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棟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在減輕學生課內負擔和減少作業量的同時確保數學作業的質量和效果,成為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文章從“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展開分析,提出游戲型、情境型、層次型、實踐型、開放型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以期實現“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減負不減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培養
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一直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改革,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關部門頒布了“雙減”政策,提出減輕學生課內負擔和減少作業量的要求.這一政策的出臺,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學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載體,不僅可以鞏固和強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合理布置數學作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有趣的游戲型、情境型小學數學作業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愉快和有趣.相比于普通乏味的練習題,有趣的作業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投入數學學習.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融入趣味游戲、趣味題目等,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學生不再把作業當成自己的負擔.
(二)層次性原則
每名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和潛力都不同,教師可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層次型作業,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練習,使每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對于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基礎題目,幫助他們夯實基礎;而對于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更具挑戰性的題目,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三)實踐性原則
小學生理解抽象數學概念的能力有限,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來鞏固和運用知識.實踐型小學數學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有效運用和實際應用.通過設計實踐型數學作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擴展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概念和技能,同時培養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還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的數學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設計開放型作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和發現數學的奧秘,這樣學生就不會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可以給學生提供多種解題方法和思路,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設計游戲型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數學與游戲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能夠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設計游戲型作業,能讓學生自覺化身為知識的探索者與鉆研者.教師將數學知識蘊含于游戲之中,能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習得知識,增長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圖形的拼組”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玩轉七巧板”作業.該作業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拼板游戲中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這些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教師通過設計闖關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有序思考、觀察及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感受所拼圖形呈現的數學美.第一關是拼正方形,第二關是拼三角形,第三關是拼長方形,第四關是自由拼圖.在本次作業中,學生運用七巧板拼出了各種圖形,并拍照記錄下來,將照片帶到課堂上與同伴分享.又如,在學生學習完“2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后,教師給學生設計涂色游戲作業.教師在作業紙上印上不同的圖案,每個圖案都被分成多個區域,區域中寫有算式,如18-4+4,6+9-8,14-10+4,12-10+3,7+5-8等.如果算式的計算結果等于4,那么給該區域涂上紫色;如果算式的計算結果等于5,那么給該區域涂上粉色;等等.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顏色,學生正確計算出結果后涂色,將會得到一幅精美的圖畫,這將使學生從中收獲滿滿的成就感,使學生充分享受解題的樂趣.
(二)設計情境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可以結合學生此階段的心理特點,給學生設計情境型數學作業,利用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活躍學生的做題思維.通過設計情境型作業,教師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做數學作業,在愉快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讀故事、講故事的形式設計小學低年級作業,如根據繪本故事設計情境型數學作業,將數學知識的應用練習放在整個故事情境中.如教師設計“恐龍醫生”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時間的作用和一天的變化.學生需要根據圖片完成填空,把《恐龍醫生的一天》故事寫完整.作業內容是:
(1)恐龍先生是位了不起的醫生,他醫術高明,治好了不少病人.上午( )時,恐龍醫生跑著去醫院,他的手表一閃一閃的.
(2)上午( )時,恐龍醫生給肚子疼的小熊看病.“已經給你打針了.很快就不疼了.飯后30( )一定記得吃藥哦.”
(3)小熊笑瞇瞇地說:“要是我6時吃完飯的話,( )時( )分就該吃藥了.”“嗯,就是這樣!”恐龍醫生也微笑著說.
(4)下午( )時,“叮鈴鈴”電話響了,是對面村子的犀牛爺爺.恐龍醫生拿起電話說道:“現在我太忙了,請您一分鐘后打過來吧!”拍手一下就是一秒鐘,那么,拍手( )下就是一分鐘.小朋友,你可以數出一分鐘需要拍手多少下嗎?
(5)下午( )時,浣熊媽媽氣喘吁吁地來找恐龍醫生.醫生拿出聽診器.“請慢慢呼吸.”“呼、呼、呼,是這樣嗎?”“不是的,不要這樣,請3( )呼吸一次.”
(6)晚上( )時,星星已經在眨眼了,恐龍醫生開始換衣服,準備回家.“嗯,在路上大約需要一小時,這樣( )時左右,我就能到家了.”
(三)設計層次型數學作業,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設計層次型作業,這樣做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鼓勵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實現個人學習能力水平的提升.在分層型作業中,每名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通過做適合自己的數學作業,學生能夠獲得循序漸進的進步與發展,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產生做作業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布置分層型作業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傳統的作業往往是“一張白紙定乾坤”,即教師布置統一的題目,提出統一的要求,但這與因材施教原則存在一定矛盾,不利于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發展,難以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使作業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分層型作業.例如,在學生學完“圓的周長和面積”相關知識后,教師設計包括基礎知識訓練(A部分)、擴展知識應用(B部分)和問題解決(C部分)的作業.A部分是必須完成的題目,B和C部分是選做的題目.分層型作業在數量、質量和形式方面達到平衡,這種設計緩解了學困生的心理壓力,并提高了中等生和學優生的創造力和自信心.如教師這樣設計題目:
有一個圓形環島,直徑為20米,環島中間有一個半徑為5米的花壇,其余地方是草坪.(1)花壇的面積是多少?(2)環島的周長是多少?(3)草坪所占的面積是多少?(4)如果每兩米種一棵樹,環島邊上最多能種多少棵樹?
其中,(1)和(2)是必做題,而(3)和(4)是選做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考慮到了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并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范圍和自由度,滿足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
(四)設計實踐型數學作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創新小學數學作業形式,盡可能地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使學生運用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數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實踐型數學作業能夠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和應用方法,培養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將豐富的事例和有趣的設計融入實踐型作業,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更加有趣.
例如,在教學完“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實踐型作業,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方式提高學生對人民幣的面值、發展歷史等的了解.具體的實踐型作業如下:讓學生認真思考生活的哪些場景中會用到人民幣,并和家人討論交流;記錄四種自己喜歡的學習用品的價格;在課后收集關于人民幣的歷史資料,了解最新版人民幣上圖案的含義.教師還可以布置“我會講”作業,讓學生以說一說的方式將所學的不同人民幣單位之間的換算知識大膽自信地表達出來.在向他人介紹人民幣時,學生能鞏固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在“我會畫”作業中,學生根據人民幣、歐元、里拉、盧布等不同國家的貨幣,變身“小小設計師”,設計出自己心中獨一無二的貨幣.這項作業不僅能讓學生收獲豐富的數學知識,還能以數學知識為載體,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設計開放型數學作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時要避免使用題海戰術,防止學生熟而生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開放型數學作業,從新、全、活角度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開放型作業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還會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優點,最終找到最佳解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注入活力,使學生不局限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主動探索,大膽嘗試,創新解題方法.
例如,在教學完“圓柱”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用橡皮泥揉制成圓柱的形狀或觀察蘿卜、山藥等近似圓柱的物品,看圓柱的切面有哪些形狀,并記錄下來.在開放性作業中,學生通過不同的操作獲取了不同的切面形狀,分別是圓形、長方形、橢圓形.之后,教師進一步布置作業,讓學生思考一個長方形圍繞它的長旋轉形成的圓柱與圍繞它的寬旋轉形成的圓柱,是同一個圓柱嗎?這兩個圓柱的體積一樣嗎?這項作業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再次感受面動成體的過程,不同的面運動起來得到的幾何體的大小有所不同.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做這項作業,有的學生用畫圖的方法做這項作業,還有的學生用實物操作的方法做這項作業.開放型作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減負不減質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
結 語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仍在持續.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科學地設計小學數學作業,進而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并實現教育目標,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在計設小學數學作業時創新思路,采用多種方法,以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小學生數學作業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更多的成就感和樂趣感,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季春.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5):83-86.
[2]鐘招蘭.“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教師博覽,2023(33):74-76.
[3]李小霞.“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探索[J].新智慧,2022(14):78-80.
[4]陳海棠.“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設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1):97-99.
[5]余麗娟.控量減負,創新增效:試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師,2023(17):57-59.
[6]李亞娜.“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作業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2023(7):15-17.
[7]白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多元設計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77-79.
[8]岳忠銀.“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探尋[J].新教師,2023(8):46-47.
[9]朱玉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6):77-78.
[10]洪鵬雙.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師,2022(17):51-53.
[11]錢麗娜.“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綜合型作業設計策略探索[J].小學生(下旬刊),2023(12):142-144.
[12]徐士鋒.“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112-113.
[13]羅朝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6):66-68.
[14]溫聰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跨學科融合實踐與思考[J].教育,2023(4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