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招生考試辦公室 張朝暉
從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現狀來看,一些教師對于德育工作的認識還不夠透徹,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需要教師積極主動深入探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打下堅實基礎。本文就核心素養視域下德育工作開展策略做一探究。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未能真正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德育職責,往往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對如何滲透德育卻缺乏思路和重視度,因此,德育工作與教學的滲透融合并不到位,使得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上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傳統觀念制約了德育工作的發展。當前教學中,個別教師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自身扮演的是課堂權威角色,學生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下,情緒與感受無法得到教師的關注以及尊重。由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說教,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體驗感欠缺,參與實踐的機會也較少。也有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制定一些整體的教育目標,并未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此,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核心素養的教育,并有效滲透德育內容。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顯然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制約了德育工作的發展。有的德育工作在方法的實施上還不夠科學,當前有教師借助集體活動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這些活動看似轟轟烈烈,但卻是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學生僅僅了解了德育的一些淺層內容,卻無法真正地體會德育所蘊含的深層次內涵,未能將德育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與觀念去約束言行、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這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需加強校園建設,通過“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使德育知識能夠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各個方面得到體現。無論是在走廊、墻壁,還是樓梯、臺階,還是校園中可利用的宣傳空間,如廣播站、宣傳欄等,德育名言的張貼,德育故事的宣講,使校園環境中流淌著濃厚的德育氣息,在環境的浸潤之中實現以“境”育人。另外,校園文化建設還應關注到細節,如花壇、草坪中要樹立明確禁止踩踏、珍愛生命的標志牌,讓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自我做起,從愛護植物做起,在保護環境中增強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從而漸次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還離不開開展一些集體性的活動,如春季運動會、秋季運動會、慶國慶系列活動、傳統佳節倍思親活動、才藝大薈萃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為學生展示自我才華搭建的平臺,通過活動的開展,將德育的種子埋進學生的心中,提高學生認識德育的自覺意識,增強知行合一的踐行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去培養集體精神、合作意識,也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力軍,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也使學生通過班級友誼賽加強合作。在諸多細節上進行德育的滲透以及開展德育活動,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擁有清晰的認知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形成不斷的健全人格,提升品質修養。
學校開展德育工作并不是單向而行,而是多向發力,集結各學科的功能優勢,增加德育的渠道以及方式。在各學科中,將德育融入其中,既是德育拓展的一個有力展示,也使德育能夠借助各學科的功能優勢而有效滲透于教學中,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使其獲得全面而綜合的發展。各學科教師如果單方面講授學科知識,僅注重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教學,顯然與德育工作開展目標與思路并不相符。而借助學科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體現教育教學的真實性,使學生在樂于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樂于接受德育的滲透。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有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如果單純進行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或者興趣逐漸消失,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大打折扣。為此,各學科教師通過找準本學科教學與德育知識的融合點,以及具體到每一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中,從中挖掘德育元素進行有效融合,并創設良好的情境。多樣化教學素材的融入,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能讓學生接受多面的知識與信息,不斷增強德育的感染力、熏陶力。在音樂與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挖掘一些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因勢利導進行德育教學。如為學生播放紅色革命歌曲或者是一些抗戰作品的視頻片段,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藝術素養也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學生的愛國情懷也會被充分激發出來,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進一步受到音樂旋律的熏陶,撥動情感之弦、激發愛國熱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在校的各種表現及時加以關注,同時注重學生的情緒、行為、心理方面的變化,借助一些典型的案例,加強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感悟并落實于行動中。例如,教師可圍繞當前學生存在的一些現象事例進行列舉。如有的學生違反校規校紀偷偷吸煙,或者是學大人喝酒,根據這一案例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了解到這些不良嗜好對身心健康帶來的危害,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健康、有品質的良好生活習慣。此外,結合現實中一些學生在上學以及回家路上可能會受到來自他人或者意外的傷害等的新聞案例,為了增強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極其寶貴,如何正確應對上學下學途中的意外、突發事件,既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傷害,同時,也學會在受傷害中如何舉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增強生命意識。同時,教師利用班會開展一些“常懷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人”“老師,我想對您說……”“互幫互助有你我,友愛和諧靠大家”等主題班會活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營造濃厚的班級氛圍,實現德育的潤物無聲。同時也讓學生推舉一些品質良好、學習優秀的班級小標兵,樹立典范與標桿,讓全班學生向模范與榜樣學習,自覺遵守班規校紀,踐行法律法規,讓自己成為一名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新時代好少年。
在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之下,學校也越來越重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用實踐檢驗真理,加大對德育的滲透力度,充分讓學生認識到德育并不僅僅是課堂的理論知識,更需付諸實踐。引導學生扮演好學生的角色,在學校要遵規守紀、努力學習,也要扮演好社會一分子的角色,認同社會規則,讓自己的良好言行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與強化,增強對社會的認知,同時也能充分地了解周圍的環境與生活,增強社會的責任感。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培養過程中,教師結合當前學校所開展的主題活動,或者是班級的主題活動,有效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強化社會認同感、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的自覺意識。如在開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博物館、文化館、村史館等進行參觀,讓學生進入到這些館區內詳細了解各種史實史料。對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既體味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內蘊以及博大精深,同時也感受到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身為華夏兒女自覺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在新與舊的對比之中,了解先輩們的智慧,同時也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際上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和體驗中,認識到當前自己作為學生所肩負的責任,不斷提升思想境界、人文修養、良好道德品質,樹立未來建設祖國、擔負民族復興大業的遠大目標。
總之,當前德育工作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容忽視。教師應站在核心素養角度下,創新各種教育教學手段,增強德育的有效性,逐步將學生培養為“四有”新人而打下牢固的環境基礎,為其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