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英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關系到學生基礎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礎數學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才有機會繼續參與更復雜和高端的學習活動,實現自我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傳統教育教學中,以向學生灌輸大量課本知識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展現出諸多缺陷,我們對社會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單一化知識型人才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自我核心驅動力,能夠以終身性學習狀態,從容應對當代社會已經出現和即將出現的各種問題的人才,成為當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具有核心素養,能夠以自強不息、持續進步、知行合一、主動學習等先進理念武裝自己,并以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學生,才是當代社會中真正具有較大綜合性價值的學生[1]。小學數學教育長期關注知識體系的建構,忽略了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整體教育效率的下降,也造成社會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因此,我們必須找到適當的教學理念,根據目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挖掘全新的教育教學策略,實現這一科目教學工作的提質增效。
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缺乏學習動力,是現階段小學數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忽視課堂吸引力的提升,簡單將自身教學精力投注在更多的知識傳授上,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知識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難以高度集中。在此情況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降低學習效率。
教學缺乏實踐性,學生多“紙上談兵”,是現階段小學數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很多教師習慣采用傳統講授的方式進行課本講解,整個授課過程完全由教師主導。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會缺乏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探究的主動性,習慣于直接全盤接受教師的觀點,很少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完成相關知識理論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能掌握一定的知識,但無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展開形式。導向型問題的設計是否合理,不僅決定了各個教學環節的銜接是否自然,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求知心態。新課標背景下,仍存在為數不少的教師尚未充分認識到問題設計對教學活動的重要作用,對導向問題的設計也流于表面,致使學生僅需簡單步驟的思考,或直接套用公式模板就能直接解答,嚴重簡化了后續的問題探究過程,讓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建模運算技巧都得不到有效鍛煉,數學知識體系也趨于碎片化,不成系統。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中,絕大多數教師習慣采用說教的方式,在整堂數學課堂上,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為學生灌輸各種理論知識。在這樣的教學狀態下,學生往往缺乏主動性,在數學課堂上長期處于被動狀態,缺乏主動探索的精神和意識。學生總是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和布置的學習任務作為絕對權威的學習內容,即便在課堂上存有疑問也很少主動提出,整體上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總是以被動姿態接受教師的調配和指引,自身獨立思考能力嚴重欠缺。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長期執教,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也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形成了一套自己固定的教學模式。由于環境因素影響和認知局限性,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過去“說教式”的教學方法——簡單地展示課堂導入問題或事物,隨后便開門見山地進行重點課本知識的講解,帶領學生以較直接的方式完成各種數學知識點的梳理。這種模式化、機械化的教學程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積極開展教師隊伍培訓活動,通過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專項培訓需要,整體提高教師群體的綜合素質。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切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基礎,學校應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師隊伍綜合教學素養的培訓,積極調動一切資源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學校應開展有關新時代核心素養、新課程標準、“雙減”政策、數學教育、全面發展、綜合教育、德育滲透等主題的專項教師培訓活動,邀請省內外教育專家為教師進行專業講解。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好理論學習工作,還要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提問、討論,發表自己的具體看法,針對自己認知不夠透徹的教學領域展開交流討論[2]。在培訓活動結束后,學校要組織統一的教師綜合教學能力考查活動,對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量化考評,督促教師隊伍積極做好相關知識的學習。
教師要增強課堂實踐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更好地驗證具體課本理論知識,完成教學效率的提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實踐活動來驗證數學課本中的各項理論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3]。教師要督促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增強自己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小學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展開課前實踐調研:“尋找我們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并總結他們的具體特點。”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床、桌子、課本、椅子、茶幾、電視機、電腦等展開測量和記錄,并共同討論不同形狀、比例的物體的獨特之處。在學生完成實踐調研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實踐總結成果,讓大家相互借鑒、評判、學習。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對現實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概念形成透徹的理解,而不是像以往一樣停留在概念記憶上。
教師應拓展課堂教學模式,在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但是在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人生閱歷、學習觀念、自我掌控能力等方面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小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缺乏良好的自律能力,總是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轉移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為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有針對性的、富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具體來說,教師可應用游戲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提升教學效率[4]。
小學生群體天生好動貪玩,教師可以將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融入數學課堂,如“你畫我猜”“知識競賽”“小組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知識學習任務。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你畫我猜”的游戲模式,由一位學生展示相關物品圖片,或圖繪相關物品形狀,其他學生猜其是什么圖形。在這種濃烈的游戲氛圍中,學生往往能夠更加全神貫注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并對本節課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建立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延伸式教學,可以使學習者更高效率地將新知識、新體系整合為系統的知識網絡,而驅動這一整合過程的,正是富有思維延伸性的數學問題。這里提到的“延伸性”,包含三重內涵:首先是問題的啟發性,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激起學生的質疑心和好奇心,使學生思維迅速投入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思考中;其次是問題的梯度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應囊括盡可能多的思維活動,不可令學生簡單一瞥即推知答案;最后是問題的聯系性,導向問題的中心元素應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具有深層關聯,確保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自然完成新舊知識的有序對接。具體到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教師應精準響應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求知焦點,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在相關問題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展開對課堂重點知識、定理的研究和應用[5]。
例如,在進行“多邊形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可參考如下思路,展開問題設計。首先,教師進行學情分析:該階段學生已經對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等規則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較為熟悉,相關知識網絡框架初步成型。了解學情后,教師可設計類似的提問環節,在為學生展示多幅四邊形圖案后拋出問題:“聯系以前學過的圖形分割法、拉直法,大家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在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建立層次分明的多邊形知識網絡體系,還能充分鍛煉數學轉化思維、轉化技巧。
教師應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鼓勵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問題探究能力和實踐驗證能力,完成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學生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將學生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支撐點和核心,往往能夠規劃設計出更具立德樹人教育意義的小學數學課堂教育方案。教師應樹立學生主體意識,自己作為課堂輔助者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遺漏進行查漏補缺,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探究性學習觀念,積極運用互聯網設備、生活素材,自主開展有關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資料搜索,以圖片、視頻、文字理論相結合的方式探究其基本概念的含義和視覺表現方式。在學生基本完成自主預習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作為“小老師”展開內容講解。學生可根據需要自行成組或獨立完成,在課堂上講解自己在充分預習之后理解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展示有關課件、輔助性視頻資料,完成自己作為“小老師”的基本教學任務。教師可以每堂課隨機挑選兩位學生作為“小老師”為大家進行內容講解。在學生講解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其進行查漏補缺,對部分知識點做出強調、糾正和補充。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能得到較大程度的發揮,學生會為了在課堂上好好表現而更加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自主拓展。同時,學生經常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能夠有效提升交互表達能力,培養知識內化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跟隨時代的進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具體教學策略,根據現有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應用多元化教學措施,推進小學數學課堂的現代化轉型,建立兼具趣味性、綜合性和高效性的課堂。在今后的教學研究活動中,筆者還將繼續對數學課堂的創新優化展開深入探索,尤其會針對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上的科學應用做出科學規劃和實踐驗證,提出有效的信息化數學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