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冰旭 馮 瑛 陳露露 陳芯蕊 朱菲菲 宋倩倩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100)
紅色教育需要走進生活,但缺乏實踐教育基地,陜西省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和教育大省,以探索紅色研學來推動完善文化教書育人功能,從而實現鄉村振興,責任重大、意義非凡,能夠在理論上豐富鄉村振興內涵,在形式上創新鄉村振興模式,在實踐上助推鄉村振興和青少年紅色基因的傳承,把紅色教育研學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把黨帶領陜西農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事跡物化呈獻給“00 后”,使陜西鄉村振興增加一項教書育人的功能。
陜西是教育大省,2021 年,陜西省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有8 477 099 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有4 168 738 人。
2022 年,陜西省參加高考人數約為32.3 萬人,理科一本錄取率為34.79%,文科一本錄取率為15.35%,單從數據上來看,陜西省教育水平整體較高。本小組成員走訪西安南大學城4 座高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西安郵電大學、西安培華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就省內紅色文化常識掌握情況進行采訪,共計150 名大一新生參加。結果顯示,僅有8%能熟練掌握,68%能掌握個別紅色文化常識,24%基本不掌握,從實際走訪調查來看,部分學生的學歷與文化素養并不對等,因此開展紅色文化研學對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35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陜甘蘇區吳起鎮,1936 年10 月22 日,中國工農紅軍結束長征,落腳于延安,位于陜西省延安市的楊家嶺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是陜西省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1937 年至1947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陜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方。延安革命舊址共140 處,其中主要有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5 處。
古人云:“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隨著我國日益擴大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也更加復雜。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開展紅色文化傳承教育,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1]。將紅色文化融入研學活動,使實踐育人與文化傳承相呼應。紅色研學是拓寬育人渠道的有效途徑,具有傳承性、實踐性、探索性等特點,對提升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指導陜西省榆林市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為陜西省用好紅色資源指明方向。我們在充分發掘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要保護好文化,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優秀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青春力量一經覺醒,先進思想一經傳播,中華大地便迅速呈現出轟轟烈烈的革命新氣象[2]。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夯實紅色文化根基,賦能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于2022 年4 月20 日至23 日在陜西省考察調研時說:“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只有有效利用陜西省的文化資源,才能不負希望,不負百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創新是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創新文化產業不但有利于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而且能促進鄉村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應通過創新研學,使紅色文化實踐與紅色傳承更好地結合,讓紅色基因真正融于血、入于腦、立于心、見于行。通過創新文化產業,在拓寬鄉村經濟發展路徑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文化凝聚力、創新力、感染力,以中華民族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發展進程,實現在教育中傳承、在傳承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從而實現“育人+文化+鄉村振興”多豐收,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
首先,筆者對陜西紅色文化進行了整合。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眾多,根據《陜西省紅色文化地圖》了解到,全省10 個地市共有233 處重要紅色資源。筆者重點對陜西省延安市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采用“線下走訪調查+線上數據整合”雙管齊下的方式,確保此次紅色文化資源整合數據的真實性和全面性。線下走訪,組織小組成員深入延安當地,就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3 個紅色源地,走訪了當地的居民及紅色源地檔案館,聆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線上通過查閱《保衛延安》及百度文庫等文獻知識,對紅色文化背景、變遷、規模、人物、榮譽等框架進行梳理。結合前期線下走訪調查,整合具有真實性、全面性、準確性的內容,分內容、分模塊制成《紅色文化口袋書》,供大中小幼學生開展研學教育。
其次,開展試點工作。歷史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學生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如何將紅色文化融入義務教育,在智育的同時融入德育,在智育+德育的同時又突出以文化人,是我們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結合前期已整合資源及當地實際,對1 所小學、1 所中學開展紅色文化融入式授課、實踐參觀教學等試點工作。一是紅色文化融入式授課。結合當地有名紅色景區,轉換老師身份,轉變教育媒介,從老師變為導游,從書本變為“3D 旅游”,在“3D 旅游”途中滲透紅色文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釋放玩性,加速知識的吸收。通過紅色文化融入式授課,學生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紅色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傳播。二是實踐參觀教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以利用實踐課等機會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紅色文化景區,采用情景式、融入式、啟發式授課模式,身臨其境體會史事的背景、起因、發展、結果,更加全面把握史事發展整體脈絡,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熱情、愛國熱情,更易于精神文化的滲透。
最后,創立“品悟紅色源地”公眾號。以微信公眾號為主要抓手,通過通俗易懂的推文、配圖、視頻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新穎的學習模式助推文化傳承。該平臺主要有三項功能:一是資源歸檔。公眾號按照不同板塊對陜西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紅色檔案、紅色人物、紅色文物、紅色故事、紅色旅游、紅色景點、紅色游戲等多種板塊。二是推文推廣。利用公眾號定期向訂閱者進行紅色文章推送,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時調動讀者興趣,注重在吸引中潛移默化地傳承。平臺文章內容呈現形式包含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在潤物細無聲中將紅色基因根植于心靈。三是紅色文化闖關。通過推文,將紅色源地的基本情況用關卡的形式展現在文章上,通過闖關“打BOSS”的模式,在闖關中進行傳承,更好地調動大眾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
首先,豐富保護模式。一是多元主體保護。通過在紅色景區、文化遺產地成立專門的保護機構,設立民間自發保護性組織(景區保護協會、紅色文化領導小組),招募全國各地藝術、收藏類的愛好者入駐景區等措施,定人定則定物,將文物保護工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豐富保護主體,多層次、多角度、多主體完善保護機制。二是依法規范保護。結合各地實際,依托執法部門,建立健全紅色景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政策體系,對涉及的損壞、破壞、搶修、遷移、認領、資金支持等做出明確規定,為依法規范開展文物利用與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三是豐富內涵保護。在充分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探索紅色景區、文化遺產“傳承+創新”新模式,在傳承中注重創新與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證在紅色景區、文化遺產利用率提升的同時帶動經濟效益高效發展。四是注重投資保護。一方面,將部分紅色景區和文化遺產的門票收入、政府補貼作為文化保護資金,為修復紅色文化資源提供資金保障;另一方面,向民族企業招標景區廣告,吸引企業資金匯入,利用景區廣告收益逐步挽回紅色景區、文化遺產損失,進一步盤活資金流向,更好地保障文物利用率。其次,培塑綠色理念。2005 年8 月15 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并首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展紅色研學應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創新紅色文化傳承的同時,給人民群眾創造更為優越的生活品質;在貫徹理念的同時,注重宣傳推廣。一方面,整體提升紅色景區、文化遺產地當地居民及工作人員的保護理念,以當地居民和工作人員為途徑輻射影響游客的保護理念;另一方面,依托當地電視臺、新媒體、網絡等媒介,不斷向外界傳播綠色、創新、可持續理念,以碎片化、覆蓋化、定時化的方式不斷擴大輻射面積,在外界的不斷輻射下,潛移默化地提升公民整體的綠色、創新、可持續理念。
通過大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完善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景區。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的一種新興產業,對振興農村經濟、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3]。對紅色文化資源合理地開發和有效利用能夠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效益[4]。同時,根據不同地域的經濟基礎及交通狀況,開發適合當地的研學路線,聯動特色產業及特色活動,形成一體化紅色產業鏈條,多產業、多途徑助力鄉村振興。可以在景區內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來吸引游客消費,拓寬市場渠道,打開工藝品市場,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及文化傳播。各地可根據已有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農家樂,形成具有獨特建筑風格的“文化客棧”,形成研學一體化體驗,使研學的大中小幼學生親身感受當地的文化內涵。
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經典紅色旅游景區,使紅色非遺文化走出中國,打開國際市場,提升文化自信及文化影響力。將紅色非遺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群體對研學教育的需求,進行不同非遺文化旅游線路的創新設計。創立紅色非遺的產業鏈,對非遺手工品進行線下店鋪銷售和線上網店銷售。大力拓展非遺手工品的銷售方式,增加其銷售額,打造非遺產品品牌效益,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手工技能“加盟”,通過傳幫帶賡續紅色文化血脈,拓寬紅色文化傳播途徑。
創建“紅色文化+線上旅游”平臺,以互聯網為主要抓手,讓大中小幼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了解更加生動形象的紅色文化,使文化走出課本、走入生活。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5]。一方面,向紅色資源地商家預定旅游產品或服務,并通過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方式,使不同銷售主體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產品營銷。這樣可以將原來傳統的線下旅游消費轉為線上網絡平臺,進而拓寬實體紅色文化收入渠道。另一方面,發展學生“線上導游”崗位,使導游脫離固有概念,轉為線上服務,在增加學生主體收入的同時傳播紅色文化,從而吸引更多大學生和研學高校選擇此地進行研學。
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的文化脈絡,學習革命精神主旨,發揚革命精神內涵,打造出獨特的紅色文化標識。要在配套交通設施投入上下功夫,在基礎設施中增加紅色旅游元素作為點綴,突出“紅”色小鎮,創新紅色場景體驗,增強紅色旅游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感知紅色歷史,構建紅色基因傳承之路,力爭打造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重點紅色旅游景區。積極開展紅色教育進校園、進社區,策劃紅色旅游節慶活動,進一步構建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一體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