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鵬相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一中學

家校共育指的是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共同培養,兩個教育主體為了同一個育人目標相互配合、相互支撐,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構建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探索一種新穎的合作模式。
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當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行為的引導極為重要。
家校共育的意識淡薄會直接影響家校合作關系的落實和合作進程的推進。家校共育的意識淡薄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其一,家長方面。在很多家長的認知里,一味地認為孩子在踏進學校之后,育人的重擔就交給了教師和學校,自己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即可。也有部分家長認為,老師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即可:傳道受業解惑。而立德樹人的工作是父母應該承擔的任務,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才最安心、最放心。由此可見,大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夠科學,缺乏和老師合作教育的意識。
其二,教師方面。不同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教育理念各不相同,由于工作繁忙,教師和家長缺少溝通。另外,教師往往會將學生在學校中的不良表現告訴家長,甚至部分教師在言辭表達上沒有細致斟酌,言語上有責怪、抱怨之意,教師和家長之間存在推卸責任的嫌疑,使得教師和家長之間失去了信任,破壞了家校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再者,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師對這類家長缺乏信心,覺得他們在合作育人的過程中,會出現“幫倒忙”的情況。
家校共育是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但是在具體的合作過程當中,責權界限不夠明朗、清晰,從而使得整個合作過程并不順利,效率低下,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其一,形式上,在家校共育合作模式之下,合作雙方的地位不平等,一定程度而言,學校方面的主導地位過于強勢,存在一定的“越位”情況,家長則處于被“管理”、機械遵守的弱勢地位,話語權較小,使得合作的形式大于合作的內容。在合作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學校和家長會互相推卸責任。
其二,內容上,學校和家長作為兩個教育主體,自身所履行的育人責任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家校共育合作模式不夠科學、合理,在具體的合作過程當中往往出現責任真空地帶、責任重疊地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考試前后,家長和教師的聯系是最為密切的,從而使得家校合作共育處于為考試服務,而不是為學生服務的狀態。另外,目前的家校共育,通常是通過開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的形式開展的,更多的是學校方面的單向輸出,并沒有發揮家長的作用。總體來看,當前家校合作共育淪為形式,沒有彰顯其實質性的價值和意義。
高中是學生時期一個特殊的階段,學生會面臨許多壓力和困惑,很容易出現思想上的偏差。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艱巨且漫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關聯影響。因此,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聯系尤為重要,學校和家庭在學生學習成長的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無論缺失了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都是極為不利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都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驅動力。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推動家庭和學校共育是大勢所趨。
學生是鏈接家長和學校的橋梁,兩者之間的合作都是為學生而服務的。在家校共育的過程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得到凸顯。學校方面通過系統化的、規范化的教學活動,從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高尚品行道德的養成都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在實際的家校共育環節,兩個教育主體主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加強對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在學習、生活當中的各個環節。
家校共育模式加強了學校、學生、家長三方的交流和互動,對于三者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對于學校而言,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在此學習、生活的時間很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綜合素養的提升主要是在學校實現的。通過家校之間的合作,學校能夠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進一步明確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基于此,教師能夠深切地意識到學生性格的成因,積極探索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開展針對性教育,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健康等多個層面著手,將貼合學生實際的個性化培養計劃落在實處,優化教學效果。對于家長而言,在和老師溝通的過程當中,接受先進教學理念的引導和渲染,從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當中解放出來,同時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更科學的家庭教育。對于學生而言,通過家校之間的合作,家長和教師能夠統一認識,尋求正確的教育方向,家校雙方通過個性化教育,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思維會更加地開闊、活躍,身心會更加健康,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家校共育合作中,需要雙方不斷轉變觀念,在思想上達成共識,真正意義上做到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促進家校雙方思想上的改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增強信任。家校共育過程中雙方合作意識淡薄,主要是因為雙方對于彼此的信任度不夠,缺乏信任基礎的兩個主體在合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很多問題。因此,家校雙方在合作的過程當中,應該做到彼此信任。
其二,構建高效的溝通機制。信任是合作的基礎和前提,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應加強家校溝通機制的構建,提升溝通的全面性和時效性。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家長的參與感不強,對于教師幾乎是言聽計從,卻忽視了學生的具體訴求,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家校共育的整體效果與預期存在極大落差。因此,在家校合作溝通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履行雙方的職責和功能,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共同體,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身心健康等多個方面進行溝通和交流,將合作共育貫徹落實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
教師可以創建一個“家校合作群”,每個學生家長可以把自己孩子在學習以及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到家校合作群,家校合作群的負責人將這些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傳遞給教師。教師主要是從學生的學習方面進行觀察,而家校合作群反映的情況都是從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出發,如學生在生活中的情緒變化、作息規律等。家校合作群要將學生在生活中的異常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結合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分析,這樣可以讓教師的判斷更加全面準確。對于一些隱私性的問題,家長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QQ等形式和教師進行溝通。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只有家長和教師保持密切的聯系,才能夠發揮好家校共育的價值,學生也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下應對學習壓力。
責權邊界不分是教師和家長在具體的合作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矛盾之一。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出現明顯的重疊領域,加之教師和家長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不同認識,會導致學生產生更多關于學習、關于成長的困惑,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于教師和家長之間長期合作關系的構建。因此,明確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責權邊界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雙方都應該積極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在科學的合作模式下,給予學生思維、觀念、行為上的引導,做到不越界、不讓界,從而使兩者之間構建高效的合作模式,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
一方面,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家校雙方都應該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積極探尋構建科學、完善的家校合作共育的指導方法和落實路徑,完善相關的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家庭和學校各自所承擔的責任以及應該履行的義務,使雙方的教育行為做到有制可依,有跡可循。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學生,自主意識較強,但是由于其思想等方面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誘導和蠱惑。教師和家長應該積極合作,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文化修養、道德意識等的教育。比如,學校方面積極開展專題講座,給高中學生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和道德知識,讓學生遠離毒品、遠離暴力文化、色情文化等。而家長則要做到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的力量,實現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家校之間相互補充,將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有文化、有素質、有道德、有信仰的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
另一方面,環境是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環境是成功的一半。學校應該注重校園和班級環境的建設,創設良好的校風校貌和班風班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人文氣息,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繼而真正意義上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例如,學校可以在走廊上張貼一些名人名言。如雨果的“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非常真實”、泰戈爾的“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魯迅的“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通過這些名人名言給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此外,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熟悉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思維以及道德品質有更加深刻的影響,在家庭中家長要善于利用實際生活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高中生已經具備很強的理解力,家長要幫助學生通過生活事件挖掘生活的本質。
傳統模式下,家校共育過于形式化,合作過于淺顯化,合作的模式過于單調,形成的合力不夠強大,并且缺乏執行力度,從而使整個合作過程進行得不順利,效果不佳。基于此,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師和家長應該加強對家校合作共育模式的探索,豐富合作的路徑,改革合作的策略,拓展合作的空間,從而實現家校共育價值最大化。
其一,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合作形式多元化。傳統的合作過程當中,教師往往通過開展家長會等形式促進合作,一對多的形式不利于家長和教師對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學習狀態等展開深度的討論。而在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合作的路徑,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與家長進行及時溝通和互動。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拍攝成視頻,上傳到微信、QQ等平臺上,通過視頻家長可以真切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同時教師可以在各大平臺上發送學習資料,讓家長學習到更加系統教育理念。將這些教育理念用于家庭教育中,這樣可以讓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家校共育的質量。另外,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并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反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后展開認真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通過這一形式,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系、溝通更加緊密,能夠有效提升家校共育的意識。
其二,建立家校合作的制度、規則。當前家校合作過程當中出現了隨意化、缺乏組織性等情況,導致整體的合作質量不高。相關部門可以以制度作為合作的行為指南,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明確合作的內容。在制度的指導以及約束下,家校之間的合作共育更具有目的性、層次性,更能夠體現其規范化、常態化。如每個班級都必須具有相對應的家校聯合會。在家校聯合會中教師和家校聯合會的負責人作為主導,家校聯合會的負責人由家長民主選出。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家校聯合會來及時交換學生信息,從而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
其三,關聯第三方社會協同機構。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缺乏第三方機構的協調和支撐會使得共育過程呈現明顯的缺失。家長和學校可以積極鼓勵第三方教育機構參與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如可以和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合作。高中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很大,部分學生難以承受學習壓力從而出現了心理問題。對于這部分學生,家長和學校可以通過心理咨詢機構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應對學習中的困難。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