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季萬余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省南通市 226236)
(1)現行經濟狀況:由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然暴發,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受到沉重打擊,甚至有部分企業面臨運營困難、倒閉的境地,這就造成了企業減員或者停止招聘。與此同時,國外貨物貿易、跨境投資和人員往來大幅度減少,使很多從事進出口貿易為主體的外貿公司面臨著訂單斷崖式縮水甚至完全取消的極度困境。在全球經濟急速下滑下,大學生找工作變得比往年更難。本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很有可能影響未來數年,所有就業難問題難以在短期時間內解決。
(2)就業形勢:經濟狀況下滑會直接對就業形勢產生負面影響,根據有關部門發布,由于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形勢極其嚴峻,預計會有100 萬以上預計出國留學以及在國外高校深造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國內就業,這將給就業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因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政策調整等原因,還有一部分人需要再就業。例如,旅游業低迷將會直接導致旅游業有大量人員轉行;教育培訓行業將會有近1000 萬人要轉型、再就業;還有其他資本過熱的行業也面臨裁員、收縮規模,比如制造業、房地產等都將有大量再就業需求。另外,我國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其中最主要的當數“就業難”與“招人難”并存,不同專業、行業和地區間用人需求差異相對較大,熱門行業聚集度高、熱門需求集中性高。這就使得工廠需求的職業技工不足,尤其是對于本科以上高學歷人才需求更難。例如,現在廣州、杭州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但是伴隨的卻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創新低,這兩種矛盾現象并存。此外民營企業招人困難,而國企、公務員、事業單位卻競爭異常激烈,甚至有的崗位出現了千人競爭一崗的現象。可以看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讓大學生們趨于選擇穩定的工作。與以往相比,我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多,2022 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 萬人,與2021 年相比有著100 萬人次的增加。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來臨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造成的影響頗大,甚至超過03 年非典的影響程度。當然在大部分產業不景氣的同時也有一些行業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得到飛速拓展,比如因為對醫用耗材、環境消毒用品的大量需求,帶動了醫藥、器械等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或比如由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許多學校的教學工作都轉變成線上進行,這一變化明顯促進了網絡信息服務、流媒體技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該部分行業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吸納了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投入其中。
(1)就業渠道受限:由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大部分地方人才市場取消傳統的大型現場招聘會,取消了各種就業指導宣講會,這一系列措施嚴重影響了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使得畢業生們變得迷茫。目前,絕大部分的人才市場使用的還是較為傳統的就業招聘模式,沒有及時變通的使用線上平臺去開展就業招聘工作,畢業生們很難發布有效求職信息以及獲取心儀的招聘信息,這造成就業渠道雙重受限。
(2)就業崗位減少:因為受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影響,許多企業經營極其困難,尤其是小微型企業不僅在經營上出現了困難,甚至還相繼出現倒閉的局面,另外一些勉強支撐的企業也在不斷的通過縮招員工甚至大肆裁員來維持企業的運行,這些情況直接使就業崗位數量嚴重減少。從BOSS 直聘網官方發布的數據來看:2020 年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和2019 年相比大幅度降低。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被控制后,根據其發布的《2021 應屆生春招趨勢報告》中顯示,應屆生招聘需求同比增長了52.5%,可以看出春招明顯回暖。對比足以看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給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3)個人就業積極性減退:長時間的假期助長了學生的惰性,使得“緩就業”現象增多。通過調查發現,漫長的假期導致了畢業生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出行受限制和無事可做的假期讓部分大學生養成了睡覺、玩手機等懶散、怠惰的不良習慣。再加上社會各項招聘工作的停滯,就業工作一再被推遲,這使得學生們對就業現狀倍感消極。此外,由于考研復試的延期,公務員考試的停頓,出國留學難度加大以及線上就業技巧的缺失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多重影響,導致學生們選擇用“慢就業”的消極方式逃避就業壓力的情況逐漸增多。
(1)宏觀層面上:相比于03 年非典,這次國家的準備較為充分。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黨中央和國家極其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為穩民生、保就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高校作為大學生就業的直接責任主體,如何把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穩妥落實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深度影響,各高校通過立足實際,創新工作模式,從就業政策,促進就業手段等多角度來助力畢業生能高質量就業。通過梳理各高校的就業經驗,精準就業政策誠然是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發動就業工作處教師,對就業困難的學生更是采取“一對一”的精準幫扶模式,形成多維度、協同合作的有利局面。
(2)微觀層面上:從對南通市三所高校的大學生調研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面對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均展示出了積極樂觀的就業觀和較高的戰勝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實現就業的信心。他們一方面加強自身職業技能的培訓,另一方面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媒介探尋適合自身的工作崗位。
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嚴重沖擊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在優化匹配、擴大需求、調整供給等方面制訂了大量就業保障政策措施。作為高校畢業生更要全力以赴在短期內積極求職,提升就業能力、適應就業環境,為未來經驗積累蓄積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作為大學生的直接主體責任人應在各個方面積極地協調,鼓勵高校大學生自覺投入到基層創業以及就業中,回報家鄉。例如,可以積極組織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蘇北計劃以及增加大學生村官名額,投入鄉村振興事業中去,鼓勵大學生參軍入伍,投身于國防事業中。此外,還應加大力度實施監督基礎就業學費補貼政策,全方位做好保障工作,助力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高質量和順利的開展。此外,作為企業也應當積極與高校進行人才對接,優化崗位與人才的供需匹配,組織相應的網絡招聘服務活動,共同為社會穩就業這一大局觀謀求發展。
以南通市某三所高校為例,這些高校的2020 屆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總體上較2019 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有明顯的下降。雖然初次畢業去向的落實率同比去年相同時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偏低,但是就業的質量依然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通過調查,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畢業生選擇脫產備戰研考,借此提升自身學歷,增加擇業資本。但是其中不乏有部分學生一味追求“考研熱”,為了逃避就業、盲目跟風而選擇考研,缺乏考研成功所必需的堅定信念、整體規劃、學習動力等,最終導致考研結果不理想,使得考研成功率并不高,錯過了一系列招聘活動。因此對于這類學生群體,學校應當及時發現并全程“跟蹤”,對其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應當給予幫助。所調查的三所高校對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落實情況極為重視,緊緊圍繞“就業即民生”的工作目標,不僅抓就業也注重加強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立足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極力保證應屆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平穩運行。
調查發現,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沖擊下,高校和社會靈活變通以往傳統的就業招聘的工作模式,著眼于當下情形,制訂出適合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階段的就業工作應對方案,從而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為減少畢業生大范圍跨市、跨省流動以及聚集,避免給全國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造成麻煩,南通市的三所高校適量的減少或取消線下招聘會的開展次數并著力設法為應屆畢業生提供良好的求職線上媒介,從而為南通市的眾多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了諸多職位。同時,用人單位還通過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南通市人力資源部等相關線上平臺的作用,積極發布崗位信息。這一系列“組合拳”構建了相對全面的求職招聘信息線上平臺機制,彌補了線下就業工作相對不足的問題。同時,在進行線上招聘工作的同時,這些高校也在積極拓寬線下就業渠道。除了指導學生就業,這些高校也非常重視加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通過政策保障,教學促進等方式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促進學生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與此同時,高校也需改變以往的畢業模式,手續應當盡量簡約化,可以通過互聯網、物流等形式完成對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如今的大部分高校應屆畢業生工作的優勢并不明顯,我們應當適當放下傳統精英教育理念,緊跟時代發展,立足當下。在對這些高校畢業的調查中發現:有部分學生秋季招聘時拿到了幾家公司的錄用通知,但是他們認為企業如此之多,后期肯定會有更加合適的崗位出現,因此不必急于一時。結果到了春季招聘的時候,招聘的企業屈指可數,提供的崗位也不盡人意。面對這一窘境,他們很是后悔,不如提前簽訂一個公司來確保就業。如今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沒人可以保證自己一輩子都在某一家公司工作,作為新畢業的大學生在沒有其他更優選擇的情況下必須先確保自己找到一份工作積累經驗,等到自己有能力去選擇時再進行擇業。這也是很多高校輔導員一直教導學生的,如果心里想的是畢業就擁有非常滿意的工作而為此去觀望,不付出行動,那么最后只可能是鏡中看花。
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著焦慮情緒,特別是在面對職業選擇時更加顯得猶豫、遲滯不前。作為就業工作中的主人翁,我們應當知曉,在求職的過程中是沒有完美的職業抉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需要在多個職業抉擇中妥協。為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應當以快行動來緩解就業焦慮。據調查發現,有部分畢業生目前還沒有做好工作的準備,而以考研升學、考公考編等名義對于職業選擇不做提前準備。實踐出真知,職業的探索需要的是實踐,我們必須在行動的階段中去思考,而不是等思考成熟了再行動。推遲行動甚至無所行動,就是在回避矛盾、逃避自我。
作為大學生,應當結合自身優勢來制定未來長短期目標。認清自己的優勢,根據自身優勢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對于個人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能夠長期發展;對于社會來說,不同的崗位需要的人才優勢也不僅相同。只有二者做到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個人與群體的雙贏。那么,作為畢業生,如何去了解相關職位要求,深入考究未來所要從事的工作的優劣點呢?首先,可以通過咨詢走上工作崗位的師兄師姐們,其次可以通過學校的就業工作處指導老師來了解該專業的職業規劃。這對于畢業后所從事的崗位能有更加清晰的認知,以此衡量本人的綜合素質與該職業是否匹配,如果不合適,可以做到及時修正,重新審視自我,重新謀求適合自己的職位。
總的來看,國內現有研究主要是將焦點對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國家經濟整體的、宏觀的運行情況以及重點行業的受影響狀況。但是對于重點人群即高校畢業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以及就業問題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缺乏。希望借此研究能為改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窘境,緩解其就業壓力,促進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穩運行、高質量、快完成”的長期運行提供適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