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聰
(上海市競技體育訓練管理中心,上海 202177)
佩劍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體育項目,也是夏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男子佩劍比賽是佩劍項目中最具觀賞性和競技性的比賽之一,要求運動員具備高超的技術水平、靈活的反應能力、穩定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意志力等多種素質[1-3]。在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面,已經涌現出了許多不同的訓練方法和理論,如技術訓練、體能訓練、心理訓練等[4-8]。然而,對于這些訓練方法的效果評估卻存在較大的爭議和不確定性。因此,本文通過對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進行效果評估,探討何種訓練方法更加科學、有效,以期為男子佩劍運動員的訓練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1.1 研究對象
納入我國佩劍運動員10 例作為研究對象,運動員年齡在18-30 歲之間,這是男子佩劍運動員的黃金年齡,身體素質、協調性和技術水平都處于較高水平。運動員具備至少三年的專業訓練經歷,技術動作規范,基本掌握男子佩劍技術要領。運動員應為全國錦標賽、冠軍賽等國內重要賽事的前八名獲得者,具備一定國際比賽經驗,了解國際競技水平。運動員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無重大傷病史,能適應高強度訓練。運動員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在比賽中保持冷靜,發揮出正常水平。運動員應具備積極訓練的態度,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有較高的接受度,能積極配合研究過程。將上述10 例運動員按照訓練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訓練方式,實驗組采用系統訓練方法,每組5 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資料法對國內外有關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的研究進行梳理。這有助于了解當前研究的最新進展,為實驗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文獻綜述法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領域的文獻資料,以便系統地闡述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1.2.2 數據分析法
為了更客觀、準確地評估訓練方法的效果,運用數據分析法、描述性統計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通過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差異,分析訓練方法對運動員各項指標的影響[9]。
1.2.3 專家訪談法
為更全面地了解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的實際效果,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男子佩劍教練和運動員對實驗結果進行評價。通過專家訪談,了解訓練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空間[10]。專家訪談法有助于從實際操作的角度,更全面地評估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的效果。
1.3 訓練內容
1.3.1 對照組訓練方法
(1)基本技能訓練:對照組成員將首先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包括劍的握法、步伐、身體協調性等方面的練習。此階段的目的是讓運動員掌握佩劍基本技能,為后續訓練打下基礎;(2)技術動作訓練:在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對照組運動員將進行技術動作訓練。這包括刺、劈、抽、攔等基本技術動作的練習。訓練過程中,教練將注重動作的規范性和實戰應用性,以提高成員的技術水平;(3)戰術訓練:在技術動作訓練之后,對照組運動員進行戰術訓練。這包括個人戰術、團體戰術以及針對不同對手的應對策略等。教練將通過對比賽錄像的分析,幫助成員了解并掌握各種戰術要領;(4)身體素質訓練:為了提高運動員的體能和力量,對照組將進行有針對性的身體素質訓練,包括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敏捷性訓練等。此階段的目的是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綜合素質,為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5)實戰訓練:對照組運動員在訓練的最后階段進行實戰訓練。教練將組織運動員進行一對一、多對多等不同形式的對抗,以檢驗運動員在訓練中所掌握技能和戰術在實際比賽中的運用效果。
1.3.2 實驗組訓練方法
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效果評估中,訓練系統內容是關鍵的一環。實驗組的訓練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本技術訓練、技能提升訓練、戰術訓練、體能訓練和心理訓練。
(1)基本技術訓練:基本技術訓練包括劍的握法、步伐、攻擊和防守動作等。這些技術是打好佩劍基礎的關鍵,對于初學者尤為重要。教練員需耐心指導,確保運動員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11-13]。①訓練內容:劍的握法、步伐、攻擊和防守動作等。②訓練方法:教練員需耐心指導,分階段、逐步地讓運動員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可以通過視頻講解、示范、一對一輔導等方式進行教學。③訓練頻率:每周至少3 次,每次1h。(2)技能提升訓練[14,15]:技能提升訓練主要針對已經掌握基本技術的運動員,目的是提高他們在實戰中的應變能力和技巧。①訓練內容:快速反擊、連貫動作、高度技巧性動作等。②訓練方法:針對已掌握基本技術的運動員,進行實戰模擬訓練。教練員可根據運動員的進步情況,逐步提高訓練難度。③訓練頻率:每周至少2次,每次1.5h。(3)戰術訓練[16]:戰術訓練是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勝的關鍵。教練員需根據運動員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戰術,并進行針對性訓練。①訓練內容:根據運動員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戰術,并進行針對性訓練。如:針對不同對手,運動員應如何調整進攻和防守策略;如何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的優勢等。②訓練方法:教練員通過分析比賽錄像,總結運動員在比賽中的不足,制定針對性的戰術方案。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需與運動員充分溝通,確保戰術執行到位。③訓練頻率:每周至少1 次,每次2h。(4)體能訓練[17]:體能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的耐力、速度和力量至關重要。①訓練內容:上肢力量、核心力量、下肢力量訓練,以及有氧和無氧訓練。②訓練方法:針對佩劍項目的特點,設計專門的體能訓練計劃。如:利用自身重量或力量訓練器材進行力量訓練;進行長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提高運動員的耐力;進行爆發力訓練,如:跳箱、短跑等。③訓練頻率:每周至少3 次,每次1.5h。(5)心理訓練[18]:心理素質在競技體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心理訓練旨在幫助運動員樹立信心、保持冷靜、抗壓能力強等方面。教練員可以通過模擬比賽場景、設置挑戰性任務等方式,鍛煉運動員的心理素質。①訓練內容:樹立信心、保持冷靜、抗壓能力強等。②訓練方法:教練員通過模擬比賽場景、設置挑戰性任務等方式,鍛煉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此外,還可以進行心理輔導,幫助運動員調整心態。③訓練頻率:每周至少1 次,每次1.5h。
1.4 觀察指標
①運動員的總得分、進攻得分、近距離進攻次數、遠距離進攻次數、直接進攻次數、間接進攻次數。
②運動員對于訓練效果的滿意度。
2.1 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員得分情況
在總得分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得分為46 分,高于對照組的35 分,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X2值為5.356,P 值為0.023)。在進攻得分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得分為32 分,高于對照組的28 分,差異顯著(X2值為5.525,P 值為0.020)。在近距離進攻次數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共進行了82 次近距離進攻,高于對照組的71 次,但差異不顯著(X2值為0.511,P 值為0.475)。在遠距離進攻次數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共進行了49 次遠距離進攻,低于對照組的51 次,但差異不顯著(X2值為0.511,P 值為0.475)。在直接進攻次數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共進行了83 次直接進攻,高于對照組的75 次,但差異不顯著(X2值為0.379,P 值為0.538)。在間接進攻次數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共進行了89 次間接進攻,高于對照組的70 次,但差異不顯著(X2值為0.379,P 值為0.538)。綜上所述,實驗組運動員在總得分和進攻得分方面表現較好,但在遠距離進攻次數方面表現略遜于對照組。在近距離進攻、直接進攻和間接進攻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員得分情況
2.2 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員訓練效果滿意度比較
在滿意度方面,對照組有1 名運動員表示滿意,實驗組則沒有運動員表示滿意,兩者相比差異不顯著(X2值為0.532,P 值為0.528)。對照組有4 名運動員表示基本滿意,觀察組有5 名運動員表示基本滿意,但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訓練效果不滿意方面,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0 名運動員表示不滿意。總體來說,對照組和實驗組運動員對訓練效果的滿意度相近。
表2 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員訓練效果的滿意度
在佩劍運動中,技能訓練與戰術應用對于提高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佩劍運動員需要通過系統化的技能訓練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同時在實際比賽中靈活運用戰術,才能在激烈的競技中脫穎而出。首先,技能訓練是提高佩劍運動員技術水平的基礎。技能訓練涵蓋了劍法、步伐、攻擊和防守等多個方面。在劍法方面,運動員需要掌握各種劍法技巧,如劈、刺、防,以應對比賽中的各種情況[19]。在步伐方面,運動員需要通過訓練提高自己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使自己在比賽中能夠快速移動、閃避對手的攻擊[1]。在攻擊和防守方面,運動員需要學會如何尋找對手的破綻,同時保護自己的弱點,以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其次,戰術應用是佩劍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勝利的關鍵。個人戰術是指運動員根據自身特點和對手情況制定的比賽策略,如針對對手的弱點進行攻擊,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等。團隊戰術是指運動員在團隊比賽中,根據團隊整體實力和對手情況制定的比賽策略,如合理分配團隊資源,充分發揮團隊協作優勢等。只有將技能訓練與戰術應用相結合,運動員才能在比賽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提高比賽成績。佩劍運動員的技能訓練與戰術應用在提高比賽成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運動員需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同時根據比賽情況靈活運用戰術,才能在佩劍運動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通過對男子佩劍技術系統訓練方法效果的評估,可以看出實驗組運動員在總得分和進攻得分方面表現較好,相較于對照組有顯著的提高(總得分:T 值為5.356,P 值為0.023;進攻得分:T 值為5.525,P 值為0.020)。這表明實驗組運動員在技術訓練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掌握了更先進的男子佩劍技術,能夠在比賽中獲得更高的分數。然而,在近距離進攻、直接進攻和間接進攻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不顯著(近距離進攻:T 值為0.511,P值為0.475;直接進攻:T 值為0.379,P 值為0.538;間接進攻:T 值為0.379,P 值為0.538)。這說明在近距離、直接和間接進攻方面,兩組運動員的表現相近,訓練效果相當。在遠距離進攻次數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共進行了49 次遠距離進攻,低于對照組的51 次,但差異不顯著(T 值為0.511,P 值為0.475)。這表明實驗組在遠距離進攻方面略遜于對照組,可能需要針對這一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實驗組運動員在總得分和進攻得分方面表現較好,顯示運動員在技術訓練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掌握了更先進的男子佩劍技術,使得他們在比賽中能夠獲得更高的分數。這一點與訓練的初衷相符,也說明了訓練方法的有效性。
然而,在近距離進攻、直接進攻和間接進攻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意味著,雖然實驗組在總得分和進攻得分方面表現較好,但在具體的進攻手段上,兩組運動員的差距并不大。這可能是因為訓練方法在提高總體技術水平的同時,并沒有特別針對某一具體的進攻手段進行強化。在遠距離進攻次數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共進行了49次遠距離進攻,低于對照組的51 次,雖然差異不顯著,但這表明實驗組在遠距離進攻方面略遜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因為實驗組在遠距離進攻的技術掌握上有所欠缺,或者在應對遠距離進攻時的策略不夠成熟。總的來說,實驗組運動員在總得分和進攻得分方面表現較好,但在遠距離進攻次數方面表現略遜于對照組。在近距離進攻、直接進攻和間接進攻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不顯著。這提示我們在今后的訓練中,可以針對遠距離進攻方面進行加強,以進一步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雖然近距離、直接和間接進攻方面的差異不顯著,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優化訓練方法,尋找提高這些方面技術水平的途徑。需要注意的是,比賽中雙方在爭奪主動權時,運動員過于追求速度,從而縮短了在進攻中的觀察時間和應變的時機,造成動作與動作之間缺乏連貫性和延續性,容易造成動作脫節,對對手的戰術意圖無法清晰閱讀。在決賽比賽中,雙方運動員在實力、能力上都是頂尖的選手,雙方在比賽的戰術意圖布置上都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這無疑也加大了雙方選手在進攻中對距離觀察和判斷的難度,所以出現了很多因距離、時機錯誤而產生的失分。
佩劍運動對選手的生理學要求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和協調性。選手需要具備較高的爆發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以應對比賽中的突發情況。同時,選手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耐力和協調性,以保證在長時間比賽中保持穩定的發揮。佩劍運動的生物力學要求主要包括正確的擊劍姿勢、合理的劍尖速度和準確的擊中目標。選手需要掌握正確的擊劍姿勢,以保證在擊劍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力量和速度[20]。同時,選手還需要通過合理的劍尖速度和準確的擊中目標,以贏得比賽。佩劍運動的特點主要包括速度快、技巧性強和競技性高。速度快體現在選手在比賽中的移動速度和劍尖速度上;技巧性強體現在選手在比賽中的擊劍技巧和戰術運用上;競技性高體現在選手在比賽中的心理素質和團隊配合上。競技要素主要包括選手的個人技能、團隊配合、心理素質和比賽策略。選手需要不斷提高個人技能,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優勢。同時,選手還需要加強團隊配合和心理素質訓練,以應對比賽中的各種情況。最后,選手需要制定合理的比賽策略,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贏得比賽勝利。
4.1 實驗組運動員在總得分和進攻得分方面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系統訓練方法使運動員在技術訓練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掌握了更先進的男子佩劍技術,能夠在比賽中獲得更高的分數。
4.2 兩組運動員遠距離進攻、近距離進攻、直接進攻和間接進攻差異均不顯著,說明在訓練中仍需優化訓練方法,尋找提高這些方面技術水平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