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波 趙明敏 劉竟成 周永新 呂俊鋒
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實現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方式,對促進各類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與中國制造、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契合緊密,通過對高職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方法和途徑,為培養機械制造類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提供保障。
關鍵詞:機械專業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研究
Abstract: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Lide tree peop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Made in China and craftsmanship,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major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mechan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killed craftsmen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Key words:Mechanical major; T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1 引言
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未有之變局,各種思想交相融合和沖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1]。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工人培養、推動我國制造業進步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結合專業特點在課程設計中挖掘蘊含于專業知識之中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家國情懷、工程倫理、勞動教育、工匠精神等精神內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完美結合[2],實現專業學習與育人教育同向同行,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 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等方面突出產教融合、項目驅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但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忽視了學生思想教育、價值引領。專業課教師不僅要講解專業知識,還應增強育人意識,深入挖掘提煉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專業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3]。課程思政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一項創新,為我國高職院校的協同育人工作提供有效手段。近年來,隨著各高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研究不斷深入,涌現出大量研究成果。但現有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以大多宏觀層面為主,在具體實施的過程指導性并不強;在微觀層面,關于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案例較少[4],很多研究只是基于某一門課程的某幾個知識點開發幾個的教學案例,對從專業建設到課程建設以及教學實施的整個過程缺乏較具體的指導、操作性不強。目前,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仍存在以下問題和難點。
2.1 傳統教育觀念制約著課程思政的發展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過程具有明確的職業面向和崗位屬性。傳統教學中思政教育往往被認為是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主要職責,而非專業教師的教學目標[5-6]。這種錯誤思想導致專業課教師的將“教書”和“育人”從認識和操作上進行分離,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逐漸淡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價值的引領,對學生來說也形成思政教育僅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學習的理論、思想,以死記硬背、通過考試作為學習目標。這種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階段性分割和角色上的分配嚴重影響了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改革和實施。
2.2 專業建設缺乏課程思政頂層設計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強調以技能培養為目標,在專業課程改革方面一度以工學結合為出發點,開展基于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的課程改革,更多關注學生如何在工學結合課程中提升技能,未能有效將課程思政納入到專業課程建設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德育目標描述不清楚,不能緊扣教育部下發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中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的要求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的指導,沒有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建設的不同環節,從專業建設頂層設計、課程目標、教學過程、考核方案等各個階段,對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強調工程倫理、工匠精神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造成專業課程由內容設置到教學實施重“技能”輕“德行”,沒有實現價值引領、精神塑造與技術技能培養的同行并進。
2.3 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逐漸受到各高職院校的重視,但有些高職院校在認識上存在不足,認為開展課程思政就是要增加思政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如多開設一些思政講座、道德講堂等,沒有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內涵。一些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缺乏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把課程思政理解為忽視專業知識教育而去做政治灌輸,甚至誤以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就是要把每門課都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課,僅僅將一些與專業知識毫無關聯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硬的植入專業課程教學,沒有深刻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內涵,精選針對性強、具有時代背景和行業背景的思政素材應用于教學。
2.4 專業課程思政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高職院校因學生在校時間短,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更重視課程教學和就業工作,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僅有兩年左右,而學生良好思政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不可量化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尚且是一個難題,現有專業課程評價更多地從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評價[7]。也有的高職院校教學督導部門僅僅從形式上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情況進行考核,認為教師只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開展相關愛國主義教育就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而課程思政的宗旨在于在專業知識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進而實現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因此,需要改變現有專業課程評價機制,在專業課程建設中融入思政目標、在課程實施中體現育人過程。
3 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途徑
3.1 更新育人觀念,做好專業課程思政頂層設計
高職院校要正確認識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教育引導廣大專業教師充分認識三全育人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形式,使專任教師意識到,課程思政絕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而是對“教書育人”的教學本質的回歸。在對專業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時,要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指導,將課程思政的教學思想融入其中。以機械類專業為例,結合專業及課程特點,在知識、能力目標的基礎上,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工程倫理、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在專業課程標準中進一步細化各知識點所包含的育人目標,使課程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學生的思想教育維度實現無縫對接、緊密結合,確保專業知識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供給,形成育人合力。
3.2 豐富育人資源,完善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課程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優質的思政資源可以大大加強“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高職機械類專業課程工程實踐性強,與我國制造產業發展、大國制造、大國工匠契合度高,其蘊含的思政元素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需要專業課教師結合歷史文化、時代發展多渠道挖掘故事、提煉精神。例如,在機械專業導論中以我國機械產業發展歷史和現狀為切入點,從古代文明輝煌到近代落后再到今天快速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和產業報國的精神素養;在工程制圖、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中以技術工人的職業素養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工程的嚴謹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機械工程材料課程中可從材料的產生、發展和應用為切入點,引入我國古代文明進程中對材料產生和應用作出的巨大貢獻,如青銅器制造、鋼鐵的冶煉、古代熱處理技術等,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同、對國家的認同和勞動創造精神;在機械設計基礎、在機械制造技術課程中以產品優化設計、精密加工、綠色制造作為切入點,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職業道德素養、科學創新、工匠精神以及綠色生產和環境意識等。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素材的優選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專業教師要緊隨時代發展,通過新聞聯播、學習強國、主流媒體等多種渠道收集思政素材,不斷更新、完善專業課程思政資源庫。
3.3 創新育人方法,拓寬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途徑
教師自身的德育素質直接決定著課程思政的開展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在各類教學活動中要把握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挖掘課程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實現對學生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工學結合項目化課程改革中,加強專業實踐教學。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理實一體化課程學習、真實崗位操作,讓學生體驗所學專業的職業特性,強化職業素養和崇尚勞動、愛崗敬業精神培養,避免學生到企業后出現的職業不適應。同時,基于“互聯網+教育”創新教學方法,主動發掘互聯網平臺中各種媒體資源應用于課程思政,以真實、形象的人物事跡、典型案例影響學生,構建多元化、動態化、持續化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3.4 完善育人機制,健全專業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完整系統的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應包含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內容和實施路徑, 而且應該包含相對應的考核體系[8]。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性作用,在課程質量評價中融入課程思政設計、育人效果,并將其作為評價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師績效考核的首要指標,使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文化內化為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對于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實現程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課程評價考核內容和方式,將學生的工程素養、職業道德、價值理念等內容納入其中,體現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反映專業課程在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已評價促改進,不斷完善專業育人體系。
4 結語
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承擔著為中國制造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應全面對接職業和崗位標準,關注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結合專業特點,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互獨立的局面,明確育人目標、凝練思政元素、精選思政素材,以課程思政促進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同行并進;積極改變教學模式,靈活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將立德樹人貫徹到專業人才培養整個過程,為實現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基金項目: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項目;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王明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20.
[2]劉昊,郝敬賓,劉新華.機械制造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20):61-62+65.
[3]高佳麗.工科專業課堂與課程思政德智融合路徑初探——以“機械工程材料基礎”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7):67-68.
[4]石金艷,龔煌輝,張克昌,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現狀及其提升路徑研究——以株洲市為例[J].科技世界,2020(23):87-89.
[5]梁慧婷.德技雙修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與探索——以“高鐵乘務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48):14-15.
[6]孫從眾.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金課建設研究—以“跨境電商實務”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8):22-28.
[7]吳小平.新時代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3):63-65.
[8]劉敏,李方杰,王占勇.《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風,2020(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