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 _ 北京市大興區舊宮中學
舊宮中學積極落實“雙減”工作,以學生發展為本,依托多元幸福課程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學校的多元幸福課程體系分為三大類:文化基礎類、社會參與類和自主發展類。其中,自主發展類課程是由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課程搭建起來的,旨在激活興趣、促進探尋、創造快樂、提升品質。學校從以下四個角度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第一,打造特色課程,推進“五育”并舉。在課后服務的自主發展類課程設置中,研究開發“一動一靜”課程體系。以校園足球、籃球、武術為代表的動系課程,讓學生強健體魄,磨心勵志;以茶藝、書法、繪畫為代表的靜系課程,潤澤學生心靈,涵養優雅氣質。同時,大力發展科技、藝術、勞動教育特色課程。依托多元幸福課程體系中的“兩翼”,即“科技”和“藝術”特色,開設40余門豐富多彩的課程,如航模、機器人、合唱、管樂、舞臺劇、啦啦操、舞蹈等,關注學生興趣與基礎。同時,發揮大興區勞動教育基地示范作用,構建“1+X”勞動課程體系,“1”指的是每周一節的勞技課,“X”特指課程融合,以勞技課為主陣地,以百蔬園、知耕園、組培室為實踐基地開展勞動教育。
第二,菜單式供給,滿足課程雙向選擇。針對起始年級,學校在開學初組織家長填寫在線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特長和在小學階段參加課外課程的情況,以便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課程安排。之后,公布本校預開設課程,請家長在線預選,由班主任組織學生正式填寫選課單,確認所選課程。非起始年級以延續上一學年選課情況為基本原則,可根據學生興趣點進行微調,確保學生在校期間培養一定水平的科技、體育、藝術等方面的技能。
第三,設分層梯度,特長培養與知識普及相結合。學校開設的40門課后服務課程中有一類課程11門、二類課程29門。一類課程每名學生限選一門,統一在周五下午開設兩節課,授課內容偏技能型,有較高水平的要求,主要針對小學有基礎的學生成立專門社團,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市區各類比賽;二類課程可根據本年級課程安排進行自由選擇,授課內容偏向于知識普及、興趣培養,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第四,做好小初課程銜接,提升學生技能水平。課后服務課程中一類課程的設計主要是基于學校初中生源來自于舊宮地區兩所小學,兩所小學培養了在足球、啦啦操、管樂、合唱、武術、航模、戲劇表演等方面有較高水平的學生,我們要做好課程銜接。
加強校本教研,系統設計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探索設計不同學習環節不同功能型作業,形成不同學段不同科目作業序列化。堅持“少留、精選、分層”的原則,倡導探究式、體驗式的高效作業研究,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學習發展情況,精選作業內容,提前研判試做,合理確定作業數量與時長,注重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
每天課后服務中的學科輔導課全部由本校教師承擔,任課教師在答疑輔導課上針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時檢查評價,真正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梳理各學科學生學習情況,建立學生學習情況跟蹤檔案,并對階段性輔導效果進行動態分析,及時調整改進。此外,教師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點對點”輔導,并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進行心理輔導,確保輔導實效。
在課后服務工作中,一是加強過程性評價,由教務處、德育處組織制定推門課制度,隨聽隨評,及時反饋;二是完善結果性評價,堅持每年開展一次課后服務工作自評,組織學生為課后服務課程授課情況進行打分,評估課程實效,并評選優秀課程;三是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每學年第一學期開展慶元旦課程展示活動,第二學期開展課程嘉年華活動,提升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