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敏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湘潭 411105)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關注“三農”問題。2020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我國正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但目前存在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道路不足、鄉村治理內在動力不足等問題。所以,怎樣根據現有農村條件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解決存在的困境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目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明確提出,“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凝聚全社會力量,扎實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可以看出,社會力量已經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主體之一。社會力量是除政府之外的多元主體,如社會組織、社會精英、“城歸”、“新鄉賢”(有社會影響力的鄉村領袖)、企業等。鄉村振興是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主體特殊功能實現共治共享的。一方面,鄉村振興為社會力量提供了實現內在價值的機會;另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力量憑借自身的資源和公益屬性給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以及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困境,推動經濟發展及其他社會目標的實現,鄉村振興也為社會力量提供了盈利機會。
但是,學術界對于社會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停留在實踐層面,而對于理論層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將從理論角度出發,以多元共治的觀點為基礎,從鄉村振興的內涵入手,探討社會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分析相關問題,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以豐富理論研究的深度。
多元共治強調主體的多元性,是多個主體針對具體問題而進行的分工合作協商的過程(劉鵬,2003)。奧斯特羅姆夫婦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基于共同價值目標開展多元共治,同心協力實現共同愿景,政府應該注重其引導功能,避免越位、錯位、缺位的情況出現,并加大社會力量的培育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奧斯特羅姆,2000)。鄉村振興的多元共治是指改變強調培育鄉村內生力量的內源式發展和注重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一元或二元治理模式,逐漸引入社會組織、企業、“城歸”及社會精英等治理主體[2],形成內外結合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的鄉村振興治理模式(齊文浩、齊秀琳,2022)。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社會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作用,前后出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文件,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及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2018 年,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出臺了《2018 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點》,提出堅持積極發揮媒體和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國務院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強調了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技術推廣。這意味著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等非政府機構和個人,參與農村技術的傳播和推廣工作。201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3]。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這表明政府將積極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等非政府機構和個人,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社會力量的優勢是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強大、先進的技術力量,能夠在政府、市場和村民三者之間搭起橋梁,發揮協商與溝通作用,彌補三方治理主體失靈的現象;社會力量的較強靈活性和放射性的優勢使其能夠以多元主體的形式參與鄉村振興,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達到完善治理體系以期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效果[4]。
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與具有公益性質和志愿者精神的社會力量相契合,社會力量能夠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我價值及包括利益之內的多重目標[5]。在助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盈利機會,這為社會力量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社會力量的參與對于鄉村振興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有以下優點:增加投資和創業機會、提供資金和資源、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
鄉村振興的目標涵蓋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基礎和民生等多個方面,通過產業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來實現全面振興。鄉村振興的五大核心內容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社會力量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生態效益、促進文化傳承與融合、加速鄉村治理現代化及豐富農民增收等多個方面的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多維度的鄉村振興目標[6]。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和合作,以及內外動力的協同作用,對于實現這些目標至關重要。這一機制的實施可以加速鄉村振興進程,為農村地區帶來更多機會和希望,同時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7]。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組織、社會精英、“城歸”、“新鄉賢”和企業等社會力量因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強大的抗風險和市場掌控能力,具備有效整合農業產業鏈中各類資源的能力。這些中介角色可以幫助農民更好地連接市場,提供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8]。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產業鏈中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還刺激了農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社會力量的參與促進了產業的興旺,加速了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同時也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種協同合作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和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至關重要。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社會力量具有資金優勢和獨立第三方監督的能力,可以在多個方面推動環保工作[9],如環保投資、第三方監督、生態環境改善、可持續發展、提升生態效益。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可以在多個方面推動環保工作,有助于改善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的農村發展,以及提高生態效益。
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鄉村中仍然存在一些陳規陋習,阻礙了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元素的有效融合。社會力量能夠為鄉村文明建設提供資金、人才、思想等支持,通過引進新媒體、云課堂、大數據等技術,協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傳承并創新文化;社會力量通過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村民主動積極維護村規民約,帶動村民保護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法治、德治與自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力量通過嵌入思想、資源、資金到鄉村社會,從而加速鄉村治理現代化和實現鄉村治理可持續發展[10]。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邏輯依賴于政策法規的及時出臺和完善,盡管國家已經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和法規,但是專門針對鄉村振興中社會力量主體作用發揮的政策法規、條例、實施辦法有所欠缺。此外,政府對于社會力量主體作用的發揮在思想上缺乏認同、在行動上缺乏協助。
鄉村振興需要社會力量的主動參與,社會力量的自覺和主動參與能夠提高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效果。目前,鄉村振興是以政府為主導,采用政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模式,雖然獲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企業、社會組織、“城歸”、“新鄉賢”、社會精英等社會力量參與意識不強、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夠,以及專業性、獨立性較差,將會導致社會力量不能很好地發揮協同作用,而且將長期處于被動的初級階段[11]。
社會力量尚處于初步建設階段,資金和專業人才都缺乏,導致缺乏專業服務能力、溝通協商能力和資金籌集能力;而且組織內部自律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及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近年來,由于內外部監督缺位,“權力尋租”“搭便車”等腐敗現象時有發生,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社會力量主體基于自身的不同利益和需求會想方設法地靠攏政府,從而獲取資源和避免內外部監督。
健全的政策法規有助于確保社會力量的權益得到合理和合法的保障,同時促進了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規范和有序。完善政策法規體系首要任務是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12],其次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平臺和機制,最后在政策和法律上提升社會力量的主體性。
在鄉村振興中,社會力量主體作用發揮的基礎條件之一是主體意識。可以通過利用價值引導機制來加強主體意識,包括強化主體參與意識和協同意識。這一方法有助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并協同合作,從而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13]。
建立監督和政策支持體系有助于創造有利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環境,從而加速鄉村振興的進程,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14]。這種協同合作可以為農村地區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希望,同時推動農村經濟的增長。
社會力量在鄉村振興中主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社會力量與鄉村場域的積極有效融合,需要積極探索社會力量融合鄉村振興的路徑。首先,政府職能需要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需要持續引導,社會力量需要增強參與主體的內生動力,政策法規體系需要完善,激勵機制需要豐富,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降低風險。其次,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制度壁壘,減少融入障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再次,建立多種協同機制,建立反饋渠道以便利社會力量向政府部門提出合理需求,并且提高信息透明度。政府通過不斷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制度供給,提高社會力量的主體地位。最后,加強地方文化培訓。此外,還要通過培育村民主體性,提升其對社會力量的接納程度。
鄉村振興是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重點領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力量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之一。社會力量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比如整合社會資源、擁有大量資金、先進技術投入和優秀人才輸出、先進思想引領、良好的溝通監督機制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15]。社會力量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產業興旺,通過提升生態效益實現生態宜居,通過促進文化傳承與融合實現鄉風文明,通過加快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治理有效,推進鄉村實現全面振興。但是目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尚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很多可改進的地方,在未來,要通過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市場運作規范,社會力量不斷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達到內外協同作用,最終高效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