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欣悅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第二中學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各學科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逐漸強調生活性與實用性,歷史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自然也不例外。歷史是對世界及中國發展史上已經發生的事件和活動的一種記錄,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時難免會因年代久遠產生疏離感。加之部分歷史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興趣,因此,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倡生活化教學理念可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能夠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教育者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有目的地改變當前教育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行為,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達到和諧統一。學生需要學習的并非只有書本知識,還要既積極又正確地面對現實生活。歷史課程屬于學校學科教育,而學校學科教育旨在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與創新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關鍵能力與歷史學科素養的目標上,在課程選擇與習題解答等方面給予學生自主權。而歷史是一門讓學生理性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明確“我是誰,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一門學科,歷史更是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歷史學科具有政治教育特征,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可以強化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以及國家認同感。因此,這種改革要求為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歷史是記載和研究人類社會的過去,其目的在于汲取營養,從歷史事件中獲得經驗和啟示,同時揭示社會規律,對現實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即所謂的“以史為鑒”。與其他課程一樣,歷史課程并非簡單地為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在歷史學習中掌握正確的學習與生活技能,提升人格品質與人性光輝。生活化教學理念更關注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系。高中生處于青春蓬勃期,不僅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與渴望,更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強烈探究興趣,若教師能指導學生在教材中尋找到與實際生活的契合點,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反思現實,在現實中挖掘歷史痕跡,那么就可以打破慣性思維中的歷史無用論,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形成珍惜人類的精神遺產,維護人的價值、尊嚴和情懷。曾有人將歷史學科形容為“文科之母”,并非顯示該學科的特殊地位,而是重點強調歷史學科自身所附帶的綜合性教育功能。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可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大范圍接軌,形成網絡化知識結構,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與舉一反三。例如,教師在講解西南地區修建五尺道時,即可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方面認識西南地區的崎嶇地形,對為何“馳道”與“五尺道”寬度不同而展開探討。
高中歷史教學想要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先從教學目標開始,結合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明確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目標,從而為歷史課程的教學指明方向,防止出現盲目教學的情況。首先,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找到生活與歷史教材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發展的思維去正確看待現實生活。其次,教師還應該教導學生如何以史為鑒,如何將歷史知識中蘊含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并以此為目標展開相關的教學工作。以高中歷史“漢代儒學”為例,教師可以從兩個層次來明確教學目標。其一,通過學習“漢代儒學”歷史知識,學生需要掌握董仲舒新儒學的主要思想,學會理解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特點及實質;引導學生結合歷史教材,理解罷黜百家的目的及其影響,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體會漢代儒學對后世的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其二,結合相關的漢代儒學文化,思考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做事,將漢代儒學文化的思想精髓運用到生活之中,從而實現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不僅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學理念,還要重視教學方式的創新,多加入一些生活化交流和互動環節,以增加學生表達自己獨到見解的機會,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更為深入的歷史學習和探究。其中,教師要注重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學習的樂趣。另外,教師還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利用課余實踐展開生活化實踐探究活動,盡可能引導學生挖掘現實生活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
問題設置是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可圍繞學生學情與教學目標設置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表達對歷史事件的見解,學會從客觀角度評價現實社會,提升歷史學習質量與歷史核心素養。
運用生活化語言設置問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教學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語言體系。因此,教師應該開動腦筋,用生活化語言將歷史教學語言通俗化。例如,在“辛亥革命”的章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若一座建筑物倒塌于暴風雨中,請問它為何倒塌?”“它最終被推翻有哪些原因?”若教師只是為學生講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學生便只能理解其表層原因,無法對其腐敗背后的原因展開深入思考。教師設置生活化問題在于指導學生思考暴雨中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并表達自身看法。此類問題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有促使學生結合現實問題深入思考歷史事件,強化歷史理解能力。
巧用教材設置問題。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若想充分落實生活化教學理念和目標,教師就要深入剖析教材,尋找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連接的內容,并基于此設置啟發學生的思維。對于高中歷史學科而言,課堂提問要注重原因、依據與異議,其中,原因強調的是關注歷史發展歷程,依據即教材呈現的歷史觀點與結論來源,異議即針對教材呈現的結論與觀點提出大膽質疑。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運用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要指導學生從歷史表象著手,對教材中的結論與觀點進行反思,理性判斷教材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正確與否。此外,學生解讀歷史圖表、圖片與文本信息也是強化歷史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解讀歷史圖表、圖片及文本信息,從歷史表象中挖掘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歷史事件的見解。大部分學生表示解讀歷史文本信息難度較大,看到大片文字較為厭煩,對此,教師可指導學生正確分析文本材料,緊抓關鍵詞,了解文本大致方向,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分析關鍵詞,最后歸納總結材料所反映的重要信息,順利解答問題。
現代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學科也是如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時需注重從不同層面穿插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綜合水平。例如,史料實證能力即通過辨析獲取史料,運用史料重現真實歷史。雖然課堂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但并非所有教學活動都只能在課堂上開展,教師可嘗試開發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第二課堂。開發第二課堂可以讓學生感悟現實生活與歷史知識的緊密聯系,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充分認識歷史資料是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從而實現第一與第二課堂的無縫隙銜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圖書館挖掘史料。圖書館珍藏著很多史料,也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史料的首選途徑。我國教育部明確指出要強化學校圖書館建設,拓寬學生視野。例如,教師在講解君主專制政權等相關知識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前往當地圖書館查詢相關史料,重點收集秦、漢、唐、宋、元五大朝代中央官制體系對君權與相權產生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教師要在指導學生正確區分歷史資料真實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指導學生正確判斷史料的價值與真偽,并聯系生活實際,促使學生以良好的實證精神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
舉辦歷史辯論會。辯論會是當前很多教師采取的課外實踐形式,也是緊貼現實生活的一種競賽模式,鮮少受條件限制,只需提出一個主題即可開展辯論。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辯論會時需提前告知學生主題,學生在課下借助不同途徑收集史料,在此過程中就會分析史料真實與否且歸納總結史料,了解歷史真實的發展歷程。學生在準備辯論會時,其收集、辨別及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會不斷增強,尤其在提取歷史資料信息時其表達能力也會得到強化。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對統一史料會產生不同見解,所以,在辯論會中會通過與其他學生的相互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進而激發出潛在的探究歷史知識的精神,強化史料實證能力。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教師提出以下問題:“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以此,圍繞此主題開展歷史辯論會。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在學習辛亥革命的過程與結果后,必然會發現其不足,然而辛亥革命也有成功之處,如何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否進行評價?”之后將認為辛亥革命成功或失敗的學生分為不同的辯論小組,組織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辯論。堅持辛亥革命成功的學生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近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所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并對中國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堅持辛亥革命失敗的學生認為,腐敗的清王朝滅亡已是不爭事實,即使沒有辛亥革命,它也同樣會走向滅亡,尤其是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教師設置緊貼現實生活的辯論會形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所學歷史事件的認識。
基于生活化教學理念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自主評價以及同學間的相互評價來實施。不管采取學生自評還是互評,要多圍繞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以及思考過程進行評價,這有利于學生在評價中增強自我批判意識與反思意識,而教師要始終扮演引導者、規劃者的角色。這樣不僅是落實新課程標準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師生共同提高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從評價與反饋兩方面開展高中歷史教學評價。其一,評價是針對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堂情況開展的評估。如果教師想要客觀評價學生就需先評估學生的“理解”情況,再評價學生整個單元與課時的學習情況。所謂反饋即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學科大概念、課堂教學步驟及相關問題,教師自我反思也涵蓋其中。在此過程中需明確認識到,教師不能簡單地從學生回答問題來判定學生是否切實理解和掌握知識,因為高中歷史學習涉及課后自主技能的訓練,每個學生情況不同,是否在課后接受過專業技能訓練也各有不同。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認真觀察或借助不同形式對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測量與評估。建議高中歷史結合教學目標設定量規,圍繞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進行設置,教師在制定量規時需對學生理解知識的程度進行評估,明確學生是簡單復述還是深入理解。其二,教師要基于可持續發展能力層面的分析,遵循現代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要求。例如,現代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教師可組織學生以課題形式探討歷史知識,鼓勵學生參與初期課題探討和實踐,再從活動評價等方面來鍛煉學生的活動能力和審美能力。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改革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同時,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有效調動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機械的學習變成自主探究學習,不斷提高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精神,實現歷史課程的預期教學目標。這對于學生的現實學習以及未來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