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麗
正寧縣山河初級中學 (甘肅省慶陽市 745300)
目前國學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國學經典誦讀走進了各個學校,對于初中語文教師而言,如何將其和語文教學進行結合,是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國學經典文章中,涵蓋了很多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不僅有助于開拓學生眼界,還可培養其思維能力,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素養。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找到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正確教學方式,在原有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讓學生通過國學經典誦讀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語文學科素養,走向正確發展道路。
國學經典中含有大量的語言知識,包括古詩詞中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字詞的含義等,同時也包含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態度與原則,比如《論語》中,就充分展現了孔子在學習、修身養性、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看法。初中生知識儲備還不夠豐富,還處于塑造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內容,不僅可以增加其誦讀的數量,更能夠拓寬其眼界,從經典文章中學習知識點,豐富語言知識積累的同時,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可以理解文言文字詞表達的含義,感知千百年的時代變遷,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
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僅僅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豐富其精神境界及陶冶其情操。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在實際教學過程,應從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出發,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國學經典中做到“身臨其境”,提升精神境界。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對話。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其實就是和優秀文人前輩交流的過程,不僅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同樣也可體會文人墨客的哲學思想,凈化心靈,提升道德修養,這對學生日后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經典包含了豐富的文學故事以及道德、思想方面的內容,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也有無數文人為群眾發聲,同時也不乏一些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仍然對生活抱有希望的人們。學生在閱讀和朗誦國學經典時,除了接受文學作品內容的熏陶之外,還可感悟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想要傳遞的精神,樹立正確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會不斷涌現新的觀念與看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實現思想上的碰撞,真正感受到國學經典中的內涵。語文是初中課程體系的核心部分,教師在講解課本內容時,應當有意識的穿插國學經典內容,拓寬學生眼界。除了基本的教學目標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初中生情感方面的需求,比如培養其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等,通過誦讀經典,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實現情感目標。比如在講解《論語十則》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適當進行拓展,除了課本上本身就含有的內容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從網上尋找一些《論語》中其他的經典篇目,以及孔子與其學生的故事片段,在學生誦讀之后予以適當講解,讓學生感受內容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感悟人生哲理。在這一個過程,教師可通過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并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師設置的目標和任務,如從誦讀前三則故事,大家有哪些觀點,為學生創造表達自身想法的機會。
在新課改相關要求下,語文課程應當以素質教育為主,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以滿足其需求作為教學目標。要充分發揮國學經典誦讀的作用與價值,和課堂教學予以深度融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同時最大程度上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熱情,提升教學成效。可以根據語文學科的開設情況,針對性的設置與國學經典有關的誦讀課程,或是社團活動、朗誦比賽等,為學生深入了解國學知識創造更好的機會,深刻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多樣化的誦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自己喜歡的國學作品,或是經典誦讀書目,為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予以一定獎勵,提升其參與積極性。各班級班主任以及語文教師應當努力營造良好的國學經典學習與誦讀環境,在每節語文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上臺朗誦自己準備好的國學經典作品,將朗誦作為班級文化,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從而主動投入到國學經典學習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教師和學生之外,家長也應當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教師應當與家長進行交流,讓更多家長了解誦讀文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對于初中生而言,語文知識中有相當多的內容都是非常枯燥的,無法正確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而且也有部分生字詞并不能認全,如果教師沒有進行適當引導,或是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喪失學習積極性。很多國學經典都是古文,古詩詞、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生僻字,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注意力無法長時間保持集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將語文教學和國學經典誦讀進行融合時,需要在原有教學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能為了提升學習成績讓學生機械的反復背誦字詞代表的含義,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與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應當貫徹落實素質教育,以滿足其學習需求作為主要目標,革新教學方案,營造和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教學情境,適當改變教學內容,用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表達,以此加深對國學經典的理解與記憶,從而引起同學們的情感共鳴。比如在學習《愛蓮說》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向學生展示蓮花的資料,并將課本內容引入其中。通過觀察,學生可以感受到蓮花的生長過程,隨后教師可以引入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觀點,讓學生養成如蓮花一般的優秀品質。教學方案的創新,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生知識,還可培養其思維能力,強化文學素養。
實際上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涉及較多與國學經典相關內容,且覆蓋范圍廣,包括散文、詩歌、文言文等多種題材。因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圍繞本章節所學內容來制定相應的誦讀計劃,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同時也應依托唐詩宋詞、現代散文等文學作品,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國學的魅力。在語文學習中,詩詞、文章的誦讀,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也可從中學習到專業知識,強化文學素養。初中語文教材中,會涵蓋《史記》、《論語》以及四書五經的片段,同時也有魯迅、老舍、巴金等作家的著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朗讀與背誦,除了可以學習寫作技巧與不同的語言表現手法之外,更能夠實現情感目標。再比如,《陳涉世家》一文中就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樣的千古名句,學生在不斷誦讀與思考當中,可以深刻領悟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從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來看,師生之間互動嚴重不足,課堂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師生之間有著十分明顯的距離感,一方面是學生難以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訴求,另一方面是教師也無法全面掌握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導致教學質量并不理想。為此,在將國學經典和初中語文教學進行結合時,應當在原有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加強師生互動,切實考慮到學生需求,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并非讓學生機械性的朗讀與背誦,而是要強調對文本意境的把握,通過分析作者的遣詞造句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注重作品與畫面的聯想,挖掘豐富意境所在。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用更加形象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幽默風趣的表達,讓學生更好理解生僻字詞的含義,以及長難句。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將文章內容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更為直觀的展現,讓學生融入其中。想要實現初中語文與國學經典誦讀的高效融合,教師還要重視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抄寫訓練,將優秀段落摘抄下來反復朗讀與背誦,體驗文本中的人文特色。比如在學習《泊秦淮》這篇文章時,學生可以先略讀課文,掌握大致內容,對秦淮形象有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秦淮河自然風貌,讓學生有更為直觀的理解;可以將學生提問:“同學們,在略讀課文之后,大家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嗎?”;隨后引導學生反復進行朗讀,可以將其分成多個小組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悟;最后,由教師對課文進行系統性講解,同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是富有哲理的句子進行摘抄,通過反復誦讀來加深理解與記憶。
現階段大多數語文教師會通過情境教學法來教師質量,在國學經典中,孟母三遷就強調了良好學習環境對個人成長產生的積極影響作用。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也應積極圍繞國學經典誦讀,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引領學生進行經典文化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的國學的魅力和體會古典文學的精髓。在班級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構建教學場景,比如在古詩文朗誦、經典作品朗誦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表演情景劇。比如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時,可以將班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來扮演相應的角色,從背誦臺詞、個人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國學魅力,同時也可了解到唐雎、秦王等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再比如在教學《陳涉世家》這一課時,教師可圍繞文章中經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展誦讀表演活動,在學生表演過程中,看哪一位學生在語氣、神態、動作方面更具有特色,這也是激活經典學習樂趣的重要途徑。
語文可以說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資源整合,同時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時,教師在課前應當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收集孟子的資料,以及相關著作,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梳理作者欲表達的思想情感,以促進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這一課時,可以采用相同的學習方法,結合文章出處,拓寬學生視野,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本節課結束之后,自行閱讀《水滸傳》,了解更多英雄好漢的故事。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對生辰綱進行討論,交流讀后感。再比如,在學習《弟子規》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正確理解到為何要守孝悌,真正做到尊老愛幼。通過《弟子規》,教師也可以引入《三字經》的相關內容,整合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視野。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為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的精彩片段,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誦讀活動中,讓學生將所學的詩詞與節目相對應,學生可從中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對國學經典誦讀有更強烈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正深入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理念、方式方法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新課改形式下,應當加強語文教學與國學經典誦讀之間的聯系,堅持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讓學生通過國學經典誦讀感悟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強調誦讀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抄寫練習;也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的展現課本內容,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除此之外,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十分重要,同時也要創新教學方法,打造國學經典誦讀的班級文化,舉辦多樣化的朗誦活動,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氛圍當中,不斷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為其日后得以發展與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