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溫鋼,時國,張修香,霍亮,鄔書良,李增華
(東華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南昌 330013)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將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朝“深水區”邁進。人才培養方案是本科教育的“憲法”,即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進行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及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1-2]。人才培養方案集中體現了高校或專業的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對其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至關重要。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先厘清其構成要素的邏輯關系,不能孤立地、割裂地分析各個要素,因為它們相互聯系、支撐并形成邏輯遞進關系。
相關學者圍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展開了廣泛研究。有學者認為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在高校基本功能、教育價值導向、核心素質培養和耦合科技革命等方面仍存在突出問題,并指出人才培養修訂須確立科學明確的培養目標,構建能力導向的知識結構,形成清晰合理的課程體系,突出創新創造的實踐教學,嚴把質量保證的畢業標準[1]。然而,多數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結構和描述趨向“八股文”式[3],修訂過程呈“打補丁”式[1],容易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聯系不緊、課程體系體現畢業能力要求難以量化和課程體系構建不合理等問題[3]。為此,有學者引入基于產出導向教育(OBE)理念,通過“反向設計”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等基本要素之間的對應關系[2-5]。此外,對于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院校或專業,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標準、構成要素和側重點應有所不同[6]。例如,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應結合學校特色、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7-12];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充分考慮生源質量及其文化基礎等因素,同時側重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13];而“卓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學校培養標準及企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6,14]。
上述研究主要針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對于人才培養方案構成要素的內在邏輯分析主要限于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等要素的對應關系。此外,現有研究中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理念在貫徹“四新”專業要求、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要求(尤其是課程思政要素的融入)等方面普遍缺失,已難以滿足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與“雙一流”“985”“211”高校相比,大多數地方高校尤其是新辦專業的人才培養存在“天然劣勢”[15],對后者而言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文結合地方行業特色高校特點,以東華理工大學采礦工程專業(以下簡稱“我校采礦專業”)為例,對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方案的要素進行重構,并系統分析其內在邏輯,以期為我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有益借鑒。
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素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質量標準)和課程體系。由于學校和專業定位、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等因素均會對基本要素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新時代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對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素進行重構,并系統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新時代背景下地方行業特色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素重構及其內在邏輯關系(圖1)如下。
圖1 新時代背景下地方行業特色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素重構及其內在邏輯關系圖
1)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最初起點和終極歸旨[1]。根據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結合學校定位,明確專業定位,從而確定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定位、培養目標應分別與學校定位、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相契合。
2)根據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參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確定畢業要求,畢業要求應對培養目標(分解目標)起到支撐作用。
3)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融合專業特色,梳理專業知識結構,貫徹“四新”專業要求,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構建課程體系。
4)基于課程體系,融合課程思政,進行專業課程教學設計,結合科教融合、產教協同和聯合培養等培養模式,促進學生能力培養,使其達到畢業要求,最終達成培養目標。
基于重構的人才培養方案要素及其內在邏輯,以我校采礦專業為例,闡述其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所采取的具體措施。
1 專業定位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行業發展需求和學校定位的契合度
我校采礦專業立足江西,面向中西部地區,立足于培養服務有色金屬行業、核資源開發領域及區域經濟建設的應用型采礦技術人才。專業的定位,一是順應我國大規模核能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及核工業的快速發展趨勢,滿足行業對于核資源開采應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二是填補學校在核資源開發領域的專業空白,促使其構建形成完整的核工業體系;三是依托學校“核地學”特色優勢學科,以及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能為專業“核特色”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專業定位充分結合國家和行業發展需求,且與學校“以工為主、軍民融合、核學科特色鮮明、地學優勢突出、引領行業、帶動區域、具有國際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高度契合。
2 專業培養目標適合度及其與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的吻合度
基于學校“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強烈的愛國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人才培養總目標,融合思政元素、雙創理念、行業特點和校本文化,確定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系統掌握鈾礦及其他金屬礦床開采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富有勤于學習、甘于吃苦、樂于奉獻和勇于創新的采礦精神,能夠在鈾礦等金屬礦床開采及其相關領域從事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開發與應用和生產運行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與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高度吻合。
參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設置了專業的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專業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4 年為基本學制,實行靈活的學習年限)學習自然科學基礎、采礦工程的基礎知識,接受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教育與訓練,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的設計、研發、工程、生產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取得至少167 個學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了學生畢業后5 年應達到的能力目標,并將其分解為6 個子目標。圍繞專業培養總目標和子目標,畢業要求對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進行了清晰描述,同時從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和終身學習12 個方面(包含31 個二級指標)提出了具體要求。12 項畢業要求對不同人才培養子目標提供支撐作用,且每個分解目標的支撐畢業要求數量至少為3 項。
專業課程體系應對畢業要求起到支撐作用,同時應貫徹“四新”專業要求、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要求。
1 課程體系對畢業要求的支撐
專業課程設置嚴格執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采礦工程專業補充標準)和《礦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課程體系由通識通修教育、專業教育、集中實踐教學和多元化培養4 個課程模塊構成。課程的內容及教學中各考核環節可有效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明確了各課程對不同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若兩者高度關聯采用“H”表示,中度關聯用“M”表示,低度關聯用“L”表示,制定了課程設置對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矩陣。
2 貫徹新工科專業要求
以當前地礦產業升級需求為導向,結合核地學特色,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興專業技術,重構“跨學科、多元化、核特色”課程體系。課程體系重構主要從智能技術、數字礦山和智慧礦山3 個方面入手,新增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應用技術、物聯網技術概論、數字礦山技術、礦山現代測試技術和智能采礦概論等課程,在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融入新興專業技術元素,升級改造現有專業課程,以適應地礦行業變革對人才需求的轉變。
3 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持續深化落實“五育”并舉,主要措施包括:①筑牢德育根基,增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政課程,融合思政元素、雙創理念、行業特色和校本文化,凝練形成“采礦精神”,將其融入專業課程教育過程;②升級智育體系,深入分析產業升級背景下地礦創新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人才流失嚴重且難以滿足行業需求等困境,構建“跨學科、多元化、核特色”課程體系,促進人才的創新化、個性化和特色化發展;③健全體育機制,強化課堂考核,開展“陽光跑”“體育達標測試”等活動,增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I/II 課程,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④營造美育氛圍,在采礦CAD 制圖和數字礦山三維建模教學中融入美育,開設美育類公選課和講座等,提升學生審美素養;⑤增設勞育環節,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含理論和實踐環節),貫穿大學生涯的八個學期,結合專業特點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增強學生勞動意識。
專業課程教學設計是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專業課程各章節為單元,分別從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分析、課前準備、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和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設計;并根據專業課程知識點進行課程內容二次開發,并融入課程思政;分別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知識方面。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掌握采礦工程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術及行業發展趨勢,具備解決復雜采礦工程問題所需的專業知識(包括礦山開采、鑿巖爆破、礦井通風、溶浸采礦和運輸與提升等),能夠分析一般的采礦工程問題。
2)能力方面。增加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結合創新創業課程、第二課堂及“互聯網+”、學科競賽等科創活動,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學生通過各類活動、競賽歷練提升個人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創新實踐培養機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采礦精神”為核心,挖掘專業單元知識的內涵與價值設計思政案例,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為渠道開展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專業認同感,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能力培養效果;通過思政教育健全學生人格、增強其責任擔當意識,提升學生服務地礦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意愿,促進培養目標達成。
在專業課題體系基礎上,探索具有開放性和有效性的專業培養模式,如科教融合、產教協同和聯合培養等。
1 科教融合
探索形成了完善的科教融合機制,具體措施包括:①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學校制定了較為完善的資助和獎勵措施,投入專項經費資助科技創新創業項目、設立創新創業學分及其認定管理辦法和建立本科生創新成果獎勵機制等;②設置創新創業課程,2018 版人才培養方案新增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礦業+”創新實踐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創新教育課程,配合創新教學方法和強化過程考核機制等措施,提升學生創新意識;③搭建實踐創新平臺,依托學校核地學特色優勢學科,借助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東華理工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等國家級教學、科研機構,為學生搭建高水平的實踐創新平臺;④實施本科生導師制,自2017 以來開始對歷屆二年級以上的采礦本科生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每位導師指導2~3 位本科生,學生通過參與導師科研項目或者各類科創活動歷練,其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實質提升;⑤強化創新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單位深造或培訓,結合指導本科生參加科研項目和科創競賽經驗,構建具有核特色的創新師資隊伍;⑥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學校創新創業學院定期聘請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為師生開展專題講座和技術培訓,專業每年開展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地質技能大賽等校內預選賽,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16]。
2 產教協同育人
與江西省及其周邊區域的中核贛州金瑞鈾業、江西大吉山鎢業、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豐城市和泰礦產及浙江安盛爆破工程等多個礦山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在上述企業建立了穩定的采礦實習基地,并簽訂了實習合作協議。此外,還建立江西撫州相山鈾礦、浙江江山區域地質調查和浙江杭州地質認識等實習基地,為專業的地質實習、采礦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提供有力保障,形成了完善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且具有鮮明的“核特色”。
3 聯合培養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東華理工大學與中南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華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等知名地礦類高校學者進行了廣泛交流,同時聘請江銅集團、江西省地調等地礦單位專家參與方案論證,建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定向)培養的機制。目前,我校采礦專業與中國鈾業、豐城市和泰礦產、浙江安盛爆破工程、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和山西省地質礦產研究院等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和聯合培養協議。
人才培養方案是本科教育的“憲法”,對其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至關重要。已有研究對于人才培養方案構成要素的內在邏輯分析主要限于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等要素的對應關系,且現有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理念在貫徹落實“四新”專業和“五育”并舉要求等方面普遍缺失,已難以滿足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這在地方行業特色高校中表現尤為明顯。為此,本文結合地方高校特點和新時代需求,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要素進行了重構,梳理了其內在邏輯關系,并將其用于指導東華理工大學采礦工程專業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詳細闡述了具體做法,希望為我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