因此可以直接投喂飼料。加州鱸的投喂應按照“四定”原則。定位:投喂飼料必須有固定的食場和飼料臺,投喂之前敲擊盆具制造聲響,使加州鱸養成固定位置攝食的習慣,一般飼料投喂點選擇在水面寬敞、進水口附近,避開池塘角落[4]。定時:放養初期,每天投喂5~6 次,后逐漸減少至 3 次(06:30、10:30、16:30);夏季水溫過高,加州鱸食欲減弱,調整成投喂2 次/d( 08:00、17:00);投喂時長以 20~30 min 為宜,投餌速度遵循“慢、快、慢”的原則[11]。定質:投喂的飼料必須新鮮、適口、營養均衡,并盡量選擇符合加州鱸營養需求的膨化飼料[4]。定量:魚種放養后,第1 天投飼量減半,第3 天恢復正常投飼量,投餌率控制在魚體質量的3%~5%,可適時打樣,以測算存塘魚質量,每天的具體投飼量還應根據天氣狀況、水質變化、魚攝食情況適量增減,極端天氣可停食[12]。
保持水體透明度35~45 cm,每半月全池潑灑生石灰(每 667 m210~15 kg)調節水質,pH 值為7.0~8.5。重慶夏季高溫時期,可每10 d 加注新水15~25 cm。科學使用增氧機,攪動水體,以促使水體上下層對流混合,ρ(溶解氧)>5 mg/L。為防止缺氧泛塘,高溫季節增氧機每天開啟10 h,即22:00至次日 05:00,晴天12:00 到 15:00,陰雨天可視情況適當延長增氧時間。定期按產品說明書的規定劑量,使用底質改良劑、EM 菌、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改良底質和水質,確保水色呈淺綠色;觀察池水中浮游動物數量,量大時及時殺滅,防止其大量耗氧;養殖期間,保持水體“肥、活、嫩、爽”,保證魚類正常生長[13]。
加州鱸易發肝膽疾病,出現花肝、綠肝、肝臟腫大、肝顏色變淡發白或呈淡黃色或充血甚至有膽汁淤積、壞死的現象,嚴重制約加州鱸養殖業的發展[14]。重慶地區夏季氣溫高,最高可達40 ℃以上,而夏季是加州鱸生長的黃金期,養殖戶大量投喂以促進其增加體質量,長時間的熱應激反應和過量攝食高脂、高蛋白飼料,會出現其消化吸收能力變差、肝臟健康水平下降、抗病力減弱等問題,極易暴發肝膽綜合征。
加州鱸保肝護膽,以預防為主,首先要科學合理投喂,夏季高溫期間的日投喂量應為正常投喂量的70%~80%;調整投喂頻率,以8 分飽為宜,減少水中殘餌、糞便、動植物腐殖質等有機污染物,防止水質指標超標,穩定水質(控制好氨氮、亞硝酸鹽氮、藍藻等)。其次是定期按產品使用說明,在飼料中添加多維(維生素 C、維生素 E)、免疫多糖、中草藥制劑(肝膽利康散、保肝寧、三黃粉)、膽汁酸類(膽汁酸、氯化膽堿)物質,促進脂肪代謝平衡,維持肝腸循環系統正常工作,減輕肝臟負擔,保肝護膽[15]。建議重慶地區夏季每周2 d,每天1~2 餐拌料以上免疫性添加劑飼喂。再次是科學使用漁藥,不得使用“三無”漁藥,嚴格遵守休藥期規定,每月打樣1 次,取樣解剖,觀察加州鱸肝臟健康程度,適時防治。
夏季應堅持早晚巡塘,觀察魚群、攝食和水質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夜間加強巡視,嚴防出現浮頭現象,及時撈出池塘中的死魚、雜草和污物,保持池塘衛生和水體清潔。建立規章制度,切實做好生產、用藥和銷售記錄,發現死魚,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措施[5]。
隨著加州鱸集約化、規模化、高密度及單產水平的提升,其疾病暴發率也呈上升趨勢,魚病防治愈發重要[16]。外購苗種務必實施檢驗檢疫,防止苗種攜帶病毒細菌,加強日常飼養管理,提高魚體自身免疫力。飼養過程中要遵循“早發現、早處理”“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發現加州鱸魚體發黑、離群獨游、不進食等異常現象,及時診斷,對癥治療[17]。
夏季高溫炎熱,有機質分解快,浮游生物繁殖多,水體、底質易變壞,細菌性疾病容易大規模暴發,主要有諾卡氏菌病、爛鰓病、腸炎病、爛身病等。
3.1.1 諾卡氏菌病
該病發病期主要集中在6—9 月份,典型癥狀為剖開腹腔可見肝臟、腎臟及心包膜布滿白色結節。防治方法:該病由于投喂冰鮮魚導致,全程配合飼料養殖能大幅減少發病率;發病時用聚維酮碘溶液(用量為每 667 m21 m 水深 250~300 mL)全池潑灑,外加抗生素拌料內服,抗生素具體用量參照不同抗生素制品的使用說明[18-19]。
3.1.2 爛鰓病
該病主要癥狀是鰓瓣腐爛發白,黏液分泌增多或帶污泥斑點,鰓小片壞死,嚴重時鰓蓋內外側充血發炎[16]。防治方法:換注新水,每667 m21 m水深用0.2 kg 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同時給魚體內服土霉素、諾氟沙星、多西環素等抗菌藥物,按20~50 mg/kg 標準用藥,可以將藥物直接拌入飼料連喂 4~6 d[20]。
3.1.3 腸炎病
患病加州鱸腹部膨大且有積水,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見腸道充血發炎,嚴重時壞死。防治方法:先減料或停飼1 次,在新鮮飼料內加入抗菌藥物,如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等進行投喂,或者在飼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藥制劑(如黃連、小檗堿等),具體使用量參照不同抗菌藥物和中草藥制劑產品的使用說明[21]。
3.1.4 爛身病
患病加州鱸軀干、頭部出現小紅斑,周圍鱗片松動脫落,尾鰭腐爛;隨著病情發展,斑點逐漸擴大至大小不一的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病灶,病灶表皮及肌肉潰爛,嚴重時露出骨骼[22]。防治方法:定期在飼料中按產品使用說明劑量添加維生素、三黃散等,提高加州鱸免疫力和促進生長,預防該病發生;發病時,每次1 m3水體用苯扎溴銨(45%)0.2 mL 消毒,內服20 mg/kg 氟苯尼考(10%)進行治療[23]。
真菌病主要為水霉病。通常魚體受傷后發生,一般表現為魚體鱗片脫落且附著有白色棉絮狀絨毛,該病主要危害鱸魚苗,多發于春季。防治方法:避免魚體受傷,拉網鍛煉或運輸后要及時消毒;此外,患病鱸可內服苦參、地膚子,外潑五倍子或者水楊酸(使用劑量參照產品制劑使用說明)搭配聚維酮碘(每 667 m21 m 水深 250~300 mL)進行治療[24]。
鱸病毒性疾病主要是彈狀病毒病和虹彩病毒病。彈狀病毒病主要癥狀是解剖后見肝臟嚴重腫大、出血,脾臟腫大,胃腸空,腎臟嚴重腫大。虹彩病毒病典型癥狀是病魚體表大片潰爛,裸露肌肉壞死并有出血,病魚體色變黑,肝、脾、腎腫大并伴有出血。目前對于這2 種病毒性疾病均無有效治療藥物,生產中主要以綜合預防為主:一是加強苗種檢測,避免魚苗攜帶病毒;二是保持水質良好,水環境穩定,定期每667 m21 m 水深用聚維酮碘溶液250~300 mL 全池消毒;三是定期在飼料拌維C(按10 mg/kg 用量)等營養性添加劑投喂,增強抵抗力;四是發病時,盡量用刺激性小的殺菌藥[25]。
加州鱸患寄生蟲病時,常出現吃食不旺或停食、離群漫游于池邊或水面等現象。目前養殖加州鱸特別需要預防車輪蟲病,患該病鱸體色黑暗且消瘦,體表有較多黏液,鰓絲發白腐爛,鰓部暗紅且分泌大量黏液,顯微鏡觀察鰓絲有車輪樣蟲體。防治方法:魚種放養前,用1%~2%鹽水浸洗3~5 min;發病時用 0.7 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20];文獻[26-27]研究表明,直接用 476 mg/L 的冰醋酸浸泡魚體1 h 和白屈菜中的白屈菜紅堿(濃度為0.8 mg/L)浸泡魚體,都能有效防治車輪蟲病。
夏季氣溫較高,池塘殘餌、糞便、動植物腐殖質等有機污染物持續積累,而池塘承載力有限,會造成水體底部“氧債”產生,溶解氧不足,影響池塘的氮循環正常運行,出現氨氮增高、產生亞硝酸鹽氮的現象,引起加州鱸氨氮、亞硝酸鹽氮中毒[28]。主要癥狀是魚吃料減少或停料,漂浮在水面呈浮頭狀,少數魚體失衡,在塘邊打轉,體表無異常現象,解剖可見肝臟呈暗紅色等。防治方法:首要是及時增氧,多開啟增氧機,以加快水體流動,提高溶氧量;然后外用調水和活菌藥物,直接改善水質,用氧化底改藥物改底,分解過多有機物,降低水體氨氮和亞硝酸鹽氮等有害物質含量[29]。
按照上述養殖技術要點,選取本地一養殖企業提供全程養殖技術服務,指導養殖業主在當年3 月底購進6~8 cm 加州鱸苗13 000 尾,飼養于6 003 m2池塘,依照技術要點,定期到塘口進行技術指導,養殖全程沒有大規模暴發魚病,加州鱸養殖成活率達96.15%,養殖期間水質穩定良好,未出現藍藻暴發、氨氮超標等現象,打樣加州鱸肝臟,發現其健康紅潤,有彈性。當年 10 月出塘,規格在 0.3~0.5 kg,經測算每667 m2產量約為569 kg,綜合出塘價約為36 元/kg,綜合養殖成本為 22.8 元/kg,在不算套養魚種情況下,當年加州鱸每667 m2凈利潤可達7 511 元。
加州鱸因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等特點,市場需求旺盛,有廣闊的養殖前景。重慶作為西南內陸地區,加州鱸養殖量不大,市場競爭相對較小,出塘價相對較高,養殖戶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本案例中的養殖企業,因為是首次嘗試養殖加州鱸,加之供苗不足,所以當年加州鱸養殖密度不高,而且重慶夏季氣溫高,各類動保產品用量大,養殖成本較高。在后續的養殖中,要總結養殖經驗教訓,在保證加州鱸存活率和健康的前提下,增大養殖密度,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探索加州鱸秋季苗養殖技術,攻克重慶地區加州鱸越冬技術難點,借助加州鱸錯季上市價格更高的優勢,既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生活需求,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也能給養殖戶帶來豐厚的效益回報,為重慶地區加州鱸高效養殖提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