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杰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

對于一個班級來說,班風、學風、學生良好的素養、健康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決于班級管理是否成功。班級管理工作千頭萬緒,教師在管理中也花費了不少力氣,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這是為什么呢?《新基礎教育論》中明確指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我想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自我管理,在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自主發展。
為此,我在班級中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班級日志的撰寫極大地發揮了它的評價功能,讓我從多角度更全面客觀地了解了每一個學生的表現,傾聽到了學生的心聲。同時,第一時間發現了班級中存在的問題,群策群力,讓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在我的班級管理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現在教的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行為舉止也表現得老練成熟。我漸漸發現,很多學生在有和沒有班主任的情況下會判若兩人,班級整體情況也大不相同。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提高自律性,我決定再次把學生推到班級管理的前臺,讓每個學生有更大的“權力”,以“班主任”的身份輪流進行角色體驗,并讓“工作”留痕——撰寫班級日志。
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參與到班級自主管理活動之中,以他們的視角看待、點評班集體中存在的問題,問題的反饋與解決問題的方案要通過班級日志的撰寫來呈現。在促進學生自我管理、相互評價中養成自律的基礎上,我更希望通過班級日志走近學生,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更好地發揮學生間的評價作用,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活動,讓班集體朝著教師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由于學生是第一次在角色轉換中撰寫班級日志,該怎么寫,要寫些什么,在撰寫之初我對學生進行了指導。隨著活動的不斷推進與深入,我發現了班級日志在撰寫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教師在撰寫班級日志時,撰寫的內容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第一階段:今天我上崗——新視角,新高度
開學初,在新學期寄語中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生活在集體中,老師相信:為了集體,我們每個人都會不斷進取,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一種合力,從而使我們的集體更加具有凝聚力和競爭力。本學期,我們將輪流上崗,每位同學都將會有一個新的身份——班主任。在角色的轉換過程中,老師希望你們能夠用心體會,怎么做才能不為別人找麻煩、為集體爭光;怎么管理才能讓我們的集體更加優秀。“今天我上崗”,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做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不一樣的身份體驗,希望能夠成為你們小學生涯中最美好的回憶。
“今天我上崗”活動在寄語后拉開了序幕。在學生體驗當班主任角色的同時,要將班級中一天的情況做整體匯報,還要點評自己一天的表現,重點說明你發現的問題是什么,發現問題后是如何解決的,有沒有問題改善的新方法,第二天在晨讀時向大家進行反饋。反饋后,“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做出相應的評價:
在我眼中你最優秀——由“班主任”評出一天中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同學,并向大家進行宣布;是否稱職,紅星點亮——由學生對“班主任”一天的管理表現進行評價。獲得表揚最多的同學和獲取紅星最多的“班主任”都可以在班級積分榜上為自己增加一分。雙向的評價,既增強了“班主任”的責任意識,體驗到了老師工作的艱辛,又促進其學會了約束自己,同時也讓被表揚的同學看到了自身優點,增強了自信。日志中對個別學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也讓學生找到了差距,明確了應該努力的方向。
以全新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也讓我收到了意外的驚喜。涵涵在日志中寫道:“我終于體驗了一次當‘班主任’的感覺,原來當班主任那么累呀!以后我再也不會給老師找麻煩了,一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希望每個同學當“班主任”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悟吧!”文文在日志中也由衷地感嘆道:“總結下來,我做的還不足老師的千分之一,可想而知,老師平時管理整個班級的大小事務該有多辛苦啊!這樣想想,我們的老師真是位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我決定在今后不僅自己要聽老師的話,還要給其他同學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使班級的學習和紀律越來越好!”在日志中,類似的話還有很多,這也讓我暗自慶幸。只有轉換身份體驗過了,才能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相互體諒與支持。
讓學生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班級中的一切,你會發現視角不同了,學生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也發生了變化,它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晨讀“班主任”反饋一天情況時,你會發現,學生聽得特別專注。可以感覺到“班主任”日志中那些對人、對事看似稚嫩的評價,很多孩子還是很看重的,它時刻提醒著大家要管理好自己,激勵著每一個人的進步。
第二階段:我眼中的好學生——新標準,新要求
在學生當“班主任”的角色體驗中,由于“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會對彼此的表現進行評價,獲得好評多的同學或是“班主任”,都可以為自己在班級積分榜里爭取到成績累加的機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同學關系相處的好與壞,總會讓有些人在相互的評價中獲得不平等的待遇。即使“班主任”表現得盡職盡責,平時看他不順眼的同學也不會為其點亮紅星;即使你一天表現得足夠優秀,“班主任”在填寫眼中優秀的人員時,也不會把你的名字填寫其中。于是,每個人在評價中很難獲得公正平等的對待。為了不激化同學間的矛盾,讓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成長起來,我讓每名同學寫出自己心目中好學生的樣子,或是寫出自己應努力的目標,并將每名學生所列出的條目進行整理,讓學生以此為目標來評價自己每天的行為表現。評價等級分為三項:表現一般一顆星,努力朝著自己心目中的標準去做且有進步,可以為自己涂兩顆星,表現特別棒可以畫滿三顆星。
每個人的標準制定好后進行公示,你的一言一行也會在你制訂的標準之下讓大家進行評判。一天結束后,自己先對照標準進行自評。自評結束后,小組同學還會對你的表現進行再次的評價。值班“班主任”除了負責班級日常事務外還會組織班干部進行復評。小組評價和班干部評價只能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如果需要修改,一定要與本人進行溝通,說明修改的原因,讓被評者心服口服。每天的評價也會放到班級日志中,記錄學生每天的變化與進步。
評價標準與內容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與想法制訂的,自己應該朝著怎樣的目標去努力在每個孩子心中是清晰的。自評讓學生學會反思,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表現。互評又讓學生的做法在同伴中得到肯定,或是得到更中肯的建議。我漸漸地發現,同學間有針對性的矛盾減少了,個性化的新標準、新要求讓學生在評價中改變了、進步了。
第三階段:我眼中的她(他)——傾心評,促進步
這種自評與互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進步,但總感覺一段時間后很多學生都變得敷衍起來,每天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不得已而為之。如何讓這種評價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在和班干部商議后,大家都希望在班級日志的撰寫內容上有所改變,寫一寫“我”眼中的她(他)——對典型人物進行點評。被點評的典型人物可以是當天的,也可以是其他“班主任”沒有發現的。但不論是點評誰,都要帶著真誠、友善進行。當日“班主任”會把點評到的人或事拿給當事人看,做到及時溝通。
小菁是班上特別內向的一個女孩子,平時很少與同學進行交流,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做什么事情還很拖沓。“班主任”蕾蕾在日志中寫道:“在我對你的觀察之后,我發現,最近你寫作業的正確率提高了不少,而且速度變快了,甚至連吃午飯的速度也變快了。經過你的努力,你這幾次的考試成績也特別優異,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但是你有點膽小,不愛和人交流,也不愛交朋友,希望你以后可以自信一些,讓自己變得更好。你也可以找我來做朋友,很多事情我們可以一起分享,讓我們共同進步,做最好的自己。”
學生是有想法的,他們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是與非、對與錯,在品評他人的同時也受著教育。點評的是誰,“班主任”會把日志交給對方看,這種無聲的交流來自同伴之間,教育效果遠遠超出了教師的想象。“我”眼中的她(他),這種有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看到了被自身所忽視、不以為然的優缺點。這種有深度的評價,也讓雙方心靈上得到鼓舞與激勵,洗禮與凈化。
第四階段:傾聽內心的聲音——評日常,共參與
學生在校的一日生活,每天都會經歷不同的事件。不論是事件本身還是處理這件事的過程、結果,多多少少都會觸及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有著不同的想法與見解。老師學會了傾聽來自學生的心聲,學生學會了傾聽來自同伴的呼聲,我想這種交流應該是教師班級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試想,班主任不會時時刻刻陪伴在學生身邊,很多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情班主任可能并不知曉。我們以及角色扮演的班主任老師在處理事件時,很多時候更容易進行主觀判斷,有些問題表面上看似乎已經解決了、被壓制了,但并不能得到所有學生的理解與認可。
為了深入了解學生,聽到不同的聲音與見解,讓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經過班委會的商議,我們又將班級日志的記錄內容進行了調整,讓“班主任”寫一寫對班上所發生事情的看法。一周結束后,由本周的五名“班主任”對班上所發生的事件進行點評,其他同學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被點評兩次以上的事件,我們還會在下周一召開主題班會,讓共性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話題討論之中,讓問題的解決真正落到實處。
“笑”字引發的事件、固執的同學、女生之間的小秘密、不一樣的一周、一次教訓、旁觀者的感受、幼稚的事情……一篇篇出自學生手中的文章,從學生的視角寫出了對班級中所發生事件的所思、所想、所感。寫事件、發表看法、討論交流,不論是哪個環節,學生都在內心進行著是非的判斷,都在激烈的討論中提高著認識,都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我真心為學生們的成長感到高興!
在上課時,幾名女生模仿抖音視頻上的做法,在長長的紙條上寫出自己閨蜜的名字,據說能寫出520 個能代表浪漫的詞語;學生口中“黑三角”地帶的三名男生,趁科任老師不注意的時候,面面相覷,扮著鬼臉,偶爾還會肆無忌憚地聊起天來;有些同學悄悄地從家里拿來了小紙箱,并把它裝飾好,默默為班級更換了壞掉的投票箱……從學生的日志中,也讓我這個真正的班主任了解到了教育的盲區。針對班級中個別人、個別事,我也找到相對應的學生與其交換想法,讓正確的做法指導矯正他的行為。
不對人,只對事,更關注事件后的表現,在和孩子們商議好后,以評價事件為主的班級日志撰寫,并沒有讓學生感覺像在打小報告,反而大膽地評論班級中的事情、暴露班級中存在的問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這種自我教育的過程見證著學生的成長,改變著老師的認知與觀念,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擔起“班主任”的職責,撰寫班級日志,從這個舉措中不難看出,任何工作的開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問題出現時,我教給學生的不是抱怨,而是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大家湊在一起集思廣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教給了學生自主管理的態度和工作的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收獲了當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認可、“工作”中見到實效后的喜悅。學生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工作”中不斷地調整工作方法,通過實踐、調整,再實踐、再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學生,成就學生,漸漸地教師會發現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得越充分,自主管理的水平就會越高,相應的學生與人交往、處事應變等能力也會悄悄地提升。
隨著學生角色的轉化和班級日志的不斷調整,這種來自學生對人、對事的評價,在我的管理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自我管理,在參與評價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主發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將班主任從繁雜的班級瑣事中解放出來。
班級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工作方法與形式也會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會讓班級管理工作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