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冰(河南)
一
我最早知道佤族,是一首 《阿佤人民唱新歌》 的歌舞,那充滿激情奔放的歌舞,給人無盡的感染無盡的聯想,想什么時候能夠到他們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結識一下那里的人,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但是多少年都沒有實現這個愿望。
竟然沒有想到,多少年后的今天,會有一部 《佤山法官鮑衛忠》 作為媒介,讓我實現了這一愿望,我首先認識和了解了佤族人鮑衛忠,并且通過鮑衛忠使我走進了云南省臨滄市的滄源佤族自治縣,看到佤族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精神追求。
鮑衛忠生前系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的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他扎根邊疆基層法院,始終奮斗在執法辦案、服務群眾的最前沿,24年間,鮑衛忠的足跡踏遍了佤山的村村寨寨,為群眾宣傳法制,為當事人排憂解難,以理服人,依法辦案。在任滄源法院執行局局長期間,該局執行工作總體質效排在臨滄市兩級法院前列,部分指標多次位列全省法院第一方陣,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貢獻給了邊疆法治建設事業和小城的社會穩定,為佤族人民安居樂業、和諧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
2021年10月23日,鮑衛忠在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5歲。鮑衛忠作為佤族的一個代表,充分展現出一代人的價值觀和人格力量。
二
2019年以來,鮑衛忠每年春節期間都深入掛鉤村走訪慰問,向群眾宣講黨的方針政策,為讓有限的司法救助金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對每位申請人他都一一審核、認真走訪、反復斟酌,盡力為其爭取和辦理救助手續。把黨的關懷真正傳遞給群眾。在他任職期間,累計發放司法救助金9097萬元,為61位特困申請人解了燃眉之急。“司法救助快送過去!” 是他2021年10月21日下午發病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佤山法官鮑衛忠》 的書中寫道,2015 年8 月,鮑衛忠帶頭認真梳理2013年以來結案的執行案件,清理出案款未全部執行到位案件41件,未執行到位案款總額300余萬元。在鮑衛忠的帶領下,執行局自2015年以來辦理854件執行案件中,無一起 “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 發生。在決勝“基本解決執行難” 和 “云嶺總攻”階段,他帶領干警奔赴一線,使得全縣650件 “釘子案”、“骨頭案” 全部化解。
作為法院的執行局局長,鮑衛忠處理的基本上都是與老百姓生活和生命相關的事情,從書中提供給我們的信息看出,那些事情多是小事情,但是到了一個個個體身上,卻都成了大事情,無論是婚姻案件,還是經濟糾紛,都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乃至他們的生活,因此在鮑衛忠這里,就都當成一件件正事大事來抓。鮑衛忠的原則是小案不小看,小案連著大民生,連著邊疆的團結和穩定,因此每一個執行案,不論大小,他都善始善終,務必圓滿結案。
譬如,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李某某以感情不和、沒有共同語言同趙大媽提出離婚,法院判決李某某每月補償趙大媽100元生活補助費,十八年來李某某卻拒不執行。趙大媽長期得不到生活保障,只好找法院求助。鮑衛忠認真了解了這起案子,為了趙大媽這100元錢的生活費,鮑衛忠和他的同事進了女家進男家,把一樁小案子,當成大事來辦,直到事情得到解決。
書中寫到鮑衛忠為一個5000元的糾紛案件,一次次帶著干警到現場辦案,細致地向當事人講明政策和法理,并聯系村組人員同時做工作。說起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作為一名人民信賴的法官,鮑衛忠以為只要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能夠化解矛盾,就盡量不使之升級,以做到大家都滿意,而不是結起更大怨恨。就這樣,經過六次上門,多方面反復協調,最終化解了當事人雙方的矛盾和積怨。
不僅如此,鮑衛忠在辦案的過程中,還為身患急病的當事人悄悄墊付案款、為生活困難的被執行人售賣散養土雞,這些他覺得 “微不足道” 的小事,體現出來的卻是把群眾放在心上的真心與真情。
我們看到,對于每一件案子的處理,鮑衛忠都從細節上下功夫,掌握案件當事人的基本情況,然后從情理和法理上對癥下藥,能夠不傷害當事人面子的,就盡量考慮照顧,所以他辦理的一起起案件,多是有溫度的,讓案件的當事人心服口服,愿意解決問題。因為拖著一是法理上說不過去,二是對不住鮑衛忠他們的一番苦心。所以鮑衛忠就像是小城里的和風細雨,看是一點點解決著人們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實則是對佤族小城的穩定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
鮑衛忠的這種親民愛民的辦案風格是從父親身上學來的。父親鮑光明擔任滄源法院院長18年,他嚴格執法,秉公辦案,從嚴治院,從優待警。在他任上,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種案件,年結案件率均達100%。鮑衛忠小的時候就發現,明明一錘下去了事的案子,父親卻總是宣布休庭十分鐘。謹慎的父親,總是想把法、理、情融入每一個案件,讓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盡快得以修復。
后來,鮑衛忠通過嚴格的考試和政審,如愿成為滄源縣的一名法官后,父親很高興,但是他高興的同時說出的一句話,讓鮑衛忠一生都記在心里:“鮑家后繼有人了,不過,你可不能讓我這個當爹的失望。”
父親的處事風格在鮑衛忠身上顯現出來,鮑衛忠沒有讓父親失望,他成了他的影子,帶有著他的使命和責任。因為他看到,兒子鮑衛忠同樣能夠做到,讓那些冤家苦主們黑著臉進家,紅著臉走人。
這部長篇報告文學 《佤山法官鮑衛忠》 的作者黃曉萍,是云南省楚雄州文聯退休干部、著名作家,她的文字總是帶有鮮活的激情,讓人感到接地氣。從書中的展現來看,黃曉萍在接受任務后積極主動,認真采訪和書寫,她首先是自己被感動,而后將感動的文字交給讀者。
黃曉萍接到鮑衛忠的先進事跡和各種案件材料后,她找了一張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地圖貼在寫字臺前,把鮑衛忠的典型執法案件標上地名。她說,從所標地圖來看,太有地域特點:背景全是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山,執法村寨多是在群山包抄中,比彈丸都小。它們全長在或者發生在荒草野嶺如太古,這還不是難事,難就難在鮑衛忠同志是位執行局長,他手下的兵將不夠一桌,執行的案件我粗略算了一下,大約三天內執行了結一件案子,還有經常性的法治宣傳和掛包幫等等工作。
當然,由于題材本身的緣故,黃曉萍還是感到了棘手,她說,鮑衛忠同志的事跡令我感動,下筆卻難,所有案件都在執行中,也就是司法實現公平正義的 “最后一公里”,缺少懸念、偵探、模擬、推理,文章寫出來難以引起讀者的興奮和興趣,難免正經八百顯得古板。但是她知難而進,還是深入進去,將那些缺少文學性的文件和材料,盡可能地以文學來展現。在走訪鮑衛忠的同事和家人的過程中,她以一位女性作家的特有之心,采寫出一個個真實感人的細節,體現出當代作家的生命情懷。
書中描寫鮑衛忠與母親和妻子、孩子的感情時,尤為細致動人。其中特別寫到了鮑衛忠的愛妻周紅,這個鄉中心小學的老師,始終是鮑衛忠的堅實后盾,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家里的重擔一個人挑,從不叫苦,也沒有埋怨。鮑衛忠不幸歸去后,她強忍悲痛,無怨無悔地挑起全家的重擔,以堅強的毅力讓年幼的兒子不失親情,讓年老的婆母度過喪子之痛。
其中有一個細節,是妻子周紅一直開著丈夫的手機,想念丈夫了就會往丈夫的手機上發個短信。不僅是如此,周紅讓丈夫的手機開著,會時常聽到手機鈴聲響起,她會感到丈夫還在工作。來電話的多是當事人,她聽著當事人焦急的求助聲,便會說:“他出差了,手機沒帶去,我給你們辦公室的電話,他們會認真處理,電話號碼是……” 實際上,妻子周紅還在做著丈夫的工作,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如果死能復生,對于周紅對于滄源的百姓,該是多么大的福音。然而鮑衛忠畢竟是遠去了,這已經成為一個鐵的事實。周紅在痛苦中慢慢接受。這些細節讓我們依然看到了鮑衛忠的影響,看到一個家庭的長期形成的穩定與和諧,看到共同的擔當和責任。
鮑衛忠留在筆記本中寫有的一句話:“人生苦短,清心寡欲,愛恨隨意,余生安好。” 這句話顯現出他的質樸本真的生命原色,在基層崗位上,他不追求大紅大紫,不貪圖奢華享樂,只為踏踏實實,明明白白地做人做事。
歸于平凡,其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情懷。我們看到,鮑衛忠的先進事跡,感染著每一位同事,他們提起來都是熱淚盈眶。法官當如他,人民公仆當如他。他們記住了鮑衛忠常說的那句話:“我們辦理的不只是案件,還有邊疆的和諧穩定、阿佤山的民族團結。”
《佤山法官鮑衛忠》 這部書,可以說已經成為政法戰線的一部必讀圖書。在我們當前樹立政治品格,牢記服務宗旨,講求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以堅定的行動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時候,《佤山法官鮑衛忠》的出版發行,顯得非常及時。
讀完這部書,使我們認識到,我們應該像鮑衛忠同志學習,更好地將鮑衛忠沒有做完的事業做下去,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當事人的愁事和難事,讓每一個案件都有人性化溫度,不忘堅守公平正義的初心,踐行司法為民的情懷,把溫暖送到每一個當事人的心里,使得所在一城安定、安穩,人民安心、安逸。
還是回到開頭的話題,我覺得《佤山法官鮑衛忠》,就是一部為阿佤人譜寫的新歌,它唱出了佤族人的自豪和驕傲,唱出了滄源佤族人民的心聲,有了更多鮑衛忠這樣的佤族人的好榜樣,才會有整個佤族小城的和諧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