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腦梗死后不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棲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后不寐患者,對其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以不同方案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60例,“標本配穴”溫針灸治療),觀察組(60例,實施“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評價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83.33%)(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嚴重指數(ISI)均降低,睡眠時間均延長,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對腦梗死后不寐患者“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方案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睡眠治療及延長睡眠時間,降低血液黏稠度,值得應用。
【關鍵詞】標本配穴;溫針灸;推拿;腦梗死;不寐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4.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4.007
腦梗死后患者往往伴隨著諸多后遺癥,其中不寐是一個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困擾患者[1]。有研究顯示,腦血管病患者合并失眠占比超過90%[2]。不寐不僅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還可能影響康復進程和預后結果。以往多采取口服安眠類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睡眠,但效果有限,并且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依賴性和不良反應,故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關鍵。臨床發現“標本配穴”溫針灸結合推拿治療腦梗死后不寐患者反應良好,所謂“標本配穴”,是指根據個體的病情和體質特點,選擇特定的穴位進行針灸和推拿治療,以達到個體化、精準化的治療效果[3]。基于此,為進一步探討“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腦梗死后不寐的臨床療效及其機制,本文將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棲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后不寐患者,對其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棲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后不寐患者,對其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以不同方案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4.73±3.72)歲;腦梗死病程7~100 d,平均病程(57.36±4.68)d;不寐病程1~20 d,平均病程(10.62±1.53)d。觀察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4.74±3.38)歲;腦梗死病程7~102 d,平均病程(57.58±4.23)d;不寐病程1~22 d,平均病程(10.87±1.47)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經棲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腦梗死,且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4](CCMD-3)中不寐的相關標準;②不寐癥狀均發生在腦梗死之后;③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在7分以上[5];④近期內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案;⑤均可進行溫針灸治療。排除標準:①具有失眠疾病史;②意識障礙;③繼發性腦卒中;④語言障礙無法交流;⑤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⑥服藥其他藥物引起的不寐癥狀;⑦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癲癇。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取標本配穴溫針灸治療。體位選擇仰臥位,標本配穴參考《針灸學(第9版)》[6],主穴選擇:合谷穴(LI4)、足三里穴(ST36),關元穴(CV4),百會穴(GV20),如脾胃不和加三陰交穴,痰熱內擾加曲池穴,肝郁化火加太沖穴及風池穴,陰虛火旺加太溪穴和通里穴。常規對穴位部位進行消毒,以1.0寸毫針進行針刺,在針刺百會穴時注意向神庭穴方向平刺,針刺風池穴時,向其鼻尖方向以斜刺的方式進行,其余穴位均以直刺的方式進行;然后將2 cm艾段套在穴針(足三里和關元穴)的針柄上,點燃,灸2壯,留針時間為30 min。
觀察組實施“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其中,“標本配穴”溫針灸步驟同對照組一致。推拿治療步驟:主要進行頭背部推拿,體位選擇俯臥位。首先開始頭頸部推拿,運用“五指拿法”位于患者頭部兩側直至其枕骨下,然后對于頸部兩側,以“三指拿法”進行,同時使用“一指禪法”從神庭穴按揉至大椎穴,重點按揉的穴位包括風府穴、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等,頭部兩側膽經掌振手法進行,分別往返進行5次,時間5 min;其次,對背部進行推拿,以按摩油涂抹在掌中,以兩掌分推其背部的膀胱頸和督脈,兩側肩頸以拿法拿捏手法進行,循經彈撥夾脊穴和膀胱經第一側線(后正中線旁開1.5寸),一指禪法按揉脾俞、心俞、大杼、肝俞及腎俞等膀胱經一、二側線腧穴,再以滾法由輕到重對脊柱兩側進行推拿,時間約為10 min,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宜。兩組患者治療均為1次/d,連續治療5次后,休息2 d,1個療程7 d,共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評價。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治愈:經1個月干預后,不寐癥狀消失,夜間睡眠時長≥6 h,睡眠質量良好,次日精力充沛;顯效:經1個月干預后,不寐癥狀顯著改善,睡眠時間得到延長,較治療前增加了3 h以上,且深度睡眠時間所有增加;有效:經1個月干預后,不寐癥狀得到減輕,但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 h;無效:經1個月干預,其不寐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睡眠情況。治療前后以PSQI和失眠嚴重指數(ISI)評估患者睡眠,其中,PSQI包括睡眠時間、是否使用催眠藥物等7個維度,采用0~3分四級評分[5]。ISI包括6個條目,分別為早醒、入睡困難、睡眠程度等,每個條目0~4分進行計分。兩個量表分數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差、失眠癥狀越為嚴重[8]。③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對比。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對其進行抗凝處理并離心(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轉速3 000 r/min),采取全自動血流變儀器(R80型血流變分析儀,北京中勤世帝科學儀器有限公司),以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包括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情況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PSQI、ISI均降低,睡眠時間均延長,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變學指標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神經血管疾病,也被稱為腦卒中或中風,臨床表現為面癱、肢體無力、語言障礙、感覺異常、視力改變、平衡困難等。且腦梗死后,大多數患者可能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同時還伴隨著失眠、頭痛、癡呆、情緒低落等精神異常表現。這些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和負擔。目前,西醫常常傾向于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安眠藥和抗焦慮藥。藥物治療失眠癥的優勢在于其快速的作用和短期內的效果,可以暫時緩解失眠癥狀[9]。然而,藥物并不能根治失眠問題,且長期使用藥物可能導致耐藥性的產生,使藥物的療效逐漸減弱。此外,藥物治療也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如昏睡感、注意力障礙和情緒波動等。因此,需要結合中醫的治療方法。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和個體化治療,在治療失眠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方法[10]。例如,中醫針灸和推拿療法通過調整人體的氣血流動和平衡身心,可以改善睡眠質量和緩解精神異常癥狀,對腦梗死后的失眠問題具有一定的療效。
傳統中醫將腦梗死歸為中風,而失眠則被歸為不寐。盡管這兩種癥狀看起來毫不相干,但在中醫理論中,其都與身體的虛實狀況、氣血虧虛及痰瘀熱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腦梗死后引發的失眠是由于機體的正氣虛衰、氣血不足、五臟功能受損、痰瘀互結、七情失調以及感受外邪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氣機逆亂,痰瘀等病邪上升干擾了清陽,導致精神失常,營衛失調,進而引發失眠。腦梗死后的失眠病理特點常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氣血虧虛為根本原因,而痰瘀熱為病理標志[11]。因此,在治療失眠時,中醫主要以調理臟腑氣血、調和陰陽為主要原則。通過中醫療法,可以調節臟腑功能,恢復氣血的平衡,消除痰濕和瘀血等病邪,從而改善失眠癥狀。針灸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調整氣血循環,平衡陰陽,改善睡眠質量。本文基于固本祛邪為理念取關元和足三里為“本穴”進行針灸,同時進行針刺和艾灸,以補益脾腎、溫陽化氣來治療根本問題。同時,選擇合谷和百會作為“標穴”,以疏通經絡、化痰祛瘀、通暢腦部的功能。關元是陰經上的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的穴位,足三里是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上的合穴。這兩個穴位的溫針灸可以溫暖陽氣、化解氣滯,培補土元。配合合谷和百會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這四個穴位的選擇體現了補和瀉的兼施,陰陽的合用的治療原則。它們能夠刺激患者頭部和手足陽明經,激發人體的正氣,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消除痰濕、化解阻滯、鎮靜安神的效果,符合腦梗死后失眠的病因和病機。而推拿的優勢在于:①推拿通過刺激頭部和背部的穴位和經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包括頭頸部和腦部的血液供應。這有助于改善腦梗死后的局部血液供應不足,有利于恢復受損神經功能[12]。②推拿刺激頭部和背部的穴位,可以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有助于平衡神經系統,減輕緊張和焦慮,促進放松和休息,從而改善失眠問題[12]。③腦梗死后,由于神經損傷和身體康復的需求,患者常常伴有肌肉緊張和不適。推拿可以通過按摩和揉捏背部的肌肉,緩解肌肉緊張,舒緩肌肉疼痛和不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④推拿的過程中,患者會體驗到溫暖、舒適的觸感和按摩效果,這對于促進身心的放松和舒緩疲勞非常有益。身心放松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進入睡眠狀態,改善失眠問題[13]。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經聯合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83.33%,表明采用聯合治療的方法,即“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對腦梗死后的失眠問題具有更好的療效,聯合治療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包括調節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循環和緩解肌肉緊張等,從而產生綜合效應,提高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PSQI、IS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進一步支持了聯合治療的優勢,即通過溫針灸和推拿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改善腦梗死后的失眠問題,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長。觀察組經治療后的各血流變指標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標本配穴”的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腦梗死后的血液流變特性,同時進一步證實通過溫針灸和推拿的綜合療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變參數,有助于提高腦梗死后患者的血液供應,進而改善其睡眠問題。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后不寐患者基于“標本配穴”溫針灸+推拿治療方案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睡眠質量及延長睡眠時間,降低血液黏稠度,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朱才敏, 殷璀穎, 劉昊. 耳穴貼壓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腦梗死后失眠臨床研究[J]. 新中醫, 2023, 55(2): 160-163.
牛桂森, 王強, 劉風麒, 等. “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腦梗死后失眠癥合并情緒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22, 14(33): 61-64.
沈閃閃, 葉鵬飛. 艾灸涌泉穴聯合耳穴埋豆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康復期失眠的臨床研究[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22, 36(9): 41-43.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1, 34(3): 184-188.
路桃影, 李艷, 夏萍, 等.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 重慶醫學, 2014(3): 260-263.
王華, 杜元灝. 針灸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32-120.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186.
李恩澤, 李偉霞, 謝植濤, 等. 失眠嚴重指數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C]//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十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 哈爾濱, 2018: 154.
田秋萍, 張立紅, 李震中. 腦梗死前睡眠質量與腦梗死后失眠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9, 45(6): 336-339.
陳朋. “標本配穴”溫針灸聯合頭背部推拿治療腦梗死后失眠的療效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12): 94-95.
李霞, 李淑梅, 江玲玲, 等. 耳穴壓豆聯合藥罐治療腦梗死后失眠療效觀察[J]. 西部中醫藥, 2022, 35(1): 127-130.
王炳哲, 閆少校. 淺談中醫推拿治療失眠[J]. 中外醫學研究, 2022, 20(34): 164-168.
趙景明, 李永紅. 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合并失眠患者對其睡眠質量的影響[J]. 世界睡眠醫學雜志, 2023, 10(4): 729-731.
作者簡介:丁振英,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腦出血、腦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