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碧貞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對閱讀教學給予了高度關注。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始終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很少觸及思維和文化層次。淺層學習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養發展。伴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頒布,深度學習逐漸成為教學的一個新趨勢。深度學習的出現,有助于完善現行的英語教學體系,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本文就從深度學習的概念出發,嘗試分析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是與碎片化學習、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它以促進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發展為目的,主張通過內容整合、批判理解和遷移運用等方式,讓學生實現知識建構。深度學習的概念最早出現于美國。早期的深度學習主張通過情境式學習給學習者以刺激,讓學習者去批判、關聯、理解、記憶和遷移[1]。隨著時代發展,深度學習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反對“非批判接受”成為深度學習的一項重要主張。批判性的判斷和了解,對深入掌握知識、精準記憶和以高階思維解決復雜問題有重要價值,是深度學習的核心價值和意義所在。
深度學習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與淺層學習相比,深度學習主張通過知識整合發現教學內容的意義,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大量的知識儲備。與機械學習相比,深度學習非常關注學習者對信息的收集和對學習方法的應用,主張通過高階思維舉一反三,引導學生解決復雜的問題。整體來看,深度學習不僅拓展了學習的深度,還具有全面化、立體化等特征。將深度學習應用到高中英語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兼顧知識和能力發展,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完美結合。深度學習還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圖譜,實現知識遷移。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深度學習,目的是通過文本故事形象化、教學情境化,讓學生以情節脈絡為主線,基于知識整合和意義聯結,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新舊知識的聯動,進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眾所周知,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習得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和培養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同時,閱讀教學的質量與學生在既定時間內獲得的信息密切相關。過去的英語教學很少將語言、策略、文化、思維結合起來,教學內容流于表面。許多教師都習慣于“滿堂灌”的方式,學生不僅被剝奪了深度思考的機會,課堂參與率低,而且知識的生成率也較低。
為了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課程標準》提出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面重新審視英語教學,主張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讓學生有效學習,而英語學科的深度學習是對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積極回應。深度學習視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內容整合,深入發掘文本的內涵,加強各教學要素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教學的情境化運用,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創新能力。深度學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要根據“雙減”要求,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學生以創造和實踐為重點去理解和記憶。這樣一來,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生學習被動、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而且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創新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英語教學要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為指向,使英語教學更有質量,更有效率。
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通過講授輸出知識,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吸收、主動探究的機會,長此以往,其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都會逐漸喪失。深度學習主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主張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學會“放手”,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習、探究、解決問題。導學案是一種具有導學作用的學習活動方案,導學案在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學習、合作探究中可以起到導思、導做等作用。將導學案應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預熱”,開展自主學習,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也可以為學生在課堂上深度學習做好準備。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學案設計,借助導學案讓學生開展預習,培養合作意識,提高探究、思維能力。
以“Travelling around”一課為例,在閱讀教學設計環節,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導學案,針對本單元主要講述的旅行預訂、旅行安排、旅行準備等問題,有目的地搜集材料,將新知識點轉化為由淺入深的練習題,設計具有階梯性、層次性的導學案,讓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并在預習中完成下列學習任務:(1)通讀課文,留心文中反復出現的單詞,文章的開始段、結束段和每段的段首語、段位句,掌握文章主題思想;(2)找出文章的五個W,注意與who、what、when、where有關的內容;(3)完成以suggest或should發問的閱讀訓練,細讀、品讀關鍵詞和關鍵句,推斷、理解作者的畫外之音及言外之意;(4)對長句進行語法分析,理解其用意,進行針對性的語法練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效學習新知識,還可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深度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愿直接關系到學習質量。學生只有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調動個人的知覺、思維、情感、興趣,全身心投入學習,才能在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獲,才能感知學習的樂趣。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真正意義上的英語閱讀深度教學,需要遵循課前導思、讀中促思、讀后續思的原則,使教學由淺入深,逐步推進。課前和課堂導入是英語閱讀教學做準備、吸引注意力的重要階段。巧妙的讀前導思和導入方式,能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因此,深度學習需要關注導入、導思的方式,借助巧妙地導入、導思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如在教學“The internet”一課時,在導入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投入閱讀,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精心進行導入設計,促進學生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組關于中國“網民”的數據,借助數據讓學生了解當前我國“網民”的規模及網絡的普及程度。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閱讀主題,瀏覽閱讀部分的題目,猜測文本內容,思考如下問題:“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網絡的?你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查找學習資料、瀏覽網頁、交友,還是玩游戲?你認為網絡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針對一些有網癮的同學,你會給出怎樣的建議?”這樣既可以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讓學生跳出文本去思考問題,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問題是思考的開端,也是學生判斷、推理、探究的助力。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各種未知的問題。學生只有正面困難和問題,步步深入,才能找到學習的正確路徑,提高個人素養和能力。深度學習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深度學習的重點是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學習的深度[2]。在英語教學中,以深度學習理念為指導,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借助問題讓學生深度思考問題,深度加工知識,深度理解文本,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如在教學“Wildlife protection”一課時,教師不能只關注詞匯、句型結構等語言知識,還要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以“What three animals did Daisy meet? What three places did Daisy go?What did Daisy do for Wildlife protection?”為引導,讓學生去閱讀課文,從文中提取信息,對文本內容、主旨和段落層次等有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可以問學生:“本文的主題句、核心句型是什么?如果要改寫標題或者給課文擬題,可以改成什么標題?該如何擬題?”讓學生充分發掘文本,尋找核心詞、主題句,梳理文章細節。在此基礎上,從文章中找出幾個重要的段尾句、段首句,或者長句,讓學生分析、判斷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或者結合文章的空白處,給出幾個句子,讓學生將句子插入文本中合適的位置。這樣層層深入,能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多次回讀,達到讀中促思、深度學習的目的。
有人認為,閱讀就是讓學生輸入語言信息,進行文字翻譯。其實不然,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應該是一項集信息輸入、思考、創新于一體的學習活動。讀材料,只是閱讀的一部分。在讀后,讀者只有對所讀的內容進行深度思考,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閱讀才有意義。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在學生讀過材料、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應趁熱打鐵,采用合理的方法讓學生讀后續思,達到增進學生學習深度的目的。活動是英語教學中學生較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便捷高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在讀后續思階段,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設計有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如在“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單元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分析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進行更深程度的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將文中重要的事在思維導圖上標出來,借助思維導圖“講述”文章的寫作思路、主旨和大意,以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情況;或者讓學生復述課文,概述課文,以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思維和表達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拋出一些有討論價值的話題,如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的意義等,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在討論中激活知識經驗,進而思考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仿寫、續寫、改寫的形式練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主題,寫一篇與主題有關的小作文,或者讓學生續寫課文,目的是通過閱讀與寫作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深度學習不僅關注教學的深度,還關注教學的完整性。教學評價是教學的最后一個步驟,也是關系深度教學成效的關鍵一步。因為之前在英語教學中,教學評價經常被忽視,教師雖然能通過作業、練習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除了書面評價,很少會用其他方式對教學進行點評。此外,之前在英語教學中,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深度學習對分析、辨別、判斷的關注,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也要滲透到評價中。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以深度學習為指導,除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外,還要引導學生去分析、質疑、反思、對比,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和獨到的見解。
例如,在高中英語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講解科普說明文的分類、寫作特點和構成,以及科普說明文的閱讀技巧。在閱讀科普說明文時,學生要先瀏覽文章,然后抓住關鍵詞,重點梳理文本結構,掌握文章謀篇布局的技巧,分析重點語句。為了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借助高考真題,進行科普說明文的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評,并與其他學生合作,就學生的態度、學習情況等進行評價,同時指出學生在閱讀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以辯證的觀點看待所學的內容,大膽思考,積極創新,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文本理解的層次。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有利于教與學的雙方構建相融共生的關系,還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深度學習為指引,設定深度學習目標,通過問題、活動方式等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促使課堂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